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天,都市里的年輕人在周末活動清單上新添了一項特“潮”的選擇——挖野菜。曾經被視為“老年專屬”的挖野菜活動,如今被社交平臺重新包裝后,成了年輕人眼中具有“自然療愈”和“社交打卡”屬性的時尚活動。
他們手握“野菜圖鑒”,結伴“掃蕩”公園、綠地,甚至催生了“挖野菜搭子”和付費親子體驗班。不過專家提醒:野菜未必安全,盲目跟風可能讓這場田園夢變成健康殺手。
現象
年輕人結伴挖野菜
4月初,在南苑森林濕地公園的草地上,一群年輕人三三兩兩地蹲在草叢間。他們手持小鏟和籃子,撥開草叢,不時拿出手機里的“野菜圖鑒”比對甄別?!斑@棵個頭兒可真大!這是蒲公英嗎?它的葉子看起來不太像……”一個小伙子成功挖出一棵野菜,趕忙呼喚旁邊的朋友一起來辨認。同行的幾人紛紛掏出手機,打開不同的識別軟件,竟然得出了4種不同的結果:野萵苣、蒲公英、苦苣菜、還陽參。“這玩意兒到底能不能吃???”幾個人一頭霧水地商量著。
“這是苦菜,吃起來帶點兒苦味。”一位大媽手提塑料袋,一邊動作嫻熟地挖著野菜,一邊給出了答案。讓大媽覺得有意思的是:“以前挖野菜的都是老頭兒老太太,現在倒好,年輕人比我們還積極,也不管認不認識?!?/strong>
公園內幾處長有野菜的“熱門點位”,放眼望去幾乎都被年輕人“占領”了。“我們組建了‘北京挖野菜群’,群里有70多人。大家會分享挖野菜的點位,哪兒野菜多,我們就去哪兒‘打野’?!?/strong>正在挖野菜的李女士說,“現在年輕人壓力大,挖野菜既能接觸自然,又能認識新朋友。上周我們在溫榆河邊收獲頗豐,我還用挖的野菜包了一頓餃子呢?!?/p> 記者調查發現,這樣的場景并非個例。在社交平臺上,“挖野菜”已成為熱門話題。某社交平臺顯示,近一個月跟“挖野菜”相關的筆記量激增,用戶自發分享“城市野菜地圖”“挖野菜攻略”,貼心地標注了公園、河岸、綠地、菜地的位置圖,甚至還詳細列出了最佳采摘時間。年輕人結伴挖野菜、拍照打卡、分享“野菜美食”教程,讓“挖野菜”這項活動意外走紅。 在金澤路附近一處新開放的公園里,一片綠地里栽種的紫花地丁正開著淡紫色的小花,遠遠望去像鋪了一層夢幻的地毯。然而走近一看,這片花海已被踩得七零八落——三三兩兩的年輕人蹲在花叢中,鞋底踩著花瓣,翻找著薺菜和蒲公英的蹤影。 “這兒有好多蒲公英!快過來挖!”一個姑娘興奮地招呼著同伴,手里的鏟子順勢插進土里,連根撬起一株蒲公英,連帶掀翻了周圍的紫花地丁。她的腳下已經踩出一小片光禿禿的泥地,裸露的草根和散落的花瓣混在一起。綠地上,新翻的土坑像瘡疤一樣,有些坑洞周圍還散落著挖斷的草根。 溯源 釋放壓力結交朋友 29歲的張蕊是專程從西城開車來挖野菜的?!吧现苓B續加班到凌晨,身心俱疲,挖野菜就是想接觸自然,放松放松?!睆埲镓堉诓莸厣纤褜ぶ安说嫩櫽埃骸斑@種專注尋找的過程特別解壓,就像一場治愈系戶外瑜伽,讓人暫時忘卻了煩惱和疲憊。” “挖野菜比露營省錢多了!”27歲的小林也參與到了這場挖野菜的熱潮中。他鏟起一株蒲公英,抖落根部的泥土,裝進了身旁的袋子里,里面的“戰利品”已經接近半袋子了。他指著不遠處樹林間的露營區說:“一套露營裝備置辦下來,起碼要好幾百元;可挖野菜是免費的,晚上還能加個餐。而且野菜是純天然的,吃起來更健康。” 年輕人愛挖野菜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他們對低成本、高體驗感生活方式的追求。一把小鏟子就能開啟的“野菜自由”,成了他們親近自然的“低成本解壓方式”。 不僅如此,這股挖野菜風潮還成了年輕人獨特的社交方式?!罢彝谝安舜钭?,我出車,自帶工具?!?0后的張女士把這條消息發到社交平臺后,收到了30多條私信。上周日,她帶著兩名通過網絡結識的陌生人,到大興的郊野完成了一次“社交實驗”:“挖菜時,大家自然會交流‘這個能不能吃’之類的話題,氛圍輕松愉悅,比相親局上尬聊自在多了,大家很容易就熟絡了?!?/p> “挖野菜熱”甚至催生了新的商業模式。在昌平的一家營地,商家推出了799元的親子野菜研學活動。距清明假期還有一周的時候,活動名額就已全部約滿。該營地工作人員介紹:“孩子們會跟著老師在田間挖野菜,制作野菜料理,完成野菜觀察手冊,再寫一篇關于挖野菜的作文?!?/p> 警示 莫讓樂趣變風險 不過,挖野菜的熱潮背后,風險也不容忽視。在社交平臺上,部分帖子為追求流量,隨意標注“可食用野菜”,卻未提供任何專業指導。科普作家、中科院植物學博士史軍提醒,挖野菜時對植物的識別務必謹慎。很多人依賴網上信息或手機識別軟件來辨認野菜,很可能造成誤判。以薺菜為例,薺菜的葉形變化多,即便在野外同一處,開著相同花朵的薺菜植株,葉形也可能呈現多種形態。 史軍說,更為關鍵的是,一些有毒植物與常見野菜在外觀上相似,一旦誤采誤食,后果不堪設想。 “許多人奔著追求健康的目的去挖野菜,可實際上野菜所含的營養素未必優于普通蔬菜。相反,食用野菜存在諸多風險?!笔奋娬f,一些野菜中含有大量光敏物質、生物堿,若處理不當,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比如灰灰菜中含有光敏性物質,食用后可能引發嚴重的光敏皮炎。而在城市公園、路邊綠地里生長的野菜,由于環境因素,還可能含有重金屬、農藥殘留。由此可見,挖野菜所帶來的收益,與人們需要承擔的風險相比,實在不成正比。 除了食用安全問題,挖野菜的行為還對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造成了破壞。薺菜、蒲公英、苦菜等野菜本身也是植被,在穩定區域土壤結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若大量野菜被挖掉,其保土保水的作用將大打折扣,尤其是在大風天氣極易引發揚塵。 北京農學院蔬菜專業副教授劉超杰說:“野菜之所以沒有廣泛種植,產量也不高,其口感、品質不佳是主要原因。此外,不建議市民去公園里挖野菜,有些公園澆灌用水是中水,未達到飲用水標準,食用后存在風險?!?/p> 尤其需要提醒的是,因為挖野菜會破壞植被,也可能誤傷綠化植物,多數公園其實都明令禁止挖野菜。按照《北京市公園條例》規定,游人游覽公園禁止采挖植物等行為,一經發現執法人員可對其處以50元到100元的罰款。 對此,年輕人態度分化:有人堅持“體驗至上”;也有人開始轉向正規農莊或植物科普活動。這場從社交平臺發酵的“野菜熱”,也反映出在快節奏生活中,年輕人對自然的渴望。但如何與自然相處,還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 來源:北京晚報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