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日本房產(ID:Japan_gold)| 掘金醬
一中國人在日本創業成功,還得到日本電視臺的專門報道,想必此時多數人的想法都是:
這,得是做出了多大的成績?
但原來,現實狀況可能會和大家想象中的有些許落差。
被日媒報道創業開辟新領域并取得成就的中國社長,僅僅只是以餐飲店從業者的經歷,開發了一款能通過掃碼點餐&支付的手機app(應用程序)……
國人見慣不怪的日常生活場景,竟能讓日本人嘖嘖稱奇,在日本創業真就這么容易嗎?
朝日新聞電視臺記者探訪了一家位于東京澀谷,由中國人開設的四川麻辣燙餐館。
店面不大卻排起了隊伍。
倒不是單純只為了品嘗異國風味,而是店內就餐過于便利了。
不同于以往其它餐館,服務員往來穿梭,恨不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應對客人需求。這家中國餐廳完全把國內的模式搬到了日本,在每個座位上都有個二維碼標識,掃碼即可點餐。
用餐結束后掃碼付款即可轉身離開,全程不用怎么和旁人“打交道”。
看到這里,大家是否有種時空錯亂的感覺。
要知道,國內早在6、7年前(約2017、18年前后),商家支持掃碼點餐、移動支付的環節已經相當普遍,直至今天卻再一次驚艷了習慣隨時帶現金出門的日本人。
據悉,開發這套手機自助點餐到支付系統程序的,是一位已經在日本生活了18年的中國老板。
靈感來自于,她自己曾獨自一人負責整家店鋪的運轉,既要做菜又時不時需要為客人點單、結賬等等,實在分身乏術。
自覺需要通過科技改變生活。
中國網友評價:確定不是回國的生活體驗得出來的?
時常有人說,創業做事都需要踩中風口,何謂風口?即最好能切中大部分人的需求。
最近,類似的“手機點單&結賬”等智能接入程序,在日本得到大量咨詢和追捧。導入的店鋪以同比去年5倍數量在增加。
一來方便了消費者,既符合日本人骨子社恐疏離的屬性,又為激增的外國游客解決了語言不通的問題;
二來,也是很關鍵的,在日本人力成本上升和人手不足的情況下,節省了不少對人員的支出。
有經營居酒屋的日本老板反映,有了掃碼下單和結賬的功能之后,起碼怒省了1/3人力成本。
看來,雖然滯后不少,日本的“電子交易”(電商)熱潮也是終于等到了。
不過,今天這篇文章并無意對日本的電商、軟件程序開發等行業形勢分析太多。
而是回答一個更多人關心的問題:在日本創業,到底難不難?
眾所周知,除了通過留學,畢業后在日本找到工作轉工簽,或者技能簽證等方式,更為適合中年人和中產家庭移居日本的方式,便是申請經營管理簽證。
相當于在日本有自己的營生,給自己打工當老板也行,有一定業務規模雇傭他人也行,事業內容不限,反正能向日本政府證明,足以養活自己和家人即可。
也正因這句“經營方向”不設限,讓許多人犯了難,到底能去日本經營什么?
由于千人千面,每個人的需求和擅長不一樣,沒法直接給出什么建議。
不過,可以給大家參考的有幾點提醒:
首先認真來講,我認為日本的經營管理簽證有個“寬進嚴出”的過程。
“寬”體現在——
對事業內容計劃的不設限,投資門檻是500萬日元注冊資本金,這筆錢還能用作后續經營、租賃辦公室等用途。還有初次申請的前兩年,基本是日本政府給予的考察期,即便暫時不盈利,產生虧損也無礙。
“嚴”則體現在,拿到經營管理簽證的第三年。
設立的公司能否產生一定營收(最好同樣是有500萬日元流水左右),不僅因為希望外國人也能給日本創造稅收,作為享受國民對等福利待遇的“交換”,同時也是證明事業內容可行、可持續的關鍵指標。
說白了,日本政府給予的前兩、三年時間,是給到所有移居日本的人搭建自己的“商業關系”的,其經營的事業能否得到大眾認可(人氣和需求)。
日本是個十分講究“關系”的社會,這里的關系不同于國內理解,一般是指信用和口碑。
比如,上面例子里中國社長創業成功,除了踩中當下需求之外,在日本生活了18年的背景未必沒有加持。
因此想到日本創業,可以先思考這幾點,1.該項事業在日本需求、前景如何,國內積累或經驗有沒有能套用和加分的部分;2.如何積累自己的經營信用和商業關系搭建,得到認可;3.公司最好要有能固定產生凈收益的項目,作為plan B,像名下投資房產有租金收益也不錯。
最起碼,比起好幾年前,日本最直觀的變化是包容度變高了,有想法為自己和家人撬動身份杠桿的,不妨試試。
畢竟即便沖著日本的醫療和教育,多備一個日本綠卡,也吃虧不到哪里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