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4月16日電 提及中藥,許多人腦海中往往會浮現出散發著苦澀氣息、顏色暗沉的湯劑。然而,當你行走在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映入眼簾的則是另一番景象,無論是口味多樣的中藥康養飲料,還是別具特色的養生茶包,以及餐飲界獨樹一幟的中藥康養火鍋……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能看到中藥的新面貌。
作為當地藥食同源大健康產品研發典型代表的一家企業,已開發黨參、當歸、黃芪、甘草等道地中藥精制飲片小包裝系列產品30多種,創新示范中藥袋泡茶、參芪含片、參芪沖劑、歸芪口服液和藥膳包等中藥康養系列產品。
2025年4月,在甘肅定西市渭源縣拍攝的一家企業的中藥材精深加工車間。高展 攝
“中藥康養系列產品2024年產值達2000多萬元,盡管在總產值中占比不算高,但卻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作為上述企業科技特派員的尤世煒說,這些中藥康養系列產品精準瞄準年輕群體與上班族,在口味研發上,推出了草莓味、檸檬味、橙子味等多種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口味,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在尤世煒眼中,中藥康養系列產品與藥材遵循著相似的準則,即“藥材品質優,產品效果才佳”。當地孕育出的道地藥材,成為這些康養產品的核心原料,收獲消費者的認可。
4月是春耕備耕關鍵期,位于渭源縣祁家廟鎮的千畝有機藥源基地內,日光灑在田間,黑色地膜泛著微光,農民在移栽中藥材幼苗。
渭源縣中醫藥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張東生說,看似平常的勞作背后,藏著當地發展中藥材產業的巧思。祁家廟鎮作為當地側膜種植技術的發源地,這一技術能有效保墑、增溫、抑制雜草。
渭源是“中國黨參之鄉”,素有“黨參故里”之說。近年來,當地在甘肅率先推進落實中醫藥產業發展中的《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渭源白條黨參”是中國馳名商標,獲得“無公害中藥材(黨參)產地”和地理標志認證。
2025年4月,航拍視角下,渭源縣祁家廟鎮的千畝有機藥源基地。高展 攝
“2024年,地方財政科技支出支持中藥材產業發展資金達到4000萬元。”張東生說,今年,當地官方在16個鄉鎮因地制宜推廣的一項“832”中藥材種植方案。該模式具體為:對有意愿種植中藥材的農戶,戶均提供種子8斤,戶均育苗3畝,以此確保來年每戶種植中藥材2畝以上。
與此同時,渭源還推行中藥材追溯體系建設,實現了從產地到產品的全程閉環管理。消費者只需掃碼就可追溯查看產品的全部信息,實現碼上消費、放心消費。
渭源GAP基地建設負責人焦勝介紹說,GAP基地建設與中藥材追溯體系相輔相成。基地采用第三方托管模式,依托驗檢測室開展化學成分檢測,以此確保全程綠色、有機種植。
“中藥材產業已成為支撐縣域經濟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支柱產業。”渭源縣縣長康建國接受專訪時表示,2024年,渭源中藥材產業總產值突破60億元,農民從中藥材產業人均獲得收入3500元。
渭源支持企業創新,鼓勵縣內中藥材加工企業升級改造加工工藝,推動研發中藥配方顆粒、中藥提取物、中成藥以及“藥食同源”大健康產品。目前,當地已有7家“藥食同源”生產企業,成功研發出5類165個大健康產品、546種中藥配方顆粒等,10個產品入選省級培育目錄。
“產業發展絕非單打獨斗就能成功,唯有相互配合、差異化發展,才能實現多方共贏。”康建國透露,當地已與“黃芪之鄉”隴西、“當歸之鄉”岷縣攜手,在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產品研發等多個關鍵領域合作。各方充分發揮自身在黨參、黃芪、當歸等特色藥材方面的資源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為推動中藥材產業的整體升級而努力。
艾慶龍 張婧 高展
責任編輯:車丹清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