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百余天,第12屆世界運動會就將在成都舉行。 期待值已經拉滿,時間也已在倒數。今日(4月17日),由成都世界運動會執行委員會辦公室、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國際體育賽事和公園城市建設”主題研討會在蓉召開。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原司長劉扶民、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城市與房地產經濟研究室主任李超、西南財經大學體育學院副院長陳叢刊等來自國內各地的專家齊聚一堂,激烈討論。
▲研討會現場
“賽事”,是他們聚焦的關鍵詞。大咖學者論道,思想的火花四溢,他們正是為“賽事營城”而出謀劃策,希望這座城市以賽事為引擎,讓雪山下的公園城市更具國際辨識度。正如現場嘉賓劉扶民所言,第12屆世界運動會是成都向世界展示“公園城市”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成都要以賽事為‘支點’,撬動城市發展、重構生態價值轉化和民生服務的提升。”
“好的賽事可以活經濟、富群眾。”在劉扶民看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賽事,能夠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
比如英國的謝菲爾德曾經是有名的“鋼鐵之城”,但是發展到后期僅靠鋼鐵難以為繼。謝菲爾德就利用籌備與舉辦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契機,引領城市整體再生與轉型,從此蛻變為赫赫有名的體育之城。“就成都而言,可以通過產業扶持,培育‘體育+’多元業態”,劉扶民認為,成都可以依托國際賽事資源,構建賽事經濟生態鏈。例如發展賽事運營、體育傳媒運營、“體育+科技”“體育+醫療”等新業態。
劉扶民表示,未來,如何繼續搭建與體育相關的跨界消費場景值得深思。成都的體育創新理念非常強,“例如電競、無人機等新興項目,成都都有基礎,有潛力,可以進一步加大力度發展。”此外,他建議成都深化“體育+物流”的融合發展,開發“體育+旅游”產品。還可以結合成都馬拉松等賽事,推出旅游景區加賽事線路的串聯,并建設體育主題特色小鎮等。
一個常被討論的問題是,賽事遺產,尤其是賽事場館,在賽后如何有效利用?
劉扶民認為,要不斷優化場館運營,建立全周期賽事遺產管理體系,“要賽前謀劃,在賽事籌備階段就要制定成都賽事遺產規劃,明確場館賽后利用方案。”他建議,可以推動賽事場館的運營設計和建設的一體化。
在劉扶民看來,一場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賽事成功舉辦,除了留下賽場本身的精彩,更重要的是撬動城市的發展。例如城市風貌、交通運輸、公服設施的改善,“很多城市治理當中的難題,都能夠借賽事契機迎刃而解。”而成都密集落地國際影響力賽事,一定能讓成都以賽事為引擎,助推城市轉型發展,并為其他城市的辦賽提供好的經驗。
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 姜山
編輯 歐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