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電動車貿易談好了,歐盟27國代表已經簽字確認!這也意味著三年的中歐電動車博弈終于結束了!3.8萬歐元的最低限價政策敲定,我們在歐洲電動車市場有戲了!
歐盟設下3.8萬歐元進口電動車門檻,明面針對中國品牌。比亞迪海鷗國內售價折合不足1萬歐元,歐洲定價直接翻三倍至2.1萬,新規(guī)再劃出3.8萬紅線。歐洲市場打著“公平競爭”名義筑墻,本土車企贏得喘息期,中國車企被強制隔離在低價賽道之外。法國德國車企的焦慮藏在掌聲背后。大眾ID.3德國售價4萬歐元,中國同級車便宜三成,政策強行將市場基準價抬高至3.8萬歐元。消費者被迫在“高價歐洲車”與“缺席的中國車”間二選一。價格門檻能否改變市場選擇規(guī)律?答案寫在歐洲街頭。
中國產業(yè)鏈正在歐盟后院登陸。寧德時代在匈牙利的第二工廠動工,吉利極氪官宣斯洛伐克生產基地。關稅壁壘催生新型對抗模式——帶著電池廠、電機廠、整車廠全套產業(yè)鏈越境落地。本地化生產破解價格限制,反向收割歐盟新能源補貼,這套打法比四十年前日系車企北美突圍更兇猛。
歐洲家庭購車預算普遍卡在2-3萬歐元區(qū)間,3.8萬紅線制造出尷尬市場斷層。傳統(tǒng)燃油車頂配版與電動入門款價格倒掛,二手車市場或將涌入大量“歐洲貼牌中國車”——德國設計外殼包裹著寧德時代電池、比亞迪icon電機,這種曲線入市策略正在成為新常態(tài)。跟當初大眾賣桑塔納8萬,中方非要賣20萬,這個梗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