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收不回燕云十六州,除了宋朝的武力不夠強,以及遼國金國確實比較強大之外,燕云地區自身的歷史,其是一個重要原因。
說的更直白一點,其實就是當時的燕云地區,主觀上并不想被宋朝收回,而是想要保持自身獨立性。
這個問題,其實還得從當年的安史之亂說起。
所謂的燕云十六州,指的是以今天的北京和大同為中心的一塊區域。而當年在唐朝的時候,這一帶再加上其周圍幅散的區域,其實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做‘河朔三鎮’。
當年安祿山剛開始造反的時候,起兵的老巢,就是這塊區域。
所以,當年在唐朝的時候,這個區域對于唐朝中央的控制,就不太滿意。而后來,安史之亂爆發以后,這場叛亂持續了整整十年。最后,唐朝中央為了平定叛亂,許諾給叛軍將領高度自治權,拉攏幾位叛軍將領,這才徹底終結了叛亂。
后來,唐德宗在位時期,也曾嘗試過解決這個問題。但結果,唐德宗剛剛出手,河朔三鎮便集體造反了。最后逼得唐德宗下了罪己詔,這才將河朔三鎮安撫了下來。
此后,一直到唐朝末年,河朔三鎮一共出了57位節度使,但這其中只有四位,是唐朝中央任命的。其他的五十多位,都是三鎮自己任命的。
這就導致河朔三鎮的人,后來對于唐朝中央朝廷的歸屬感,越來越弱。
而到了唐朝末年的時候,這里開始陸續出現了幾個關鍵人物,繼續強化了這種獨立性。
第一個人,就是唐末節度使劉仁恭。
劉仁恭本人出生于今天的河北深州,后來又追隨盧龍節度使李可舉。此后,劉仁恭一路攀爬,先后投奔了李克用和朱溫,一步步走到了巔峰。
這樣的劉仁恭,出生在幽州、成長在幽州,后來幽州地區的人,自然也支持他掌權。
所以,等到唐朝滅亡之后,劉仁恭已經雄踞幽州,成了五代十國初期的一個割據勢力。
再后來,在中原混戰當中,晉王李存勖逐漸崛起,后來更是消滅了劉仁恭,吞并了幽州。此后,李存勖又橫掃北方,建立了五代十國中的第二個朝代‘后唐’。
可是到了后唐建立之后,幽州地區在后唐內部,依然保持了高度獨立性。當年唐朝沒能解決的問題,后唐依舊沒能解決。就在后唐剛剛開國三年之后,河朔三鎮之一的魏博軍鎮,就直接造反了。
在這之后,李存勖一度親自帶兵前去征討。但還沒等到前線,麾下的士兵就跑了個七七八八。最后,李存勖只能自己回到洛陽,然后沒過多久,就死在了興教門之變當中。
在五代十國的歷史上,后唐一度是最有希望統一天下的政權。但恰恰就是河朔三鎮之一的魏博軍鎮叛亂,直接引發了后唐的全面崩潰。
而接下來,由河朔三鎮推舉出來的李嗣源,返回洛陽,奪取了后唐的皇位。這樣一來,幽州這邊才暫時安穩了一些。但此后沒過多久,李嗣源身死,隨后后唐高層再次發生內亂。
再之后,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就以山西地區為基礎,起兵造反了。
而當時的石敬瑭,為了造反成功,就只能聯系了北方的契丹。最后,石敬瑭許諾,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同時每年上交大量財物,對契丹自稱為兒皇帝,這才換來了契丹的成功。
就這樣,靠著契丹的支持,石敬瑭成功滅了后唐,自己建立了后晉政權。但同時,燕云十六州這塊地方,也就此落入到了契丹的手里。
但接下來的事情,卻超乎了很多人的預料。
接下來,當燕云十六州被割讓給遼國之后,燕云地區對于遼國的統治,也不買賬!很快,這個區域就再次起兵。后來,在遼國南下的過程當中,更是一度在遼軍的后方造反,對遼國形成了巨大的牽制。
面對這個問題,后來,遼國方面也不得不妥協,開始推行‘南北面官’策略。北方的契丹故地,繼續由契丹人管理。而燕云十六州及其以南的地區,則是由漢官漢制來管理。
簡單來說,就是在遼國這邊,燕云十六州往南的地區,繼續相對獨立。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二十多年以后,隨著趙匡胤黃袍加身,北宋開國。后來,因為趙匡胤在進攻燕云十六州之前,忽然去世了。而他去世之后,接替他的宋太宗趙光義,軍事能力又不是特別強。
于是再后來,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高粱河之戰。趙光義嘗試收復燕云,但卻迅速慘敗了。
所以,歷史上的宋朝,之所以一直沒能收回燕云十六州,自身實力不足,確實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但另一方面,燕云地區之前復雜的歷史,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