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瑋 廣州報道
4月15日-19日,第137屆廣交會首期開幕,全球客商再次重聚廣州。在155萬平方米的展會現場,新能源汽車成為人流密集的熱門展區之一。剛剛結束一輪推介,還沒來得及坐下的創維汽車海外品牌傳播中心總監程愛武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他一上午已經接洽了十幾位高意向客戶。
創維汽車總部位于江蘇南京。在這屆廣交會現場,包括創維汽車在內,記者還見到了來自廣東、江蘇、山東等多個汽車大省的多家新能源車企。
與廣交會現場的火熱對接互成照應,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動汽車出口增長8.2%。同期,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全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達到44.1萬輛,同比增長43.9%。這批在全國不同省份設計、生產、下線的新能源汽車正加速駛入全球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在加速“狂飆”的出口額背后,各地汽車產業集群也出現新的“分野”。國家統計局公布各省份新能源汽車產量顯示,2025年1-3月,安徽(37.92萬輛)、陜西(31.79萬輛)、江蘇(28.83萬輛)三省拿下前三甲,新能源汽車產業版圖再次迎來變局。
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尋求技術與服務上的差異化成為多家受訪企業尋求突圍的方向。“長、珠三角等地汽車產業集群各具優勢,建議未來形成錯位競爭。支持創新的同時也要穩住區域特色。”談及區域間產業競爭時,民盟廣州市委科技委委員、民盟廣州市經濟基層國企支部副主委、廣汽動力能源技術研發中心責任工程師宋欣蔓向記者表示。
群雄逐鹿下,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和以此為支柱的城市及區域來說,都面臨著一場以差異化競爭為錨點的“突圍戰”。
(第137屆廣交會現場的新能源汽車展區吸引全球客商往來咨詢,鄭瑋/攝)
海外布局加速
“我們這個行業,出海的越來越多了。”4月15日,第137屆廣交會開幕第一天,人來人往的新能源汽車展區內,一家主營整車及汽配出口的貿易服務企業負責人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她今年是首次參展,開幕半天內已先后接洽了近10位客商。
剛剛公布的一季度經貿數據也驗證了廣交會現場的“火熱”。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貨物出口額達到6.13萬億元,增長6.9%,其中電動汽車出口增長8.2%。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一季度全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達到44.1萬輛,同比增長43.9%。
“2024年在中亞、中東、拉美等增量市場支持下,我們海外業務保持整體穩定,還略有增長。”程愛武表示,創維汽車產品線比較豐富,既有乘用車也有輕卡、重卡、礦卡等商用車,可以適配不同國家市場需求,目前出口市場已覆蓋歐洲、中東、拉美、南亞等地區的68個國家。
“今天上午我們也接洽了好多批高意向客戶,希望跟我們達成新的合作。主要還是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客戶居多,此外歐洲、澳大利亞等地的客戶也比較多。”程愛武說,目前歐盟與中東兩地市場業務量“旗鼓相當”。
受海外市場需求牽引,部分受訪企業透露正在考慮進一步布局海外供應鏈。“未來我們有考慮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等海外重點市場布局供應鏈體系,希望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廣交會現場,一家主營新能源房車出口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創維汽車也在海外建立了供應鏈體系。程愛武介紹,目前創維汽車已在江蘇、廣東等省份建設了九大生產基地,同時也在哈薩克斯坦、沙特、馬來西亞、土耳其等地建設了海外組裝基地。
