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中有句話特別扎心:“生命從來不曾離開孤獨而獨立存在。”
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無疑深諳孤獨的精髓,所以在這部經典作品中,用細膩的筆觸把人生形形色色的孤獨刻畫得淋漓盡致。
小說中,無論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人怎樣隨著時代興衰沉浮,仿佛都逃不開自己獨有的孤獨。
他們有的渴望愛情,有的追逐權利,有的癡迷探索,有的向往自由,但最終卻沒有一人逃脫既定的宿命。
年少時看《百年孤獨》,會為作者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而贊嘆,為故事中人物跌宕起伏的命運而揪心。
人到中年,當我們突然讀懂了這部經典巨著才發現,原來人生的終極修行,就是看透孤獨的三重境界。
故事從第一代男主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開始。
他因為涉及一樁命案,帶著妻子搬遷到原始落后的馬孔多小鎮,成為這里的初代開拓者。
他的思維極具前瞻性,滿腦子都是新奇的想法,一心想要改變這個小鎮原始落后的面貌。
可周圍的人卻只滿足于當下的安穩生活,對他的奇思妙想嗤之以鼻。
他越是不被大家理解,就越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
漸漸地,他開始癡迷煉金術,幻想著能從普通金屬中提煉出黃金。
他還熱衷于冰塊實驗,想為這個炎熱的小鎮帶來持續的清涼。
但在那個物質特別匱乏的年代,這些實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以失敗而告終。
所以當他極力想要向人們展示自己的實驗過程時,換來的卻是旁人的嘲笑和不解。
在眾人眼中,他就是個不務正業的怪人,他的孤獨,是認知超前帶來的格格不入。
他試圖通過一個個瘋狂的實驗,來對抗世人對他的誤解,但最終卻發現只是徒勞。
而家族中第二個拼死抵抗孤獨的人,是何塞·阿爾卡蒂奧的養女麗貝卡。
她初到這個新家時,極度不適應,陌生的環境和家人,讓她內心充滿了孤獨和恐懼。
她不知道該如何融入這個家庭,也深感自己的命運無法由自己作主的無奈;
于是選擇了極端又病態的方式——吃土,來緩解壓力。
每次將潮濕微腥的泥土送到嘴里咀嚼,都會讓她內心涌動著一份確定的掌控感。
她試圖用這種自虐式的行為,來抵抗內心的孤獨,最后卻發現非但毫無作用,還搞垮了身體。
這兩個人的日常,是不是讓很多人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有人就如何塞·阿爾卡蒂奧,雖然認知遠超周圍人,卻喜歡執著地向周圍的人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華,最終卻發現根本沒有人懂得自己。
有人刷手機到凌晨3點,看著各種有趣或無聊的信息,試圖用外界刺激來對抗內心的孤獨。
最終卻像麗貝卡吃土,非但沒有驅散孤獨,反而被孤獨啃噬得更深。
我們總以為,只要不停地忙碌,不停地尋找外界的認可和陪伴,就能擺脫內心的孤獨。
可到最后卻往往發現,越逃避、越空虛,越對抗、越無力。
才發現所有的孤獨從來都不會因為我們的逃避或厭惡而自動消失。
如果說刻意對抗孤獨終究是徒勞,那習慣孤獨,就是一種自我接納后的自洽。
就如何塞·阿爾卡蒂奧的妻子烏爾蘇拉,一生堪稱傳奇。
最初,因為丈夫癡迷各種實驗,家里家外全靠她一個人操持。
她要照顧孩子們,打理各種家務瑣事,家里的糖果廠也要靠她去監督管理;
小鎮上各門各戶的家長里短、大小事務也常常需要她去撮合協調。
一個原本柔弱的女子,在生活的重壓下,硬生生活成了一支隊伍。
她的孤獨,是來自于無人傾訴、無人分擔、無人心疼的蒼涼。
她也曾抱怨,也曾怒火沖天,但最終卻發現,滿腹怨懟非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讓自己郁結了一身的病痛。
漸漸地,她開始明白,既然孤獨總是如影隨形,那與其在負面情緒中自毀人生,不如選擇認清、放下、接納。
她的情緒一天比一天穩定,心中再也沒有了翻江倒海的內耗。
哪怕在年老后雙目失明,她也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條。
歷經世事后,她終于在孤獨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節奏。
