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鄉之誼,自古就為人們所看重。不管是史料里,還是現實中,同鄉之間在外互相幫忙提攜的例子都不勝枚舉。近來,筆者在查閱《萊州府志》時,偶然讀到一則發生在明初兩位高官之間的相應案例,感覺不無代表性,接下來便簡述之。
這兩位明初高官,皆是萊州府高密縣人。其中一人名為“儀智”,另一人叫作“戴綸”,都曾在朝中擔任過“侍郎”。(注:儀姓在登萊其他州縣較為少見,但在高密可稱望族,明清時期高密儀姓出過不少官宦人員,儀智即代表人物。據族譜記載,高密儀姓系宋末遷來。)
二者當中,儀智發達在前。根據記載,明太祖洪武朝之際,他就以“耆儒”身份被舉薦為官,起初擔任本縣(高密)訓導,后升任莘縣教諭、高郵知州。進入明成祖永樂朝之后,他又升任寶慶府知府、右通政兼右中允、湖廣右布政使等職,可謂官運亨通。再后來,他雖然一度遇到挫折(被貶為湖廣都指揮使,由文職改為武官),但最終還是重新獲得皇帝賞識,被征召入朝,擔任禮部侍郎。
儀智進入明廷中樞之后,不僅在日常工作中多有建樹,還因為老成博學而被選為輔導太孫朱瞻基(后來的明宣宗)讀書的老師。由于勞苦功高,他在去世之后獲贈禮部尚書、太子少師,并得到“文簡”的謚號,極具哀榮。
戴綸入仕的時間晚于儀智。永樂之際,儀智已經進入朝廷中樞,戴綸則只是一個地方小官(昌邑縣的訓導)。但在此時,儀智伸出了援手,幫助戴綸調任為京官,成為其仕途上的貴人。
對此,史志中明確記載道:“戴綸,永樂中以儀智薦,由昌邑訓導擢禮科給事中。”
除了同鄉之外,儀智和戴綸之間還有無其他關系,比如師生、姻親或朋友等?史籍中并無明文記載。而從兩人的品行來看,他們都比較符合傳統儒家觀念中的“正人君子”形象。以此推斷,儀智之所以向朝廷推薦戴綸,可能也的確是賞識其為人和才干,但這并不影響“同鄉之誼”在其中的重要影響。
根據記載,戴綸調任進京后,亦長期輔導過朱瞻基讀書。待到朱瞻基登基,依照慣例封賞東宮從龍舊臣,戴綸就被提拔為兵部侍郎。但此后他因進諫而忤逆皇帝,先是被外放到交趾(當時明朝在越南北部設有交趾三司)參贊軍務,又被打入錦衣衛詔獄,最終死于牢中,其家人也受到株連。
戴綸因進諫而被殺,得到時人和后世修史者的廣泛同情。《明史》將之和其他直言敢諫之士列為一傳,在記敘其事跡之余,感嘆道:“忠臣之志抑而不伸,亦可悲夫。”總體來看,儀智當年向朝廷推薦同鄉戴綸,也稱得上是識人之舉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