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媒科技評論
過去兩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開始內卷式狂奔,在經歷了一系列營銷戰、價格戰、智駕戰之后,新能源車的市場滲透率從2020年的5.8%狂飆至2024年的47.2%。
“電進油退”一度成為了車圈最吸睛的話題,蔚來李斌公開喊話燃油車“只剩汽油味”,比亞迪王朝網銷售事業部總經理路天更直言“燃油車只剩情懷”……
兩位大佬如此喊話,是因為“位置決定想法”,畢竟蔚來是新勢力車企的佼佼者,比亞迪也在2022年宣布全面轉型新能源汽車領域。
但從市場規模占比來看,新能源車銷量增速從2023年就開始放緩,2024年還同比下滑約10%,市場滲透率更連續5個月下滑,從最高53.7%開始逐漸回落。
新能源汽車雖然短暫地超過了燃油車的市場滲透率,但最終還是未能如預期般“一統天下”,相信在未來一段時間里,新能源車和燃油車大概率還是會保持“五五分”的市場格局。
這也給到了傳統車企再一次進攻市場的機會,燃油車將有望成為新一輪行業博弈的“棋眼”。
傳統車企的“回馬槍”
近段時間,吉利CEO淦家閱一句“不會放棄燃油車”的宣言,揭開了這場“油電暗戰”的序幕。
淦家閱在近日舉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表示,燃油車是市場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家汽車公司如果沒有油車,可能就是這家公司的缺陷。
長城汽車CTO吳會肖也在會上表示,將會繼續加大燃油車發動機和變速箱的投入;廣汽集團原董事長曾慶洪也在2024年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呼吁保障燃油車與電動車的平權發展。
與其在新能源的紅海里浮沉,不如在燃油車的藍海中穩舵,這或許正是當下傳統車企的共同心聲,大家也開始集體回攻燃油車市場。
一則,被新勢力瓜分掉不少市場份額的傳統豪車品牌,紛紛將“價格戰”的重心轉回燃油車領域,并在近期推出了“一口價”政策。
比如最先發起進攻的別克君威,起售價僅為10.69萬元,此后各大傳統車企紛紛跟進,也包括越來越多的豪華品牌,捷豹XEL僅18.98萬起、奧迪Q7黑武士版低至45.99萬……
傳統燃油車推出“一口價”優惠,一方面是希望通過價格戰來保住銷量,守住燃油車的基本盤;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夠顛覆傳統4S店價格不透明的銷售模式,更符合年輕消費者“不講價、沒有貓膩”的購車需求。
二則,已經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站穩陣腳的自主車企,也開始將目光投向燃油車市場,不僅積極“推新”,還加大了新車補貼。
比如奇瑞發布了高性能豪華家轎奇瑞艾瑞澤8 PRO,搭載了1.6TGDI同級最強鯤鵬動力,還有L2+級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等,售價區間為11.69萬-13.29萬元,疊加限時優惠起售價更低至10.39萬元。
長安則一口氣推出了第三代CS55PLUS、逸動、UNI-V三款新車,全部換裝新的動力系統“長安新藍鯨500Bar”;吉利星瑞、星越L也推新上市,新增版本配置升級,全系標配L2級智能輔助駕駛,相當于“增配不加價”。
近兩年,奇瑞、長安、長城、吉利看似激戰新能源汽車市場,但它們在燃油車市場上的功課也未放松。
以吉利為例,去年其以2402億營收創歷史新高,凈利潤暴漲兩倍多,燃油車貢獻著60%的銷量基本盤,。另外,星瑞、星越L還分別拿下中國品牌A級燃油轎車和燃油SUV的銷冠。
長城汽車的新能源轉型戰略則從激進擴張轉向“回歸主品類”,淘汰歐拉品牌中兩款銷量高但虧損嚴重的車型,轉而坦克、哈弗和皮卡等能夠帶來更充足利潤的品牌。
根據《晚點LatePost》報道,一位接近長城的人士透露,長城內部判斷內燃機的保值性、稀缺性和情緒價值仍然有吸引力,目前其燃油車銷量占比仍高達70%以上。據悉,近年長城在柴油動力、混動技術優化等方面也有不少技術創新。
不難發現,傳統車企的邏輯非常清晰,雖然新能源賽道火熱,但盈利難題卻未解。與之相反,燃油車憑借成熟的供應鏈和海外需求,仍是許多車企的“現金奶牛”,車企們自然不會“舍本逐末”。
長城魏建軍就曾坦言“不要銷量要利潤”,他指出“長城并不畏懼銷量下滑,畢竟銷量前十的車企中大多數都陷入了虧損,(長城)寧愿犧牲部分市場份額,也不愿追求無意義的銷量增長。”
燃油車還有第二春?
