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大家運動場”經過半年建設后正式啟用,師生們以匯報演繹、實地參觀等形式,展示了學生參與操場設計的過程和收獲。
與普通校園工程不同,“大家運動場”項目建設融入了學生的智慧,有2500余名四至六年級學生參與了運動空間、綠植栽種、安全疏散路線和安全提示標等設計工作,已經成為學校“真實的學習”綜合任務課程的標桿案例。
綜合學習讓運動場變成了教育場
據介紹,中關村三小北校區操場建設項目于2024年10月啟動。學校把新操場的建設與已經開展了十余年的綜合任務課程結合起來,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將數學、美術、生物、語文等知識融入真實場景中,精心設置了運動空間創意設計、景觀樹招投標、安全提示設計、安全疏散路線設計等5個實踐項目,把運動場變成了教育場。
在操場建設的6個月里,老師們組建了多個微團隊做好項目支持,學生們紛紛化身建設觀察員、景觀設計師、安全小衛士、路線規劃師、空間夢想家,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與陪伴下,通過開展實地調研、數據分析、創意設計等,在真實的場景解決真問題。
在新操場破土動工的第一天,學校敏銳地意識到這片正在蛻變的建筑工地,正是一本生長在校園里的立體教科書,其中蘊藏著重要的教育契機。于是,語文老師就以記錄新操場建設為主題,發布了書寫觀察日記的任務。任務發布后,得到了全校學生的積極響應,六年級9班學生集體創作了一本觀察日記。從2024年10月12日操場開工到2025年4月3日工程接近尾聲,學生們每天都以拍照和文字形式記錄著操場的新變化,一共寫下了69篇觀察日記。
“記錄操場的修建過程,讓我們明白了堅持做一件事,哪怕每天只記錄一句話,之后也能變成很長的故事。就像操場的跑道,每一塊塑膠都是由小碎片組成的,但跑起來就是完整的一圈。”四年級9班學生于瀟涵在分享學習感受時說。
操場慢慢變美的過程,不僅僅是學生觀察日記慢慢變厚的過程,更是學生們不斷成長的過程。學校語文學科教師胡婧說:“真正的學習始于對生活的敏銳看見。一本圖文并茂的觀察日記,不僅僅是文字與圖片的疊加,里面藏著學生的發現、思考、成長。在見證操場變化時,學生也實現了自身的拔節生長。”
創設解決問題的真實學習場景
今年開春以來,在建操場開始進入綠化設計階段,學校因需設計了相關的招投標項目,專門邀請了專業的招投標公司前來“助教”。在招投標過程中,學生們圍繞“校園里栽種什么樹種”展開了討論,“櫻花樹、文冠樹、美國紅楓、元寶楓、國槐……到底該怎么選擇?”為了更好地確定招投標的植物方案,學生們在家長的幫助下專門到植物園進行了考察。從實地勘察、調查資料、分組討論到制定方案,再到參加招投標大會,學生們完整地經歷了研究過程,提交了很多有創意的方案。目前,學校已經根據中標方案中的部分內容進行了種植和綠化。
學校教師胡陽告訴記者,北校區校園里栽有近30棵景觀樹,包括玉蘭、元寶楓、文冠樹、石榴、海棠等樹種,都是從學生的競標中選拔出來的。“他們從生物學角度系統分析了樹種的生長特性、觀賞性以及對校園微氣候的改善作用,還深入挖掘文冠樹、石榴等不同樹種的傳統寓意,將其與校園文化定位有機結合,綜合考慮樹木形態、季相變化和校園建筑的協調性。”胡陽說,學生的收獲是綜合立體的。
“通過深度參與學校的綜合任務課程,我感受到了家校協同的價值和意義,和孩子們一起參與給予有力支持,走進他們的學習世界,才看到了真正的學習是如何實現讓孩子們在創造中成長的。”學生家長代表在分享感受時說。
一個個學生“金點子”被學校采納
記者了解到,在新操場開工建設前期,學校做了大量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規劃,同時還特意預留了大片創意空間,邀請學生們共同參與設計。于是,“我的操場我做主”設計運動空間的任務應運而生。在這場別開生面的綜合任務課程中,6個班組群,48個導師小組的720位同學化身為小小設計師,在導師的帶領下開展真實的學習。
“我希望在操場邊上能有一個科普互動廣場。”“我想在操場西邊設置一面會說話的石頭樂園。”“我們希望在場上設計樹葉滑梯、移動迷宮、藝術長廊、能量站等,把它變成‘彩虹操場’。”……圍繞操場及周邊的空間設計,學生們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設想,不少“金點子”都被學校采納落實,如在綠化帶里設計“穿越叢林”攀爬架,在攀爬游戲中鍛煉上肢力量;打破籃球場長方形的傳統布局,開辟出“活力籃球”圓形場地等。而此前學校的健步道、校園九景等也都是學生真實學習的成果落地。
在規劃安全疏散路線時,學生們實測發現會堂東側電動門存在消防隱患,建議學校改裝方便逃生的手動門。這一要求同樣被學校采納了。
六年級11班的馬語謙說,在踏勘安全疏散路線時,小組的同學們精確測量了一些時間,如從一校一群下至西操場大約需要15秒,從二校一群下至西操場大約需要45秒,從三校和四校下來則分別都需要1至3分鐘。“我們按照‘一層直出、二層讓路、頂層最近、群組整體、平衡流量’的原則,提出了不會造成擁擠和沖撞疏散方案。”馬語謙說,計算時間間隔、人流量等,需要有較強的統計能力,在不同的實驗中同學們提升了個人的綜合能力。
“在項目論證的時候,我們覺得設計從教學樓到新操場安全疏散路線的難度比較大,因為教學樓的空間布局很復雜,出口特別多。沒有想到的是,學生接受這個挑戰之后,多次進行實地踏勘,繪制路線后和老師、家長一起論證,最終設計出了更科學更合理的安全疏散路線。”中關村三小教學副校長付雪婷說。“大家運動場”從規劃、設計到命名都讓學生參與其中,充分激發了他們的潛能。大家共建共享也體現了“大家三小”的學校文化理念。三小屬于每個人,需要每個人,也成就每個人。
記者發現,在學生們設計的效果圖中,教學樓西側的主干道將來可能會變成“跳跳樂游戲區”,地面上不但會畫上各種體育游戲圖形,而且還可能會被劃分為點綴著海棠、荷花、楓葉、雪花的“四季道”,學生們走過這條路就好像走過了一年四季。目前,這些創意項目正在論證中,將來很可能就會變為現實。
“大家運動場”的煥新不僅是設施的升級,更是教育理念的落地生根。在記錄操場建設,參與相關規劃設計工作過程中,學生從學習者轉變為建設者,知識從課本走向生活,這就是真實的學習,這就是真實的學習帶來的教育力量。”中關村三小校長楊剛說。
轉載請注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字:趙艷國
編輯:韓沖
校對:姜思瑤
審核:張秋穎
終審:冉陽 郝彬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