“(選擇這些國家)一是考慮到當地市場需求巨大,二是政治環境相對比較友好,三是本地供應鏈也相對完善。但目前海外基地主要還是將國內生產的汽車零部件運過去當地組裝,還做不到本地化生產。”程愛武表示。
價格變動也是出海車企面對的共同問題。“(價格變化)現在都不是按年,可以按月來算了,我們和經銷商拿貨的價格甚至是一周變一次,包括整車售價、國際物流價格等都在不斷變動,整體是向下競價。”上述主營整車及汽配出口的貿易服務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主營低速電動車市場的山東銳馬新能源車輛有限公司展位負責人楊鷹告訴記者,2024年公司出口額超過500萬美元,其中85%的訂單來自歐洲市場,“今年我們也研發推出了新車型,進一步增強續航里程,并且增加了支持充電樁充電的功能,大多數同款車型都不能支持這一功能。希望能夠通過差異化的新技術,提高產品利潤空間。”
“我們還是著力于在優化售后服務、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提升產品本地適配度等方面,培育形成一些差異化優勢。目前我們在多個海外市場已建立本地服務團隊,在智能輔助駕駛,尤其是商用車無人駕駛領域也積累了成熟的技術儲備。”程愛武說,未來創維汽車的目標是將海外市場業務份額做到65%。
(多類新能源汽車產品在第137屆廣交會現場展出,鄭瑋/攝)
區域優勢挖掘
在廣交會現場來自不同省份的車企和加速“狂飆”的出口額背后,全國汽車產業集群出現新的“分野”。
國家統計局公布各省份新能源汽車產量數據顯示,2025年1-3月,安徽(37.92萬輛)、陜西(31.79萬輛)、江蘇(28.83萬輛)三省拿下全國前三甲。
從數據趨勢上就可以看見,作為產業鏈長、輻射面廣的支柱型產業,汽車產業競爭背后的區域競爭正日漸白熱化。以產業集群為單位觀察,各地新能源產業集群具有哪些差異化特征?
對此,宋欣蔓認為,長三角汽車產業集群以上海為核心,產業鏈在地域交通優勢下協同度較高,加上特斯拉對輻射區域的產業拉動,進一步增強了“系統性競爭力”,具有從電池材料、智能芯片到整車制造的完整產業鏈,“加上以上海、杭州、蘇州為首的國際化人才資源吸引力與金融資本優勢,使其成為高端研發與品牌運營的中心”。她說。
“珠三角的競爭力則源于‘市場化活力’與‘消費電子產業遷移’。以深圳、廣州為核心,比亞迪、廣汽埃安、小鵬、大疆等企業為代表,得益于汽車和電子產品技術上有長期積累,在整車到智能座艙到智能駕駛都發揮不錯的競爭力。此外,珠三角民營經濟活躍,對市場需求反應極快,市場活力也是區域優勢。”宋欣蔓表示。
對此,宋欣蔓也建議,未來各地進一步發展汽車工業,可考慮結合區域特色,重點拓展不同領域的終端市場,推動形成錯位競爭,“比如陜西可以抓住資源稟賦與重工業轉型契機,加大力度培育、發展具備更多工業應用場景的重卡等商用車產業鏈。”
值得注意的是,從過往各地新能源車產業集群崛起的軌跡看,地方政府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地方政府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主要推手。”宋欣蔓表示。
“比如上海是以開放換技術,引入特斯拉,用土地和融資換取特斯拉在3年內實現100%國產化率,倒逼本土供應鏈升級和國際化。合肥則是通過‘風險投資’轉型成‘產業投資人’,對蔚來果斷注資70億元,要求蔚來中國總部落地、建立研發中心,并帶動國軒高科等本地電池企業融入供應鏈。如今合肥已形成‘整車-電池-芯片-終端’的生態閉環,用資本紐帶綁定長期利益。”宋欣蔓舉了幾個例子。
“共性都是政府敢作為、敢突破、敢投資。同時,能統籌好不同機關單位,有營造生態的意識,在支持本土企業生存發展的同時,引進潛在帶動性企業。”宋欣蔓建議,未來各地進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應進一步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容錯機制,鼓勵企業積極研發創新技術,并推動技術應用。
對置身紅海的新能源車企及其背后的城市產業集群而言,如何通過創新找到差異化競爭路徑已經成為一道必答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