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出新特色“改”出新成效
——衡陽高新控股集團以精準改革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湘江之濱,一個承載著創新發展使命的國有投融資平臺,正以銳意改革的姿態破浪前行。
作為衡陽唯一國家級園區——衡陽高新區旗下平臺公司,衡陽高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文簡稱高新控股集團)以730億元資產規模、35億元年營收的亮眼成績單,在2024年奮力“產”出新特色、“改”出新成效。
從衡州大道數字經濟走廊的智慧脈動到新能源項目的綠色轉型,從夜市經濟的煙火升騰到產教融合的創新實踐,這家AA+信用評級的城市創新發展骨干,正以精準化改革舉措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
治理筑基:構建現代企業制度新體系
在深化國企改革的大潮中,高新控股集團以刀刃向內的勇氣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集團黨委創新構建“二五三”公司治理模式(即高站位堅持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貫徹落實“兩個一以貫之”;高標準建設“五個董事會專業委員會”;高要求落實“黨委會、董事會、經理層三個權責清單”),通過80余項權責清單的精準劃分,讓黨委會、董事會、經理層各司其職又協同運轉。
集團持續深化制度建設,在戰略規劃、項目投資等關鍵領域,新增、修訂制度40余項,形成覆蓋全流程的制度網絡。更為關鍵的是,集團打破傳統國企“大鍋飯”思維,建立以崗位績效為主的薪酬體系,通過信息化系統實現績效考核全流程數字化管理,激勵干事創業,真正拉開收入差距。
創新賦能:打造現代產業生態新格局
沿著衡州大道數字經濟走廊,高新控股集團構筑起創新發展的立體生態。這里匯聚著7個省級以上創新平臺,培育出加一聲學等4家省級重點企業,更孕育著4000人規模的人工智能數據標注基地。
在產學研融合方面,集團搭建起從高校實驗室到產業化的橋梁——與南華大學共建實踐教學基地、攜手上海交大設立區塊鏈研究院、聯合富士康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構建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創新體系。產業基金作為關鍵推手,以4.32億元投資精準投向新材料、高端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光電產業園等重大項目落地生根。
轉型突圍: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高新控股集團旗下高新科技公司正掀起綠色能源革命。富聯裕展廠房屋頂光伏項目穩定運行,液冷超充站融合前沿技術,22.11MW光伏裝機容量與近200個充電樁構筑起綠色能源矩陣。未來3年50MWp的光伏電站規劃,昭示著集團在新能源領域的雄心。
文創教培和城市物業板塊同樣精彩紛呈,雁鳴溪夜市日均3000客流成為城市新名片,祝融學院3000余名直播人才輸出印證著新經濟活力,城市運營公司管理項目面積突破186萬平方米,23.74%的營收增長見證著專業化服務的提質升級。
改革成效:書寫國企轉型新樣本
作為衡陽國企改革轉型試點,高新控股集團交出了靚麗答卷: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深度融合,三項制度改革激發內生動力,瘦身健體釋放發展活力。在產業載體建設方面,近300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集群,吸引長遠控股、眾望科技等龍頭企業集聚,形成數字經濟產業集群。
更值得關注的是,市場化轉型的突破——新能源板塊年營收超2000萬元,文創產業品牌效應凸顯,證明國有企業完全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高新控股集團正以“發展實體經濟建設五好園區”為目標,沿著改革創新的康莊大道闊步前行。從制度創新的頂層設計到產業生態的精心培育,從綠色轉型的堅定步伐到市場開拓的勇毅前行,高新控股集團用實踐詮釋著“改革永遠在路上”的深刻內涵,在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征程中書寫屬于新時代國有企業的精彩篇章。( 通訊員 鄧小山 盧玲玲 鄧科 記者 符秋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