雖然,不少車企仍在高喊“電進油退”,但現實卻比理想更具說服力。隨著新能源產業進入下半場,市場競爭格局雖然有所改變,但需求韌性卻不易改變。
首先,盡管新能源車在政策與資本推動下高歌猛進,但燃油車在續航、補能及駕駛體驗方面仍有不可替代性。
相關調研指出,在三四線下沉市場燃油車的滲透率仍超60%;在個別特殊應用場景(如長途貨運、極寒地區),用戶對燃油車偏好度達85%。
在10萬—15萬元汽車產品價格帶,燃油車市場也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消費者在購車時更傾向選擇他們熟悉的品牌和傳統的車型。
業內人士認為,燃油車的需求韌性超出了行業預期,未來新能源車和燃油車的銷量將會達到一個平衡狀態,不太可能出現電車完全吞并油車的情況。
其次,不想以價換量,也成為傳統車企“回攻”燃油車市場的原因。要攻下新能源車市場,除了不可避免的價格戰和營銷戰之外,研發也是一筆龐大的投入。
但如果忽視利潤,車企恐怕難以生存下去,更難以支撐長期的轉型投入,這更印證了傳統車企“兩條腿走路”的必要性。
最后,海外市場也成為了一個關鍵變量。受貿易關系、地緣政治、補能基建等因素的影響,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市場的滲透率并未能實現快速提升。
2022年,新能源汽車在全球的滲透率已經達到13%,但兩年過去了,2024年的滲透率也僅為19.3%。
相較之下,2024年中國燃油車出口457.4萬輛,同比增長23.5%,遠超新能源車128.4萬輛的出口量。特別是在中東、非洲以及東南亞等地區,其對高性價比的燃油車有著極大需求。
因此,對于長城、奇瑞、吉利等在海外市場已有一定基礎的車企來說,跟隨市場趨勢攻下新能源汽車市場固然重要,但持續推進燃油車銷售規模,擴大全球市場份額也同樣重要。
以奇瑞汽車為例,其在去年出口汽車114.46萬輛,占總銷量的43.96%,同比增長21.4%。因此,雖然近年奇瑞汽車的新能源轉型落后于同行,但海外市場依賴燃油車的特性使其“曲線救國”策略依然能夠奏效。
當然,除了車企基于自身情況的考量之外,市場發展趨勢也在推著它們重回燃油車的“懷抱”。隨著全國以舊換新補貼持續顯效,多地政府開始為燃油車提供“真金白銀”的補貼。
以河北省為例,報廢舊車購買新能源車最高補貼2萬元,置換燃油車最高補貼1.5萬元,雖然燃油車補貼較新能源車略低,但相比早些年只有新能源車能獲得補貼的情況,已經有所改善。
另外,近期智能駕駛“信任危機”在持續發酵,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燃油車潛在消費群體更快做出購車決策。
市場格局悄然改變
長遠來看,全球新能源車和燃油車將會呈現出多元發展的格局,不同地區會呈現出不同的趨勢,比如歐美等發達國家純電和混動增長快,而一些發展中國家將會更依賴燃油車。
在這一背景下,國內車企的雙軌戰略也愈發清晰。不過,當傳統車企開始“回攻”燃油車市場時,市場的“話語權”卻已經悄然易主。
在2011年前后的高峰時期,合資汽車品牌在國內的市場占比一度超過70%。但從2022年開始,合資汽車品牌在中國的市占率在2023年急劇下降到34.8%,市場預計其會在2025年降至30%左右。
過去一段時間,合資汽車品牌憑借品牌溢價和技術輸入等優勢,曾在國內市場占據較高份額。但在轉型新能源過程中,由于決策機制較慢,難以快速跟上技術代差等原因,反而變得舉步維艱。
根據1月數據,合資汽車品牌在國內新能源市場的份額跌到了3.76%的最低點。在燃油車市場,情況也同樣不容樂觀,其市場份額從去年的60%左右進一步下滑至今年初的58.4%。
與之相反,自主車企卻是越戰越勇,其份額從去年最低的28.23%一路上升至今年初的37.04%。當合資車企想要“回歸”燃油車市場,卻發現早已被“偷家”。
新能源與燃油車的競合,本質是市場多元需求的映射,在汽車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趨勢固然重要,但產品永遠最為重要。
但諸如大眾、豐田等巨頭,其新能源車型尚未形成爆款,燃油車型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又未能跟上節奏,此消彼長之間,市場攻守早已異位。
汽車產業的演進不會只是遵循“非此即彼”的劇本,車企既要仰望星空的“電動化理想”,也需腳踩燃油車的“現實之地”。畢竟,在商業世界里,“活下去”永遠比“跑得快”更接近真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