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17日訊 無棣縣小泊頭鎮鹽堿地眾多,含鹽量在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三的鹽堿耕地就有3萬多畝,近年來當地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產學研合作力度,以科技賦能,助力糧食增產增收。
今年,無棣縣小泊頭鎮的劉會升在鹽堿地上種植了400多畝小麥,小麥單產提升技術的應用,使得小麥長勢良好。“以前就是寸草不生的鹽堿地,現在通過專家的技術指導,經過改良都成了豐收的地塊了,看著心里就高興。目前分蘗也很好,像今年這樣能打一千多斤,以前我們最好也就是七八百斤。”無棣縣小泊頭鎮種糧大戶劉會升告訴記者。
這些增產農業技術的應用,都來自當地與各級農業部門和山東農業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這兩天當地鎮政府、農業農村、科協、山東農業大學又達成了共建協議,科技成果推廣示范基地和玉米科技小院在當地揭牌成立。共建后從鹽堿地綜合利用和中低產田單產提升出發,開展產學研合作和相關科技成果推廣。“它主要是把農戶生產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我們老師和學生就地解決,這樣使我們的科研問題來源于當地的實際,把我們的新品種、新肥料、新技術、新的農機裝備以及信息化的這些田間的生產技術,能夠盡快地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劉鵬表示。
小麥出高產,三分種七分管。今年小泊頭鎮目前已開展10多場“田間課堂”,指導農民階段性搞好小麥田間種植管理。揭牌儀式后,無棣俊棣樹木種植專業合作社省級專家服務基層活動舉行。山東農業大學代興龍教授為當地廣大種植戶,傳授講解如何預防倒春寒等小麥田間管理技術。
近年來,小泊頭鎮以“中薯(山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鹽堿地產學研科創孵化基地”為依托,強化與各級農業部門、廣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改良,實施農技良法和良種篩選實驗項目,已引進“豐度191”“菏麥29”等山東省種子總站推廣的50多個優良品種。“雙深雙晚”“小麥全幅勻播”等先進種植技術和首個耐鹽堿鮮食玉米品種“魯甜糯191”均誕生于此。“經過多輪的實驗之后,老百姓也參與進來,提升了老百姓對于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方法的認可,最后打產、測產、增產的效果讓老百姓更信服。”無棣縣小泊頭鎮黨委書記馮國才說。
閃電新聞記者 周建輝 無棣臺 吳云峰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