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總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年紀大了別看三國”。
可當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正式開播的時候,
全國觀眾的熱情瞬間被點燃,
大家熱議曹操的雄心壯志、諸葛亮的智慧謀略。
由此可見這部經典名著在人們心中的重要地位。
這部劇成為那個時代的文化現象,
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差點因為選角問題、資金短缺以及技術限制而無法完成。
導演王扶林帶著幾百號人,頂住壓力,
硬是將這部三國史詩搬上了熒屏。
通過這次選角經歷,王扶林深刻意識到,
即使演技再好的演員,如果不尊重藝術,也不應該錄用。
同時,這也揭開了某位演員耍大牌的真實情況。
01
1991年的春天,中央電視臺決定翻拍《三國演義》,
這一消息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影視圈炸開。
四大名著改編的機會,多么令人向往啊,
誰不想參與其中呢?
然而這項工作并不輕松,三國故事家喻戶曉,
其中人物深入人心,如果拍得不好,就會砸了自己的招牌。
央視把這個重任交給了王扶林,
這位剛拍完《紅樓夢》的導演,名氣大,壓力更大。
他坐在辦公室里,桌上攤滿了厚厚的劇本,
窗外北京的楊樹葉子隨風搖曳,他的心里卻毫無把握。
他需要把每個角色、每個場景都仔細琢磨透徹。
王扶林深知,選角是整個項目的關鍵所在。
觀眾對三國人物的印象極為深刻,
曹操必須有梟雄的氣概,諸葛亮需要具備仙風道骨的姿態,
劉備則要展現仁厚的心腸,哪怕有一絲偏差都不行。
他帶著團隊跑遍了全國的劇團和學校,
查閱了幾百份演員資料。
每次試鏡時,他都會坐在臺下,瞇著眼睛仔細觀察,
連演員走路的姿勢、說話的語氣都不放過。
他經常對副導演說,挑選演員并不是看誰名聲在外,
而是看誰能真正演繹出角色的靈魂。
雖然聽起來簡單,但實際上操作起來非常困難,
選角之路一開始就遇到了不少阻礙。
02
選角的第一場硬仗就是曹操這個角色。
曹操這角色很難找,歷史上他才華橫溢又心狠手辣,
演得太奸詐觀眾不會信服,演得太英雄又少了韻味。
王扶林翻閱了大量資料,終于相中了一位名叫李某的演員。
此人演技扎實,眼神里透著一股狠勁,氣質與曹操十分契合。
團隊聯系上他后,他表示非常感興趣,并承諾會全力以赴。
王扶林松了一口氣,覺得這件事總算有了眉目。
但在試鏡時,他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拒絕嘗試表演片段,
這讓王扶林犯了難,認為這不是他想要的曹操。
之后,這位演員開始耍大牌,甚至撂下話來,說不合適就換人。
最后干脆不接電話,人也消失不見。
劇組頓時亂成一團,距離開機沒幾天了,
可曹操這個角色依然空缺。
王扶林非常生氣,香煙一根接著一根地抽。
后來在訪談中,
他說:對藝術不負責任的演員,再優秀也不能用。
當下最緊要的事情,就是盡快重新尋找合適人選,
有人提到了鮑國安,他是話劇舞臺上頗具盛名的演員。
王扶林去看了一場他的演出,
臺上的鮑國安聲音洪亮,眼神銳利,
一舉一動都散發著強大的氣場。
散場后,王扶林找到他,聊了整整一個小時。
鮑國安起初有些猶豫。
他長期活躍于話劇舞臺,很少涉足電視劇拍攝,
擔心自己難以適應。
不過,王扶林的誠意深深打動了他,于是,他決定嘗試一下。
試鏡那天,鮑國安一登場,
“寧教我負天下人”這句話脫口而出。那一刻整個房間都安靜了下來。
導演組的人互相看看,點點頭,這曹操找到了。
鮑國安接下角色后,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他反復研讀《三國志》,
還在街上攔住路人問:你覺得曹操是什么樣的人?
