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
自動駕駛技術正受到廣泛的質疑
日前
某品牌電動汽車發生交通事故
揭開了自動駕駛一個繞不過去的難題
面對瞬息萬變的路況
當智駕系統發出接管預警后
現階段輔助駕駛系統接管機制
留給駕駛者短短2秒接管時間是否合理?
接管時間太短是否合理
智能駕駛系統安全性擔憂加劇
智能駕駛出行場景中,原本作為車輛“危險倒計時”的“接管”設計,因其接管時間可能超越人類生理極限,讓高級智能輔助駕駛市場化應用增添較大不確定性,也加劇了消費市場對于智能駕駛系統安全性的擔憂。
3月29日晚間,某品牌一輛電動汽車以116公里/小時的速度在高速路上正常行駛,因途經施工路段,車輛需要改道行駛,但因變道不及時最終車輛以97公里/小時的速度與水泥護欄發生碰撞,導致三名駕乘人員不幸遇難。據了解,碰撞發生前,車輛處于NOA(輔助導航駕駛)狀態。
根據該電動汽車品牌官方公布的車輛行駛數據,從車輛NOA發出風險提示“請注意前方障礙”,發出減速請求并開始減速,到NOA被接管,進入人駕狀態僅用了一秒,但如此迅速地接管后依然無法阻止事故發生。
對此,有著十余年賽車經驗的資深車手王斌向記者介紹,在如此極限的時間內接管車輛,即便是對專業賽車手而言也絕非易事,更何況還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完成一系列操作,這不符合人們對常規駕駛的認知,也與駕駛技術好壞沒有太大關系。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汽車企業應敬畏科學技術發展的本質,任何技術的發展都是逐步實現而非一蹴而就。智駕功能的接管機制關系著行車安全,是自動駕駛技術落地的至關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自動駕駛尚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商業化運行還不成熟,車企對于智駕功能的接管處理絕不能懈怠,不能因‘接管’問題讓消費者失去對自動駕駛的使用信心。”
何為及時接管?
重置接管邏輯迫在眉睫
記者了解到,當前L3級自動駕駛階段的典型特征是,在部分交通環境下,需要駕駛者的及時介入,否則不排除會發生碰撞風險。
對此
不少消費者都提出了相同的疑問
何為及時接管?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朱西產團隊通過模擬器測試發現,從自動駕駛系統提示到事故發生的平均時間僅1.7秒,而駕駛員平均需要2.3秒才能完成從識別提示到有效接管的操作。而當系統處于L3級自動駕駛狀態時,駕駛員注意力分散率高達82%。顯然,這為消費者行車安全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付于武認為,目前很多智駕系統其實是在風險臨界點才發出接管提示,導致駕駛員未能獲得足夠的反應時間。通過大數據和深度學習技術構建精準的風險預測模型,可以讓系統能夠在潛在風險完全暴露之前就發出預警,從而有效延長駕駛員的反應時間。
此外,還可以根據不同道路情況對自動駕駛設置限速措施。比如,在車速較快的高速路段行駛時,按照大部分高速最高120公里/小時的限速推算,常規車輛從啟動剎車到車輛完全停穩的大致距離約50米。考慮到采取相關措施所需時間,在此基礎上,如果對車輛自動駕駛進行合理的限速處理,則會延長自動駕駛反應時長以及為駕駛者接管車輛預留更多寶貴時間。
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車輛制造商應不斷優化自動駕駛系統,提高其在復雜環境下的應對能力和可靠性,延長駕駛者接管前的反應時間。同時,加強系統的冗余設計和故障預警機制,確保在出現異常時能夠及時、有效地處理。鄭磊表示:“未來接管機制需從‘被動提示’轉向‘主動協同’,如果駕駛者沒反應,系統自身應實施減速、停車等措施。通過技術冗余、數據透明和人機交互優化,實現安全與體驗的雙重提升。”
新金融專家余豐慧對記者表示,首先是冗余設計,確保即使某一部件或系統出現故障,也能有備用方案保證安全;其次是引入安全緩降機制,在無法實現平穩過渡給駕駛員的情況下,自動采取措施減慢速度并安全停車。
提示接管不等于免責
企業需不斷優化技術
“為了確保行駛安全,智駕系統會在必要時作出接管提示。”如今,幾乎所有車企在推廣智駕功能時,都會強調智駕系統的“接管”功能。目前法律對L2級輔助駕駛的事故責任認定仍然模糊,車企常以“需駕駛員全程監管”來規避責任,但實際使用中,系統與人的權責邊界有點模糊。
那么
車企盡到提示義務就能免責嗎?
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對記者表示,車輛作出提示并不能免責。雖然系統發出接管提示看似履行了告知義務,但實際上這種短時間的反應要求對人類生理反應是個巨大挑戰。在短短2秒內,駕駛員很難迅速從放松狀態轉換到高度緊張并準確接管車輛。而且,事故權責不明會讓消費者對智駕系統的安全性產生嚴重質疑,影響行業信任度。車企不能僅靠提示來免責,應更加注重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設計,確保在各種情況下都能保障行車安全,而不是將責任簡單推給駕駛員。
余豐慧認為,車輛作出提示并不意味著就能完全免責,特別是在涉及人身安全的領域。自動駕駛系統的設計應該考慮到人類反應的局限性,并盡可能地提供充足的反應時間以減少事故風險。數據顯示目前大多數事故發生在接管提示后的2秒內,這表明當前的提示機制可能不足以確保安全接管。因此,僅依靠提示來免責是不夠的,企業還需要不斷優化其技術,改善用戶體驗,并通過透明的溝通和教育來增強公眾信任。
最新消息
2025年4月1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組織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會議強調,汽車生產企業要深刻領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要求,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切實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記者/吳博峰
編輯/李曉雨
監制/何永鵬 任震宇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2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 - 883154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