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孩,常年考試不及格。
他經常忘帶課本,就算翻出來也是破破爛爛的,平時更是不寫作業不聽課。
老師想找出原因,就去家訪。
這才發現,他家實在是太亂了。
桌子上是各種罐頭雜物,沙發上堆滿了孩子的衣服,看起來簡直沒有落腳的地方。
而男孩,就坐在衣服堆里玩手機。
詢問之后得知,他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年邁的爺爺奶奶。
爺爺奶奶根本無暇顧及家里的環境,孩子連安靜學習的地方都沒有,又談什么自覺學習呢?
瑞典教育家愛倫·凱曾指出:
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環境是孩子形成正確思想和優秀人格的基礎。
尤其是一個家庭的整潔度,更是孩子性格塑造、習慣養成的隱形“土壤”。
這種影響,如同滴水穿石,滲透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細節中。
可以說,在干凈整潔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各方面都表現優秀;
生活在“臟亂差”的家庭環境中,孩子往往難以自律。
不知道,你家的孩子是否也這樣?
對待學習,總是馬馬虎虎,很難形成長久的專注;
就連興趣愛好,也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別說生活自理了,可以說天天用的課本,有時候也找不到……
這樣的故事,就發生在同事阿欣的講述中。
她說,每天忙了一天回到家,本想對孩子和顏悅色。
但卻總是發現孩子左磨蹭一會兒,右磨蹭一會兒,心中就很不悅。
有一天,孩子就連自己的數學書都找不見了,她就忍不住發火道:
“你怎么這么笨?竟然連自己的幾本書都看不好!”
孩子低著頭,很委屈。
阿欣就加大教育力度,從笨談到孩子專注力差、學習不夠自律。
的確,小朋友雖然每天回來都把時間放在了書桌前,可注意力卻總是飄忽不定。
吃口零食,喝口水,時間過了很久,題卻沒做幾道。
只是,這時,孩子卻忍不住頂了嘴:
可別說我了,你還不總是把家里弄得亂糟糟。 我昨天明明看到書在桌子上,現在卻沒有了,說不定就是你拿走了。
聽到孩子的話,阿昕不禁看了眼客廳。
果不其然,地板上扔著吃剩的零食袋,茶幾上倒著多余飲料瓶,沙發上的臟衣服竟然也堆成了小山……
這時,她才意識到,這些四散的物品,自己看著都上火,別說孩子了。
心理學家鮑邁斯特曾提出過“自我損耗”的相關理論。
是說,假如一個人做一件事時要持續對抗誘惑,就會在心里層面產生一種“損耗”。
時間長了,還會讓人深陷做啥都會徒勞無功的感覺,變得習得性無助。
而小朋友在6歲前,注意力的穩定性非常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
如果家里總是凌亂的,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周遭的環境所干預。
不僅容易變得情緒不好,而且還會無法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讓孩子變得愈發懶散,很難建立起好的學習習慣。
可以說,雜亂的空間,會在無形中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將真正有用的東西淹沒。
前段時間,一北大學霸宿舍曝光。
但讓人驚嘆是,一群大男孩的生活空間,異常干凈。
除了學習和生活的必需品外,一點多余的雜物也沒有。
而且,孩子們的書籍和生活用品,也是分類放置,有規有矩。
與他們整潔的房間相呼應的,是他們在學習上,也非常自覺。
大家伙除了喜歡結伴去圖書館,在宿舍還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只要有人學習,大家伙就會積極配合,保持安靜。
除了北大學霸的房間相當整潔,下沙中考狀元趙俊皓的抽屜,也是班里最整齊的那個。
他有一套自己的處事邏輯:
只有抽屜整齊,腦子才能清爽。
哈佛商學院曾做個一項調查,數據顯示:
在學校里,把課桌收拾得最整齊的孩子,不僅成績好,性格往往也樂觀。
家長們雖然不能通過房間的整潔與否來判斷孩子的未來,但卻可以通過整潔程度來窺探一個孩子的生活習慣、性格特征和價值取向。
因為,在對個人環境的整理中,一個人不僅能學會規劃,還能保持耐心。
而這樣的習慣,則往往是從家庭環境中習得的。
《掃除力》中有這么個說法:“一個房間,就是一個能量場。”
干凈整齊的房間,會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的氛圍。
而孩子可以在舒適自得的狀態中,就有余力去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