他想把曹操的霸氣和復雜性表現得更加真實可信。
開拍后,他對每一場戲都摳得很細,
甚至連胡子的角度都要精心調整。
他的努力沒有白費,節目播出后,
觀眾一致認為,這曹操就像活過來了一樣。
還有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諸葛亮的選角,
這個角色的選擇也引發了不少爭議。
王扶林選擇了唐國強,此人年輕,
外貌俊美,但觀眾并不買賬。
當時唐國強多飾演小白臉角色,
粉絲眾多,爭議也不少。
定妝照一經發布,
投訴信就像雪花一樣飛向央視。
信中指出,他完全缺乏諸葛亮應有的穩重氣質。
王扶林頂著壓力,堅持讓唐國強進行試戲。
拍攝“借東風”那場戲時,天氣冷得刺骨,
唐國強赤腳站在雪地里,寒風吹得他瑟瑟發抖。
他念著臺詞,眼眸中閃爍著淚光,
這種狀態讓旁邊的工作人員看得呆住了。
后來播出時,觀眾才心服口服,這諸葛亮還真有味道。
劉備的選角同樣經歷了許多波折。
原本孫彥軍想飾演曹操,
但王扶林看到他的眼睛后,覺得他更適合演劉備。
孫彥軍雖不太情愿,但隨著拍攝的深入,
他發現自己越來越像劉備。
拍攝哭戲時,他從不用眼藥水,全靠真情實感流淚,
觀眾看了都說,這劉備太真實了。
王扶林這樣的安排,充分體現了他對角色和演員的精準把握,
這才成就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經典地位。
03
選角完成后,拍攝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1991年的技術條件有限,
要想呈現出三國時期的宏大場面,簡直難如登天。
美術團隊接到的任務最為艱巨,
他們需要把漢末的城池、宮殿、戰場都搭建出來。
預算不足,材料也短缺,
他們就四處尋找便宜的木頭和布料。
道具車間里,工人們不分晝夜地忙碌,
錘子敲打的聲音一刻不停。
他們查閱史書,
把盔甲的樣式、旗幟的圖案一點點復原出來。
有一次,為了制作一輛戰車,
幾位師傅熬了三天三夜,手上滿是血泡。
服裝組的壓力也不小。
三國時期的衣服必須考究,不能隨意制作。
他們查找歷史資料,
連扣子的形狀、布料的紋路都要與史書對應。
女工們坐在昏暗的房間里,
一針一線地縫制,眼睛都熬紅了。
有一件曹操的披風,繡了半個月才完工,
拍攝效果特別好,觀眾看了都覺得物有所值。
音樂團隊的任務,是為劇目注入靈魂。
他們需要創作出一聽就能讓人聯想到三國的旋律。
作曲家查閱了古樂譜,嘗試用古琴和簫配樂。
錄制時,樂手們在簡陋的錄音棚里反復調試音效,
棚里沒有暖氣,手指凍得僵硬。
主題曲錄制完成后,導演組一聽,
覺得這音樂完美展現了三國的氣勢。
拍攝戰爭戲時,攝影組面臨的難題最多。
那時特效幾乎不存在,宏大的場面完全依賴人力堆砌。
赤壁之戰的戲份,片場調動了幾百個群眾演員,
戰馬來回奔跑,塵土飛揚。
攝影機老舊,經常卡殼,導演組急得滿頭大汗。
為了拍攝火燒戰船的效果,他們竟然使用了真火。
但由于風向突然改變,道具船差點被燒毀。
攝影師們硬著頭皮調整機位,
拍攝出來的畫面雖然粗糙,但在當時已經算是頂尖水平。
04
拍攝的日子十分艱難,劇組的條件也非常艱苦。
1.7億元的預算看似龐大,
但分到每場戲、每個道具上,根本不夠用。
演員和工作人員住的都是簡陋的旅館,
冬天沒有暖氣,夏天沒有風扇。
吃飯更是簡單,資金緊張時,大家就啃饅頭配咸菜。
拍攝過程中難免發生意外。有一次拍攝馬戰戲,
一匹馬受驚,差點撞倒道具墻。
盡管演員們感到害怕,但沒有人退縮,
稍作調整后便繼續拍攝。
還有一次,拍攝夜戲時突然下起了大雨,
設備全部被水浸泡,導演組連夜搶修,第二天照常開機。
每次遇到困難,團隊都能齊心協力、共克時艱。
王扶林常常跟大家說,這部劇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給后人留下點有價值的東西。
這句話讓每個人心中都燃起了一團火焰。
演員們的付出也令人感動。鮑國安為了演好曹操,
每天拍完戲還捧著書看,累得眼睛都睜不開。
唐國強在拍攝《借東風》期間,
因受寒感冒數天,但從不抱怨辛苦。
孫彥軍拍攝劉備的哭戲時,情緒上來后,淚水止不住,
旁邊的工作人也跟著紅了眼。
群演中的老演員,戲份少得可憐,
但每次站位都站得筆直,說這是對角色的尊重。
05
1994年10月,《三國演義》終于播出。
首播當晚,全國的電視機前擠滿了觀眾。
街頭巷尾間,茶余飯后時,
劇中情節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曹操的霸氣、諸葛亮的智謀、劉備的仁義,
成為每個觀眾心中的經典形象。
收視率一路飆升,央視的電話都被打爆了。
文化圈的人也坐不住了,學者們寫文章分析,
稱贊這劇把三國的精髓拍活了。
這部劇不僅僅是火了一陣子,它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年輕人看了劇后去翻閱《三國演義》原著,
歷史課上老師拿劇中的片段講課。
后來拍攝的歷史劇,都免不了以它為標桿。
演員們的表演堪稱典范。
鮑國安飾演的曹操、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
其表演至今無人能超越。
06
如今,三十年的歲月悄然流逝,
而《三國演義》依舊是許多人內心深處不可動搖的經典之作。
打開電視,或者在網上點開視頻,
熟悉的主題曲一響起,漢末的烽煙仿佛再次浮現眼前。
劇組的那些付出,那些日夜奮戰的畫面,
都隱藏在每一幀畫面之中。
他們的信念和汗水,匯聚成了一部劇,
穿越時間,點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
信息來源:1、《三國演義》25年后重聚,看看那些年你崇拜過的英雄們:新京報2、王扶林談拍"三國演義":翻拍名著能及格就不易:中國新聞網3、《中國文藝》 向經典致敬 本期致敬人物——電視藝術家 王扶林:央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