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北京市教委等十七部門發布《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二十條措施》(以下簡稱“科學二十條”)。該文件明確指出,北京市將實施學校科學教育提質、創新人才發現培育、科學教師隊伍能力提升、社會大課堂實踐育人、科學教育資源集成、家校社協同育人六大行動。在“科學二十條”的引導下,學校如何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本期邀請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校長、科學副校長和一線科學教師,從不同角度分享經驗與思考。
俯下身 走進兒童的“驚奇之心”
李繼清(華北電力大學水利與水電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中心小學科學副校長):
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作為華北電力大學的一名教師和科研人員,我受聘為昌平區回龍觀中心小學的科學副校長。在我看來,小學開展科學教育,首先是教師要能俯下身子,傾聽兒童的聲音,走進兒童的“驚奇之心”,和他們一起重新發現世界的奇妙,而不要急于教給他們什么。
大教育家陶行知有言:“生活即教育。”和大學主要是在各類專業實驗室中對大學生、研究生開展科研訓練有所不同的是,考慮到兒童的成長特性,除去科學課堂和專業的科學實驗室,小學更需要在各種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場景中開展適切的科學教育活動。小學生的“實驗室”,可以在家庭,在校園,在教室,在公園,在林溪,在星空,在各類科技場館……于是,回龍觀中心小學三年級的“問云小隊”記錄了一整年的“云”,成了“云朵小專家”;四年級的李梓睿同學,從小熱愛頭上的星空,是天文館、古觀象臺的常客;五年級的胡佩雨同學看到校園月季花壇的飛蟲影響老師、同學們駐足觀賞,在老師的指導下潛心研究如何有效“捕捉”這些飛蟲,并撰寫了探究報告;六年級1班利用校園氣象站開展“觀云識天”項目研究,針對觀測數據存在的問題,又自發研究,提出了“氣象站搬家計劃”……
以上這些都是項目式學習教學改革的具體案例。項目式教學注重學生主動參與和實踐,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主動性。而正是由于這種將理論教學與實際生活場景緊密結合的綜合方式,能夠引導學生深入體驗、探索和創新,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還可以激發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近些年,回龍觀中心小學開展了課時結構改革,全校每周五下午實施項目式教學。各年級、各班自選主題,分組探究,老師們從課堂的主導者變成了探究學習的平等參與者,班級家校協會為項目開展提供各種支持。另外,學校嘗試建立“葵園思考者-葵園小院士”評價體系,重在從興趣激發、探究學習、實踐創新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引導,防止出現過于依據各類獎項及等級評價,誤導學生將過多的時間、精力用于各類學科競賽,影響小學基礎教育的根基,舍本逐末,得不償失。
作為科學副校長,我聯合所屬區級組織的四所高校民盟支部,依托優質大學資源,與其他關心教育的盟員專家一起共同開發了“葵園科技大師講堂”課程,至今已舉辦23期,內容涵蓋農業科學、石油化工、物理學等方面,深受孩子們喜愛。孩子們和科學家們面對面,共同探索前沿科技進展,“科學報國”的夢想在無形中生發。
打造探究場域 構建科學教育新樣態
楊玉慧(北京市育才學校通州分校校長、副書記)
在新時代背景下,學校必須深刻認識到,加強和改進中小學科學教育關乎學生的全面發展,應在科學教育的發展格局、育人體系、評價體系、治理機制上統籌謀劃,為實現科教興國戰略、培養創新型人才、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奠定堅實的科學教育基礎。
在我看來,構建科學教育的新樣態,要從四方面入手。
一是,用鏈條結構構建科學教育新格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核心,全面強化目標設定、實施計劃、監測評估與持續改進的迭代管理,從而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鏈條優化和整體性發展。
二是要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驅動科學教育新體系。在科學教育育人體系中,著重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洞察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全面發展。其一,要設計以探究和實踐為核心的教學環節,著力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興趣。其二,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兩大科學課程體系視角切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三,構建高素質教師隊伍,全面提升科學教育質量。
三是用科研思維引領教學創新。“科學二十條”鼓勵學校聘任專家學者擔任科學副校長,設立科技輔導員,并結對科普機構,組織舉辦科學家進校園等宣講活動。其中,科學副校長聘任機制使學校科學教育能夠實現專家引領、教師培養、特色課程開發三位一體的科學教育質量提升系統。學校的科學副校長史軍博士因地制宜地將植物學與運河文化、運河生態深度融合,開發運河有花、運河有糧、運河有靈跨學科項目學習探究,撬動學生科學探究、科學實踐大探索,為培育運河小科學家貢獻育才力量。
四是要用立體場景打造探究場域。北京市育才學校通州分校在校內外系統性布局了三大科學探究實踐空間,形成層次分明的科學教育支持體系,包括時時可做的班級主題科學研究館、人人可研的家庭科學實驗室和處處可探的社會科學實踐基地。同時,學校開發了“三創”課程體系,構建師生科學學習分層課程群,形成“基礎學力—體驗拓展—特長彰顯”三級遞進式科學教育課程結構,形成科學教育的同心圓模式。這種立體化、分層化的課程設計既保證了科學素養的系統培養,又為不同特質的學生提供了差異化發展路徑。并且,學校寓科學教育于“園”、于“展”、于“評”,從校園科學節、科技嘉年華、跨學科項目成果展、科學教育成果評價機制,引導全體學生樹立崇尚科學的理念,培養熱愛科學的興趣,全面提升科學思維、創新思維和實踐動手能力。
全體教師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科學教育
董曉超(北京市西城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教學副主任、科學教師)
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舉措。當前,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科學教育不僅關乎學生個人能力的提升,更與國家核心競爭力緊密相連。中小學階段是激發科學興趣、塑造科學思維的重要時期,加強科學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培養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也為社會輸送具備科學素養的未來建設者。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西城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依托“AI學伴”平臺的精確數據支持,構建起“全體教師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科學教育”的格局,不同學科教師借助AI項目研究團隊成果,將科學教育深度融入教學各環節。要實現科學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就要創新育人方式變革,打破壁壘,西師附小推行了“四個打破”舉措。
首先是打破學科壁壘,結合STEM教育理念,學校開設了“讓我們一起學習吧”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課程。例如,以北京冬奧會為契機的“冬奧中的冰與雪”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運用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對學習過程的全方位監測與多元化評價,助力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注重發揮教師個人的專業特長,使所有老師成為所有學生的老師。同時,學校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和課后高水平社團建設的推進,使具有同樣學習興趣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大家打破年級、班級壁壘,一起協作、探究,相互促進激發出更大的學習潛力。
不僅如此,學校積極打破校園圍墻,整合校內外優質教育資源,定期組織教師帶領學生前往北京科學中心、天文館等校外實踐基地,運用AI技術開發了“場館科學課程”。學校還打通家校協作渠道,邀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成立科學教育家長專業委員會,凝聚家校教育合力。
在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過程中,學校高度重視科學教育中的基礎學科,以“科學、實踐、開放”為課程理念,搭建了基礎型、拓展型、創新型三層級科學課程體系:基礎型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拓展型課程致力于拓展學生興趣;創新型課程則為具有特長的學生提供跨學科學習機會。課程體系搭建后,我們堅持深耕課堂,以知識技能學習為抓手,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培育學生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打造知識對接心靈的課堂。科學教研組歷經多年研究,提煉出“愛做”有興趣、“會做”有方法、“巧做”有創新的科學學科特色表達,精準錨定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目標。
轉載請注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策劃:張廣林
編輯:蘇珊 姜思瑤
校對:姜思瑤
審核:張秋穎
終審:冉陽 郝彬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