如果說,這是一種在孤獨中看清世事后的通透,那她的小兒媳雷梅黛絲就是在孤獨中堅守自我的清醒。
19歲的雷梅黛絲剛嫁入布恩迪亞家族時,簡單而純粹,和周圍那些熱衷八卦、愚昧無知的人格格不入。
她從不參與鄰里間的閑言碎語,面對他人異樣的眼光也只是一笑而過。
她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最終在一次意外中離世,乘著床單升天。
她就像一個不屬于這個世界的精靈,從來都不曾去解釋自己的“異常”。
烏爾蘇拉和雷梅黛絲的經歷,是不是像極了生活中的許多女性。
有人就如烏爾蘇拉,年少時憎恨孤獨,后來漸漸學會獨處,一個人也能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有人就像雷梅黛絲,在生活中總會有很多融不進的圈子。
有人覺得你奇怪、孤僻、不合群,可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只是找到了最舒服的存在方式。
當我們不再強求他人的理解,不再為了迎合別人而委屈自己,就已經擁有習慣孤獨后的自洽。
在阿爾卡蒂奧的四個孩子中,二兒子奧雷里亞諾從小就對父親做的所有實驗興趣盎然。
當他第一次在父親的實驗室獨立鑄造出一條小金魚時,剛好遇見了自己的一生所愛——雷梅黛絲。
他用了很多時間和心思把心愛的女孩娶回了家,可沒想到不久后,妻子卻在一場意外中突然離世。
為了逃避這份痛苦,他出門參軍,當上了上校。
在戰火紛飛的歲月里,他經歷了無數的生離死別,也看透了戰爭的殘酷,內心的孤獨感更加深重。
直到有一天他回到家鄉,開始重新澆筑第一次見到雷梅黛絲時的那條小金魚。
往事一幕幕浮上心頭,仿佛亡妻依然在身邊笑語嫣然。
他愛上了這獨屬于自己的狂歡,每天坐在院子里,專注地打造一條條栩栩如生的小金魚,然后又把它們重新熔化,再制作。
這種周而復始的循環,讓他在孤獨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寧靜與釋然。
其實生活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在他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忙碌的日子里,我們往往會選擇閱讀、養花、烹飪、健身等方式來放松自己,常常一個人也可以自得其樂。
我們知道,重要的并不是取得什么成果,而是在這個專注當下的過程中,享受這份由孤獨帶來的心流體驗,和這份久違的平和與安然。
而布恩迪亞家族中另一個學會享受孤獨的人,是阿爾卡蒂奧的小女兒阿瑪蘭妲。
年少時,她和父親的養女麗貝卡爭奪一個男人的愛情,但當她真正獲得這個男人的真心后,卻因為內心的恐懼而拒絕了他的求婚。
沒想到男人卻因此絕望自殺,阿瑪蘭妲也在余生的悔恨中封心鎖愛,一個人撫養二哥的十幾個孩子長大成人,直到有一天,死神告訴她大限將至。
歷經世事滄桑的她,從容地接受了死訊,并開始不疾不徐地縫制自己的壽衣。
她用一種平靜而堅定的姿態,在日復一日的孤獨紡織中,迎接生命的終結。
這是不是恰如中年人歷經世事后的頓悟——
孤獨從來都不是詛咒,而是生命最真誠的饋贈;
它讓我們在寂靜中思考,在獨處中成長,也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
當我們學會享受孤獨,就意味著我們已經看透了生命的本質,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人生慰籍。
《百年孤獨》,無疑是一部超越時代的經典巨著。
它用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宿命讓我們看清了一個扎心真相——
孤獨原本就是人生的常態,逃避、對抗孤獨者終成瘋魔,接納、超越孤獨者方能修得圓滿。
人生就是一場孤獨的旅行,年少時,我們常常逃避孤獨,對抗孤獨,直到中年,才開始慢慢學會與孤獨和解。
就像楊絳先生所說: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孤獨,可以讓我們靜下心來傾聽內心的聲音,思考人生的意義。
孤獨,也可以讓我們在反思內省中修煉自己,從而變得更加成熟勇敢。
當我們看透了孤獨的三重境界后就會發現,人生的每一段經歷,都是生命獨一無二的饋贈;
而我們每一次與孤獨的主動相擁,都是成長的最好契機。
作者 | 陌菲,7年一線期刊作者、全網流量300萬+爆文作者。公眾號:陌菲聊寫作。
主播 | 聞悅,愛唱歌的主持者,公眾號:聽聞悅。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