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嚴格依據權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結合2022-2025年最新動態及歷史數據,最終觀點保持中立。結尾附有參考資料。如有新動態,望提醒博主。
2025年4月,特朗普一紙總統令,將中國輸美商品的關稅稅率一舉飆至145%。
這場令世界嘩然的“極限施壓”,像一記重拳砸在了早已危機四伏的全球經濟體上。
他還宣布對其他75個國家實行關稅緩沖期——在90天內暫時降低進口關稅到10%,引誘更多國家離開“反美關稅”陣營。
就在輿論強烈聲討美國時,歐盟忽然態度大變,原計劃于4月14日對美報復性征收210億歐元關稅的舉措卻在最后時刻悄然暫停,并緊急派出高級代表團乘專機趕赴美國。
而在此之前,中歐電動車“最低售價承諾”剛落地不到48小時,一場足以影響全球供應鏈的多邊角力悄然升級。
第二任期的特朗普再次上演其經典的“突襲式”外交: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的關稅激增至145%。
與2024年那個年平均30%的關稅相比,這次幅度之大、速度之快,讓不少老華爾街金融家都瞠目結舌。
回顧他2018—2020年第一任期的操作,彼時還只是層層加碼、一步步逼迫。
然而現在,他似乎在亮出最后的底牌。
為什么特朗普此時選擇如此瘋狂的舉措?有分析人士指出,2025年的美國正面臨制造業疲軟、國債收益率高企的雙重壓力。
過去一周,10年期國債收益率刷新2001年以來最大單周漲幅,制造業PMI連續6個月停留在榮枯線下方。
這樣的經濟寒意,讓“極限施壓”再度成為特朗普的一把利器。
他不僅要對中國痛下殺手,還宣布對其他75個國家實行90天的關稅優惠,意在分化圍繞中國的“反美關稅聯盟”。
據最新統計顯示,已有37個國家向美國財政部遞交談判申請,希望能在90天內拿到各自的“特別豁免權”。
更耐人尋味的是,美國暫時對電子產品保持原關稅水平,而對汽車領域卻來了一次重拳出擊。
許多美國車企在幕后強勢游說,試圖利用政策紅利搶回失地。
福特CEO甚至聲稱:“中國新能源車已成為美國工業基地的頭號威脅”,并呼吁政府需額外提供300億美元的轉型補貼。
可見此次“關稅閃電戰”背后的博弈,不僅涉及宏觀層面的經濟制衡,也折射出美國汽車產業界的集體訴求:他們要在與中國新能源車的競爭中贏得喘息之機。
4月14日凌晨,歐盟竟然緊急宣布暫停對美反制措施的生效。
要知道,就在4月13日晚,歐盟官方還在外媒上痛批美國加征關稅過于毒辣,揚言要對包括哈雷摩托、波本威士忌等美國標志性產品征收210億歐元的報復關稅。
然而說變就變:一夜之間,不少歐盟內部文件泄露出端倪——德法汽車巨頭感到了恐慌,認為“歐洲迫切需要美國市場的資金與技術合作”,且在當前時刻難以承受大規模關稅沖擊。
更值得關注的是,歐盟在4月12日剛與中國達成了電動車關稅的“最低售價承諾”協議,中國車企同意出口到歐盟的電動車售價不低于3.8萬歐元,以此在某種程度上降低歐洲本土車企的價格競爭壓力。
該協議原本被視為中歐在新能源領域共同抵御美國關稅戰的重要姿態。
然而僅僅兩天后,歐盟卻突發變卦:歐盟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退出了原定4月18日的訪華行程,反而在4月14日深夜乘機直奔華盛頓,連夜趕去和美國財長貝森特團隊敲定會談的細節。
歐盟為何如此心急?內部的分化是一大關鍵。
德國和法國的工業游說團報告指出,如果與美國發生大規模關稅沖突,將對歐洲汽車與鋼鋁產業造成毀滅性打擊。
西班牙與意大利雖然公開聲討“美國不再可信”,但也不得不承認主流資金都在朝著“大西洋聯盟”靠攏;而像波蘭、立陶宛等國更是極力主張加強與美國關系。
最新數據顯示,47%的德國企業都擔心失去中國市場,但進一步的調研揭示:他們同樣不想與美國徹底鬧翻。
這種“一半在中國,一半在美國”的微妙平衡,必然導致歐盟在中美之間左右搖擺。
4月14日,歐盟緊急派出的高層代表團抵達華盛頓,與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舉行首輪正式談判。
據知情人士透露,雙方最關心的三大議題分別是:
一,關鍵礦產協議——美國希望歐盟將鋰、鈷等重要原料的“中國份額”降至30%以下;二,數字稅妥協——美國要求歐盟放棄對谷歌、Meta釜底抽薪式的130億歐元追繳稅案;三,北約軍費捆綁——美方暗示,如果歐盟希望在貿易上得到更多豁免,北約成員需將軍費支出提升至GDP的3%。
從表面看,美歐此次談判聚焦的議題并不止于經貿層面,還扯進了國防。
美國似乎想將所有籌碼打包到談判桌上,用以強化“跨大西洋”的同盟關系。
歐盟方面也在積極尋求回報,例如他們或將承諾在年內采購400億美元的美國液化天然氣,并對中國產的某些關鍵零部件設限,以換來美國汽車配件關稅的全面豁免。
而對于歐盟內部有爭議的“數字稅”,美國態度強硬:如果歐盟死磕科技巨頭,美國隨時可能扭頭走人。
令人關注的是,中國元素在這場美歐談判中并未缺席:美國暗示會在抖音出海、數據監管等領域給歐盟更多“默契”,例如允許歐盟加大對TikTok的本地化審查。
