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山頭村,村東臨奉化江,南與奉化區接壤,西鄰三李村,北與前王村相連。由橋前東、橋前西、橋后、毛家、雙桂等組成。
民國三十五年(1946)9月屬章遠鄉,1950年5月屬馬湖鄉;在合作化初期曾建立魚山、興豐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4年10月升級為魚山、興豐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隸寧鋒鄉;1958年10月為鄞鋼(鄞江)公社紅色大隊(馬湖管理區)魚山、興豐耕作隊,1961年建立寧鋒公社后改稱魚山、興豐生產大隊;1983年改為魚山村、雙桂村,隸寧鋒鄉;1992年5月隸屬洞橋鄉(鎮);2004年4月,2村合并,新建魚山頭村。
魚山,又名魚山頭,村民主姓王,2000多年前就有王姓居住。
魚山橋前東89-100號民居,清中后期建筑。主體坐北朝南(偏西),由門樓、前后兩進及廂房組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錄點。
門樓,門聯為:“孝子忠臣翳,祖宗之德”、“崇山曲水聚,國族于斯”。
前進為重檐硬山頂樓房,面闊七開間。
前進中間為穿堂
前進和后進,后進與前進對稱,面闊七開間。
前面為西廂房
西廂房,面闊九開間。
魚山祿位二房民居,清末建筑,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錄點。主體坐北朝南,由門廳、正房及兩廂(廂房改建)組成。
門廳
正房,面闊七間一弄,東西廂房已改建。
魚山橋前東124-133號民居,清中期建筑,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錄點。主體坐北朝南(偏西),現存建筑由門樓、正房、西廂房組成。
門樓
大門兩側原有門聯,現只剩左側門聯:“兩晉振家聲”。
正房和西廂房,正房面闊四間兩弄,西廂房面闊一間一弄。
魚山橋前西民居,門額為:“福隆仁宅”。因門額上部分字已看不太清,后在鎮海“王老師”的幫助下才認出是“福隆仁宅”四個字(網上名字就不寫了),在此說聲:“謝謝!”
魚山橋前西民居
魚山橋前西民居,坐北朝南(偏西),現存建筑由門樓(東廂房)和正房組成,門樓朝東。
門樓(東廂房)和正房
魚山橋前西倫房民居,現存建筑為清代和民國重修,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錄點。主體坐北朝南(偏西),原建筑由門樓、正房及廂房組成。
門樓(東廂房)和正房及廂房組成。
正房面闊七間一弄
正房西側已毀于火災
檐檁上的木刻圖案,上面雖被火燒過,但圖案還很清晰。
魚山古民居門樓,部分雕刻已毀。
魚山古民居門樓
魚山古民居門樓,門額:“居之安”。
魚山橋前西古民居
魚山古民居圍墻上的彩繪
魚山橋前西門樓
魚山橋前西古民居殘存的“八字墻門”。
魚山橋后祠堂,清代建筑,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錄點。主體坐北朝南,由門廳、正殿和廂房組成。
魚山橋后祠堂正殿西北側
魚山橋后祠堂東側小門
魚山橋后古民居
魚山橋后古民居
雙桂自然村,曾名岙里,原村民主姓王,宋時就有王姓居住。村內一個祠堂面前有兩株桂花樹,故名。
桂花祠堂,清代建筑,因其大門前兩側有兩棵桂花樹而得名,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錄點。
大門前兩側的兩棵桂花樹,不過其中一棵已死(現在左側位置補種一棵),右側一棵桂花樹已有140年樹齡。
桂花祠堂,主體坐西朝東(偏南),由門樓、正殿和廂房組成。門樓面闊五開間。
門樓和廂房,廂房面闊三開間。
魚山雙桂賢房民居,清代建筑,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錄點。坐東朝西,主體建筑由門樓、正房及兩廂組成。
魚山雙桂賢房民居,門樓朝南。
正房面寬五間一弄,廂房面寬兩間一弄。主人很客氣,給我介紹了老宅的一些情況,在此說聲:“謝謝!”。
正房和廂房檐廊地面的圖案
標語
魚山雙桂王氏民居,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錄點。
魚山雙桂王氏民居,主體建筑坐北朝南,由前、中、后三進及兩廂組成。
魚山雙桂王氏民居
參考資料:《寧波市鄞州區地名志》、《三普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