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杜蔚 每經編輯:魏官紅
從周杰倫的經典曲目到陳奕迅的深情演繹,從《只此青綠》的詩意舞姿到《烏龍山伯爵》的爆笑劇情??2024年,豐富的演出助力我國演出市場攀上新高度。
“2024年全國演出市場總體收入796.29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7.61%,較2019年增長39.14%。其中演出票房收入579.54億元。”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劉克智在“2025中國(成都)演出交易會”啟幕現場表示,縱觀全國演出市場,“向質向新”是主要趨勢。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劉克智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4月15日至4月18日,一年一度的“中國演出交易會”在蓉城舉辦,該IP(知識產權)已走過20屆,被視為演藝產業的風向標。今年,各地劇院、票務平臺、大型演唱會和音樂節的操盤手以及全國十余個省市的文旅主管部門領導等共赴盛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現場獲悉,2024年演出市場最亮眼的品類為“大型演唱會”,總票房突破260億元,同比增長78.1%。但演出市場的繁榮并非全面開花,在演唱會高歌猛進的同時,劇場演出不斷承壓。冰火兩重天的情形下,行業頭部票務平臺摩天輪選擇向劇場類項目開放零傭金模式。但產業鏈給予的幫扶,無法真正解決劇場賣票難的問題。行業如何找到突破方向?
此次活動間隙,《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理事、摩天輪票務CEO(首席執行官)劉斅等多位行業人士。劉斅向記者指出,演出市場不僅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更是拉動內需、賦能城市發展的重要引擎。“成都在劇場演出方面,(2024年)無論從增長率還是外地觀眾占比,均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去年大型演出票房大漲78.1% 拉動綜合消費超2000億元
“當前我國文化消費需求持續升級,演出行業正站在創新與變革的潮頭,急需以更開放的姿態、更前瞻的視野探索‘演出+’和‘+演出’的無限可能。”劉克智在活動現場指出,行業也需清醒認識到仍面臨諸多挑戰,如原創內容同質化、技術應用與藝術表達的平衡難題、區域發展不均衡等。
回溯2024年全國演出市場,劉克智表示,呈現出精品引領、需求驅動下整體上行的態勢。而優質演出產品地區供給的差距持續縮小,且演出市場延續下沉趨勢,交通便利的優勢使得演出項目輻射力增強,中心城市周邊的三、四線城市演出市場取得長足的發展。“2024年大型演出平均跨城觀演率仍保持在60%以上,除演出票房收入外,直接帶動觀眾吃住行等綜合消費超過2000億元。”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2024年演出行業協同創新催生出了更多產業聯動,促進消費作用明顯。”在劉克智看來,新技術、新媒介的托舉,讓演出產品形態更加豐富,創造出了更多文化消費需求。“線上演播、虛擬演出等業態持續擴容,2024年我們協會重點監測的4家網絡平臺,在線演出項目達到了4061個,線上演出的場次達到了8779場,觀看人數超過67億人次,虛擬偶像演出AI(人工智能)交互技術運用成為新的增長點。”
作為演出行業的關鍵一環,摩天輪票務、大麥等平臺肩負著各類演出票務收買流轉的任務。
“2024年演出市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這不僅反映了行業的強勁復蘇,更凸顯了其在文旅融合中的巨大潛力。”演出行業的資深人士何嘉(化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這樣的背景下,行業更需要抓住機遇,通過演出帶動餐飲、住宿等更多消費場景。
票房占比不足20% 行業首推“零傭金”能否幫助劇場紓困
演出市場整體向好,活動現場發布的《競逐升級多元發展——2024年大型營業性演出市場趨勢及特點分析報告》顯示,2024年大型演唱會增速最為突出,票房破260億元,同比增長78.1%;觀演人次超2900萬,同比增長45.1%。
但指有長短,與數據亮眼的演唱會相比,劇場演出表現相對落寞。