換言之,美國拿中國互聯網企業當作議價籌碼。
歐盟似乎也在暗暗權衡,因為他們同樣擔心本土數據安全和稅收制度的缺口。
在這樁“華盛頓交易”面前,歐盟不想當小弟,卻也無法忽視美方拋出的經濟利益和安全承諾。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抱怨跟美國談了兩小時,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進展。
并決定下周一,歐委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將訪問美國,和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以及貿易代表格里爾舉行會晤,共同討論關稅問題。
當歐盟與美國“親切會談”消息傳出后,中國這邊也沒閑著。
在亞太經濟圈內,中國加速推進RCEP升級談判,各國同意逐步減少對于美元的結算依賴,計劃逐步建立“去美元化”的結算通道。
值得關注的是,廣交會在4月15日盛大開幕,中國企業并未因美國的嚴苛關稅而徹底受阻。
據報道,首日就拿下了680億美元的海外訂單,其中歐洲采購商占比竟然攀升至35%。
這些數字無疑顯示出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韌性。
多家車企,如比亞迪、吉利等,依舊是歐洲買家青睞的對象。
中國和歐洲在汽車產業的合作也在加深:比亞迪宣布將在匈牙利建設年產50萬輛電動車的新工廠;寧德時代與Stellantis簽訂了高達120億歐元的電池供應協議。
歐盟內部雖有人擔心“要不要審查這些投資?是否涉嫌補貼?”,但現實是,歐洲對綠色轉型的需求急切。
如果把中國車企和電池巨頭拒之門外,可能會錯失新能源轉型的寶貴時機。
因此,中國的反制布局更像是“兩手齊下”:一方面針對美國加大貿易反傾銷,另一方面在歐亞地區積極推進多邊合作,以鞏固與歐盟國家的供應鏈聯系。
這也正呼應了中國官方態度:如果美國一意孤行搞單邊霸權,中國就通過更多元化的合作渠道來實現“去中心化”。
這場多邊的關稅戰役,已讓全球產業鏈面臨新一輪蝴蝶效應。
4月1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出緊急預警:若中美歐三方在2025年內無法平息貿易爭端,世界經濟在當年年底可能萎縮1.2%,不少新興市場的貨幣將承受更大的貶值壓力。
這種局面的直接后果是:跨國企業被迫二選一,或是分拆產能,或是轉移訂單。
大眾汽車近日就宣布,暫停其在美國田納西州工廠的擴建計劃,把更多資金重新投向中國安徽合肥的新能源項目,公開的投資額高達90億歐元。
另一方面,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籌建的新廠由原先計劃的2025年投產,推遲到了2026年底,主要原因就在于高關稅和人力成本超支。
而三星則在西安擴大芯片產能,新建產線每月可多生產30萬片。
值得一提的是,貿易灰色渠道也在迅速增長。
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為了滿足各方需求,開始成為“轉口貿易”的中轉站。
馬來西亞對美出口中,貼牌自中國的商品占比據說比去年同期增長220%。
越南方面更是“南向貼牌”,讓中國企業間接進入美國和歐洲市場。
有人將這一現象戲稱為“新時代的超車道”,但這種迂回通路的存在,也進一步凸顯了現在國際分工網絡的復雜性。
當特朗普在海湖莊園高調演講“美國優先不是美國孤立”之際,載著210億歐元“談判方案”的歐盟專機早已降落在華盛頓,酒店會議室里正上演新一輪籌碼交換。
廣交會展館內一道道中國新能源車的閃亮燈光,宣告著另一個大國供應鏈仍在迸發活力。
這場紛繁復雜的博弈中,沒有絕對的勝者:美國國債被超過32個國家央行拋售,歐盟深陷內部群分困局,中國外貿企業面臨2%利潤率的殘酷警戒線。
“筑墻割席的關稅大棒,砸傷的是全人類的共同未來。”這是單邊主義的最后瘋狂,還是多邊主義的絕地反擊?歐盟此番選擇究竟是務實求生,還是短視策略?或許只有時間,能給出最終答案。
[免責聲明]文章的時間、過程、圖片均來自于網絡,文章旨在傳播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請觀眾勿對號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擊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觀臆斷的惡意評論,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實性存在爭議、事件版權或圖片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作者,我們將予以刪除。
參考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