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菏澤一說起“油用牡丹”,很多人都會想起趙孝慶。這位78歲的老人,如今吃住還是在牡丹園里,用他的話說,就是要一輩子專心培育好、種植好油用牡丹。
千次雜交實驗育出“七彩牡丹”
4月14日,在菏澤國家牡丹芍藥種質資源基地,趙孝慶蹲在田間,輕輕托起一朵紫色牡丹向記者介紹:“這些彩色油用牡丹有紅、粉、紫、藍、白、黑六大色系,花期能持續一個月。”
這位與牡丹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人,用十余年時間改寫了油用牡丹的歷史——從單一白色到七彩斑斕,從默默無聞的油料作物到兼具經濟與觀賞價值的產業“多面手”。
趙孝慶向記者介紹選育油用牡丹的過程。
2011年,趙孝慶盯著傳統油用牡丹田里成片的白色單瓣花,萌生了一個大膽想法:“能不能讓油用牡丹既高產又好看?”當時國內油用牡丹僅有鳳丹、紫斑兩個品種,花色單調、花型單薄。他帶著團隊開啟全國首個油用牡丹彩色化育種實驗,每年完成上千組雜交配對,將鳳丹的強健基因與野生牡丹、觀賞牡丹的絢麗特質相融合。
“2017年從雜交后代中初選70多個優良單株,2019年擴繁到200多個,到今年已有600多個新品種。”趙孝慶的筆記本里密密麻麻記錄著數據。
趙孝慶介紹油用牡丹的價值。
他培育的彩色油用牡丹五年植株冠幅可達1米以上,遠超普通品種的40-70厘米;挺直的花莖撐起半重瓣花型,徹底告別傳統品種“葉里藏花”的尷尬;梯次開放的花期讓田間從“曇花一現”變成持續月余的“生態畫廊”。
因為在油用牡丹育種上的貢獻,2024年,趙孝慶第三次捧起“梁希林業科技獎”的獎杯。
從“無用籽”到“黃金油”
牡丹產業鏈全面升級
“牡丹全身都是寶,但過去籽實常被當垃圾。”趙孝慶撫摸著一株牡丹回憶。2011年,他推動牡丹籽油獲批國家新資源食品,讓黑色籽粒變身“液體黃金”——25粒牡丹籽可榨出1克油,富含α-亞麻酸的特性使其成為高端食用油。
如今在他的苗圃里,每株牡丹都是“全能選手”:籽榨油、瓣提露、根入藥、株造景、花切售。
趙孝慶推動牡丹籽油獲批國家新資源食品,讓黑色籽粒變身“液體黃金”。
產業轉型并非一帆風順。趙孝慶坦言,牡丹籽價格曾因盲目擴種暴跌,又因藥材需求激增反彈。為此,菏澤實施“牡丹+”工程,推動120余家加工企業開發出化妝品、保健品等深加工產品。
“我們正在建設種質資源庫,未來要通過太空育種優化品種。”各種榮譽在身的他,更關注區域試驗數據——彩色牡丹正在不同氣候帶驗證適應性,每粒“牡丹芯片”可繁育1200株種苗,畝產效益超傳統作物數倍。
油用牡丹品種。
在趙孝慶的規劃藍圖中,未來五年將建成完整的種質資源庫,通過太空育種等前沿技術進一步優化品種特性,而“牡丹芯片”的概念正在菏澤落地生根:每粒牡丹籽可繁育1200株種苗,畝產效益較傳統作物提升數倍,真正實現“一粒種子改變一個產業”。
從牡丹區趙樓村趙氏家族400余年的牡丹種植史,到如今“五位一體”產業新格局,趙孝慶用半生堅守證明: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產業。當七彩牡丹在春風中搖曳,這位老匠人仍在田間忙碌,他相信,“牡丹的價值,我們才發掘了其中一部分”。
(大眾新聞·農村大眾記者 張超 通訊員 郜玉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