可以說,有序空間是一個高效的充電站,可以為孩子的成長,持續注入能量。
相反,凌亂的環境,就如同一個漏電的電池,會持續消耗孩子的身心資源。
前段時間,一個朋友就感慨,自己生了二胎后,疏于整理房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變得狂躁、易怒。
而當她開始系統整理房間,整個家庭氛圍一掃之前的萎靡,開始變得有陽光和笑語。
所以,父母要學會為孩子打造“低干擾”能量場,例如在學習區僅保留臺燈、文具和當前的任務用書,這樣才能減少外界對孩子形成的干擾。
當父母將整理視為能量管理工程時,孩子收獲的不僅是整潔的房間,更是掌控人生的底層能力。
就像卞櫟淳所說:
打造一個干凈整潔的環境不僅令人心情愉悅,還能培養孩子的空間秩序感、理性邏輯思維、專注力、時間規劃能力、統籌能力、惜物及審美能力;還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改善家庭親子關系。
香港心理醫生Esslin Terrighena說:
生活在好的生活環境,我們會感到更有條理,并為自己感到驕傲。
在干凈的環境中,我們不會因為混亂而分心,更不會因為混亂而爭吵。
所以,我們不僅會變得更有效率,而且還會給更為和諧、愉悅。
干凈,不僅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也是一個孩子專注力的“隱形教練”。
以下3點,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培養孩子。
1.父母以身作則
俞敏洪曾說:
如果把家庭比作一臺復印機,孩子是復印件,那父母就是原件。
如果復印件出了問題,就我們就要從原件身上找問題。
如果你覺得自家孩子不夠自律,就該反思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好。
想要孩子自律,父母就得從整理房間開始以身作則;想要孩子有條理,父母就得從有序收納開始做好榜樣。
首爾大學教授的追蹤研究顯示:每日清晨規范疊被的父母,其子女自發整理床鋪的概率是其他家庭的4.7倍。
這不是基因遺傳,而是小朋友對身邊事物的本能模仿。
要知道,一些未被言說的儀式,會構成比明規則更強大的暗秩序。
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改變孩子的人生軌跡。
2.增加整理趣味
自己以身作則了,你會不會擔心,孩子還是對整理房間沒興趣?
或許,你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整理趣味,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前段時間《哪吒》爆火,就有寶媽想到了“哪吒收納法”。
她用“乾坤圈”五色收納筐分類玩具,紅色裝變形玩具象征風火輪,藍色裝積木象征混天綾……然后再貼上“哪吒軍械庫”等等標簽,來增加收納的趣味。
這樣,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愉悅記憶的錨點。
讓他們不再害怕收納,不再恐懼整理。
當然,你也可以有更適合自己的方式。
比如,制定“21天收納打卡表”,每日完成任務可解鎖“擊敗混亂小妖”徽章,或者是錄制“5分鐘閃整理”視頻,剪輯成家庭趣味短片,讓孩子直觀感受變化。
3.學會適當賦權
好的指引十分必要,但我們也不能一味束縛孩子。
特別是在整理房間這種小事兒中,家長適當給孩子賦權,才能讓他們在整理樂趣的同時,更好成長。
前一陣子,福建省開展的“愛·智·趣·美四維協同模型”,就通過環境創設、教師支持、家校共育的立體框架,使孩子們的自治能力提升3倍。
你當然不需要設計的那么復雜,只需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收納約定”,與孩子共同設計“玩具歸位守則”。
當孩子從“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便是獨立人格破土而出的時刻。
教育學者方剛有句話說得好:“賦權不是放任,而是用信任點燃生命自覺。”
契訶夫曾說:
人的一切都應干干凈凈,無論是面孔、生活、還是心靈、思想。
當你發現孩子的狀態,家里的氛圍差了,不妨試著帶著孩子一起打掃打掃房間。
塵埃被清掃干凈的同時,也是在療愈心靈。
因為,當一個家庭的空氣流動起來,陽光照射進來,思緒也會隨之清晰有序,心情也會更加寧靜平和。
正所謂“家凈,則人靜;人靜,則心安;心安,則福來”。
作者 | 納豆,我在彈指間環游地球。個人公眾號:四五頁(dreaminggirls3)
主播 | 安東尼,朝鮮冷面下藏著一顆韓國燒烤的心。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