“與2023年相比,雖然(2024年劇場)演出場次有所上升,但是票房收入、觀演人次均呈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副會長、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文鵬在活動現場直言,2024年我國劇場行業面臨著比以往更加艱難的發展之路。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副會長、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文鵬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郭文鵬透露,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票房信息采集平臺的數據監測,并結合行業調研綜合測算,2024年劇場類演出共計29.48萬場,實現票房收入104.62億元,觀演4856.47萬人次。其中,專業劇場演出場次為8.13萬場,票房收入為56.85億元,觀演2308.64萬人次。
這意味著,2024年我國劇場類的演出市場占比進一步縮小,票房收入占總票房份額不足五分之一。
“劇場如今正面臨多重困境。首先,運營成本逐年攀升,面臨的經營壓力較大。其次,從劇場打造的內容項目來講,產品同質化的問題較為突出,除了少數頭部劇目外,大部分項目的市場吸引力不足。”劉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外部原因方面分析,演唱會、音樂節以及線上娛樂平臺等也分流了劇場演出的關注,進一步擠壓了劇場的生存空間。
對此,摩天輪票務于“2025中國(成都)演出交易會”上行業首推“零傭金”。記者了解到,該平臺的“劇享零傭”的計劃,將對掛售的話劇、歌劇、舞劇、音樂會等劇場類項目免除交易傭金。“基于對行業發展趨勢、數據的綜合判斷,我們才決定對劇場類演出給予零傭金這樣的特殊政策。”劉斅告訴記者,希望通過平臺的“讓利”來反哺劇場類演出,降低演出成本,進一步激發創作者們的創作欲望,為市場帶來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演出,提高演出的可及性和觀眾參與度,也進一步提升文商旅的融合度、聯動性。
但劉斅直言,劇場想要讓更多觀眾進門觀演,最根本還是在于內功的提升,可以通過創新演出形式、跨界合作等,從演出市場“冰火兩重天”中突圍。
成都劇場演出領跑全國 超40%的觀眾跨城來“追劇”
盡管2024年劇場演出承壓,但在劉斅看來,仍具備較大增長潛力。“去年超4856萬人次的觀演數據,揭示了這個領域具備待開發的‘富礦’,也有城市用逆勢增長給市場注入了信心。”
“2025中國(成都)演出交易會”展商區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杜蔚 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取的一份專業平臺數據顯示,2024年成都劇場類演出高達上萬場次,比2023年增長了30%。對比2019年更是翻倍,其中外地觀眾超過40%。
“成都的劇場演出(2024年)無論是從增長率上還是從外地觀眾的占比上來講,均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系現象級城市。”劉斅告訴記者,這也大大帶動了當地的文旅經濟。成都通過“觀演+消費”的模式激活了二次消費潛力。
“2025中國(成都)演出交易會”展商區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杜蔚 攝
數據顯示,四川省演出市場呈現供需兩旺穩步增長的蓬勃態勢,2024年全省舉辦營業性演出3.2萬場,觀眾1250萬人次,票房總收入近30億元,其中引進大型演出218場,觀眾276萬人次,票房收入近20億元,拉動綜合消費130億元,演藝經濟已經成為四川文旅消費新的增長極。
何嘉觀察到,成都正用技術賦能舞臺藝術,并將一些“在地化”、首發的演出項目與文旅結合,打造出“跟著演出去旅行”等融合新模式,將觀眾的單次觀演,轉化為住宿、餐飲等多頻次消費,讓劇場成為城市文化活力的心臟,也帶動周邊城市的客群涌入。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成都在全國演出市場中的表現格外引人注目。《競逐升級多元發展——2024年大型營業性演出市場趨勢及特點分析報告》顯示,2024年,在大型演唱會的票房貢獻上,成都躋身全國前三。
圖片來源:《競逐升級多元發展——2024年大型營業性演出市場趨勢及特點分析報告》截圖
劉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接下來成都可以嘗試從內容創新、資源整合、開放合作三端發力,進一步提升其在演出市場的競爭力。
當技術、消費與地域文化在劇場空間、演繹舞臺相互碰撞后,成都的演出經濟有望開啟從“看演出”到“享生活”的產業升級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