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知 原創作者丨思原 編輯丨茯神 主編丨九黎
智能眼鏡這塊大蛋糕,還是吸引來了更多巨頭分食。
4月初,維深信息Wellsenn XR爆料稱,阿里巴巴AI智能眼鏡方案已確認,正在積極招聘人才,擴充研發團隊,首款產品預計今年底發布。緊接著,《科創板日報》報道稱,字節也被傳正在計劃推出AI智能眼鏡,提供類似自研模型豆包的AI功能,并已進入供應鏈談判和技術定型階段。
至此,算上此前的百度、小米,以及海外的蘋果、Meta、三星等,全球幾乎所有科技巨頭均已親自下場。
毋庸置疑,智能眼鏡賽道已經成為了一個確定性的市場。這些具備技術、資金與生態優勢的大廠,已經做好了“分蛋糕”的準備,并且想要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改寫下一個階段的競爭格局。
但巨頭的入局并不意味著大戰的提前收官。相反,阿里和字節作為攪局者入場,反而可能加速行業的分層與價值重構。
巨頭們想做主角
巨頭們接連跑步進場智能眼鏡,勢必會掀起整個行業的新風浪。
雖然截至目前,阿里方面還未對此公開回應,但這份野心早有端倪可循。其旗下通義AI曾搭載于Rokid Glasses AR眼鏡,雷鳥創新RayNeo也與阿里云達成過獨家戰略合作,阿里甚至還投資了AR眼鏡初創品牌“致敬未知”。
更進一步的動作是,今年2月,阿里宣布天貓精靈硬件團隊與夸克團隊融合,AI眼鏡更是被直接指明為探索的新硬件方向之一。
最新的消息顯示,阿里智能眼鏡項目將由智能信息事業群天貓精靈團隊主導,硬件規格將超越Ray-Ban Meta智能眼鏡,并將分為兩個版本——不帶顯示的AI智能眼鏡,以及帶顯示的AI+AR智能眼鏡,后者優先級更高。
據悉,產品硬件將搭載高通驍龍AR1+恒玄BES2800雙芯;AI功能方面,基于通義大模型技術,眼鏡還將深度整合阿里AI旗艦應用“夸克”的“AI超級框”功能。阿里的意圖已然明了,做AI眼鏡的兩大要素,都要內部“齊活”。
與阿里同步并行的另一大廠是字節。4月13日,據晚點LatePost報道,字節跳動正在研發一款集成自研大模型 “豆包” 的AI智能眼鏡,目前已進入供應鏈談判和技術定型階段。
不同的是,字節的 AI 智能眼鏡項目是由 Pico 團隊主導,且可能會在海外率先發布。這也延續了字節在 VR/AR 領域的國際化戰略。此前,Pico 的多款 VR 產品,都是先在海外發布,隨后才進入國內市場。
事實上,雖然字節在智能眼鏡領域的布局不多,但在智能硬件領域經驗積累不少,此前推出過Pico VR、AI智能耳機Ola Friend和AI玩具顯眼包等產品。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智能眼鏡市場主要由一些專注于智能硬件的獨立廠商或品牌主導,如 Rokid、雷鳥創新等。這些廠商在技術研發、產品設計等方面雖然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在品牌影響力、資金實力和生態資源方面,與巨頭們相比有著較大差距。
如今巨頭們的加入,無疑會讓整個行業的競爭格局發生巨大的變化,也吸引了很多關注,大有成為當之無愧的主角之勢。甚至外界有部分聲音開始認為,巨頭們的入局,直接讓行業從 “百鏡混戰” 進入到了 “寡頭競逐” 的階段。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絕對優勢未可知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智能眼鏡市場的深耕,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盡管巨頭們在技術、資金和生態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但在智能硬件這個細分領域并非無往不利。
以阿里、百度和字節為例,盡管都在算力、AI、生態等核心軟硬件上有深厚的積累,但在智能硬件方面的產品基因相對薄弱,這也是業內外有目共睹的事實。
智能硬件的研發和生產,與軟件和互聯網服務有著本質的區別。硬件產品的研發周期長、投入大,需要具備強大的工業設計、供應鏈管理和質量控制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沉淀,恰恰是互聯網巨頭們所欠缺的。
阿里此前在智能硬件領域的布局相對較少,僅有天貓精靈智能音箱等為數不多的爆款,雖然在市場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在智能硬件領域布局更早、更廣泛的小米、華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百度與阿里的處境相似。盡管百度在AI領域的技術實力走在前列,但在智能硬件的設計和生產方面,缺乏足夠的經驗和資源,目前也僅有小度音箱等為數不多的產品拿得出手。
