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肥城,春風拂過綠油油的麥田,蕩起層層碧浪。在汶陽鎮李店村連片的高標準農田里,種糧大戶楊國柱蹲下身撥開麥苗,指著土壤中如毛細血管般密布的滴灌帶笑道:“現在澆地水龍頭一擰,水和肥料順著管子精準‘喂’到麥子根部,省水省肥還增產。”不遠處,移動式噴灌機正旋轉噴灑出細密水霧,陽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暈,仿佛給田野披上一層流動的紗衣。
這種“指尖灌溉”的場景,正是汶陽鎮推進農業節水增效的生動縮影。隨著全鎮2萬畝農田完成節水改造,曾經“大水漫灌澆透地,水流成河淌滿溝”的景象已成歷史。以小麥種植為例,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后,每畝可節水20立方米,增產率達8%以上。
在濁前村旱稻試驗田,村支書張同杰踩著松軟的田埂算起節水賬:“旱稻不用泡田,靠滴灌和雨水就能長,畝產還能達到1400斤,咱種地省水又省心。”在他身后,嫩綠的稻苗正吮吸著精準輸送的水肥,舒展的葉片上還掛著晶瑩的水珠,通過“滴灌+保墑”模式,旱稻每畝耗水量僅為常規水稻的三分之一。
為了讓節水技術真正扎下根,鎮里組建的農技服務隊把課堂搬到了地頭。農技員張工卷著褲腿蹲在田壟間,手把手教農戶調節水壓:“滴灌不是把管子鋪上就完事,得根據作物不同生長期調整水滴速度,像現在小麥拔節期,每畝每小時滴1.5立方米最合適。”針對農戶擔心的設備維護問題,鎮里還牽線農機公司提供“田管家”服務。東高淤村的汪大哥剛打完報修電話兩小時,維修人員就帶著新噴頭趕到地頭:“以前設備出毛病急得跺腳,現在就像給莊稼請了‘家庭醫生’。”
走在汶陽鎮的田野上,節水帶來的改變處處可見,智能墑情監測站的電子屏實時跳動土壤濕度數據,水肥一體化儲液罐在陽光下泛著銀光,田邊溝渠里再也看不到肆意橫流的水跡。正在調試設備的農戶們擦著汗說笑:“現在咱這澆地都得改叫‘輸液’了。”爽朗的笑聲里,汩汩清流正沿著現代農技鋪設的“血管”,滋養著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
(大眾新聞記者 曹儒峰 通訊員 紀宗玉 宋明志 薛志穎)
(大眾日報及大眾新聞客戶端歡迎各界投稿,提供線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視頻,文字投稿務必配上照片、短視頻。泰安新聞素材請投大眾日報泰安記者站電子郵箱dzrbta@126.com,熱線電話:05388011909。來稿請務必注明作者、手機,以便進一步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