字節跳動雖然在短視頻、AI應用等領域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但在智能硬件領域的布局仍處于起步階段。此前推出的無線耳機Ola Friend,無需連接手機即可調用豆包進行對話,1199元的定價相對親民,卻市場反響平平。
因此,即便是阿里、字節這樣的巨頭,也很難在智能眼鏡市場創造推出即爆款的神話。在這個市場中,誰都沒有絕對的優勢。
不過巨頭們已經快速地找到了清晰的技術路徑,預演出未來AI眼鏡的雛形:語音交互+離線運行+硬件端AI部署。這難免會給到Rokid、雷鳥等廠商很大壓力。
這些企業在智能眼鏡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經驗,已經發布了多款產品,并獲得了一定的用戶認可。但目前市面上的智能眼鏡產品,在功能上仍較為雷同,主要集中在語音交互、拍照錄像、導航輔助等方面。
巨頭的出現則讓這些深耕智能眼鏡的企業在為產品增添功能時,都不能再局限于眼鏡本身,而是要從生態體系入手,讓AI眼鏡成為部分手機功能的替代,而這也是中小廠商必須跨越的一道坎兒。
顯而易見,無論是巨頭們還是初創企業,當下都不敢說有絕對信心分到一塊大蛋糕。
斷絕退路的戰爭
巨頭的入局,到底是行業的“救世主”,還是“壟斷者”?這或許是未來一段時間,整個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鯰魚效應能夠加速智能眼鏡市場的發展。巨頭們擁有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和資金實力,能夠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優化,從而推動整個行業平均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
此外,AI眼鏡除了基礎硬件研發外,還應該將發力點聚焦在使用場景、用戶體驗、社交互動等軟性層面。而巨頭們手握龐大的用戶基礎和廣泛的市場渠道,能夠快速提升智能眼鏡的用戶認知度和市場滲透率,加速智能眼鏡從“小眾市場”走向“大眾市場”的進程。
以字節為例,旗下的抖音、西瓜視頻、番茄小說、今日頭條等內容APP矩陣,構建起了一個“高頻使用+深度互動”的平臺生態。而豆包AI的核心場景正好與這些平臺天然融合:AI視頻剪輯助手、內容總結工具、視頻腳本生成器、虛擬客服、旅游導覽、語言練習等功能體驗,幾乎可以直接遷移至AI眼鏡。
通過軟硬件聯動,字節可以在硬件中輸出服務,在服務中引導消費,構建出閉環商業模式——這也正是互聯網大廠所特有的生態控制力。
巨頭可以加速構建用戶認知、制造剛需場景、以及打造殺手級應用,智能眼鏡就有機會從單一硬件終端,演變為互聯網服務的“超級入口”。這種轉變意味著,未來的競爭不再只是單純硬件參數的比拼,而會升級為生態服務粘性的較量——用戶選擇某款眼鏡產品,本質上是選擇其背后的服務生態。
對于那些深耕行業多年的中小廠商來說,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方面,它們需要面對巨頭們的競爭壓力,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實力和產品競爭力;另一方面,它們也可以借助巨頭們的技術和資源公開,實現自身的快速發展。
面對這種降維打擊,中小廠商的生存空間也正在被重新定義。事實上,Rokid、雷鳥創新等企業,正在聚焦“技術壁壘+垂直場景”,意圖開辟差異化戰場。
然而在技術普及之下,過度集中可能抑制創新,真正的“終結”需等待用戶價值共識的形成。而生態構建的悖論在于,巨頭的開放程度決定了行業創新的天花板。所以智能眼鏡要真正從“熱潮”邁向“普及”,仍面臨諸多結構性問題。
回歸行業的本質,智能眼鏡的終極形態仍是“設備即服務”,而用戶價值共識的形成,需要跨越三大鴻溝:功能剛需化、體驗無縫化、價格親民化。目前市場上千元價位的智能眼鏡,核心功能仍停留在“語音助手+輕度AR”,距離替代手機的“超級終端”尚不可一日而語。
從谷歌眼鏡的極客玩具,到雷朋Meta的時尚單品,再到如今阿里、字節試圖打造德 “超級終端”,每一次巨頭入場都在重塑智能眼鏡行業的認知。但正如智能手機的進化史所揭示的:真正的市場爆發,始于殺手級應用的出現,成于生態壁壘的構建,終于用戶習慣的養成。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互聯網巨頭還是硬件老兵,都必須回答同一個問題:當用戶摘下智能眼鏡時,是否會產生“生活不便”的真實痛點?
戰爭遠未收官,甚至剛剛開始。當技術攻堅與生態卡位的號角同時吹響,這場關于“下一代計算平臺”的終極對決,正等待第一個“iPhone4時刻”。而所有參與者都必須清楚,在智能眼鏡的戰場上,沒有退路,只有進化。
參考資料:維深信息Wellsenn XR,《首發!阿里AI智能眼鏡方案確定,預計將于2025年底發布》新浪VR,《國產AI眼鏡賽道“狂飆”!小米、字節等大廠新品或將來襲》科創板日報,《消息稱字節正自研AI眼鏡 已與供應商溝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