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提振消費是2025年的關鍵詞。
中國經濟在過去五年間展現出強勁的發展韌性。面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地緣局勢復雜多變等多重挑戰,我國通過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積極擴大內需等有力舉措,實現了平穩健康的經濟發展。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34.91萬億元,同比增長5.0%,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地位。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8.33萬億元,同比增長3.5%,消費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值得關注的是,這兩項關鍵經濟指標在過去五年均保持穩健增長態勢,不僅彰顯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活力,更為消費市場的持續擴容和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提振消費是2025年經濟工作的重要發力點。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將“大力提振消費”和“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2025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系統部署了服務消費提質惠民、大宗消費更新升級、消費品質提升、消費環境改善提升等多項行動。
為準確把握當前消費市場的動態變化,深入洞察消費者的消費理念、行為模式和潛在需求,進而精準捕捉2025年消費新趨勢,《消費者報道》在消費提振政策密集出臺的重要窗口期,開展了一項全國性消費調研。
本次調研采用科學的抽樣方法,覆蓋全國不同年齡層、性別、地域及收入水平的消費群體,最終回收有效問卷1008份,為研判消費市場走勢提供了有力數據支撐。下面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消費趨勢。
01.
80后、90后展現出更強的消費能力
《消費者報道》最新調研數據揭示,當前消費市場呈現顯著升級態勢:近七成(67.9%)受訪者表示消費支出較往年有所增加;近四成(39.2%)受訪者明確認為自己處于消費升級階段。在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背景下,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同步提升。
從年齡維度分析,中青年群體展現出更強的消費能力:數據顯示,26-35歲人群(90后)中49.4%的受訪者月均消費支出超過3000元;而36-45歲人群(80后)的這一比例更高達55.8%,顯著領先于其他年齡層。這一消費分布特征反映出中青年群體是社會消費中堅力量,這也與其較高的家庭消費需求密切相關。
另外,銀發群體(56歲及以上)的消費支出兩極分化顯著,月均消費支出超過10000元的占比達到6.0%,顯著高于其他年齡層,這說明銀發消費市場潛力有待釋放。值得一提的是,政策也給予了相應的支持?!短嵴裣M專項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到“積極發展抗衰老、銀發旅游等產業,釋放銀發消費市場潛力”。
從收入維度分析,80后、90后人群有較高的收入水平,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占比分別為35.8%和29.1%,顯著領先于其他年齡層。另外,80后、90后人群普遍具有高等教育背景(占比分別為76.7%和67.9%);有過半數人給出“對消費環境感到放心”的評價,他們是帶動消費信心的領頭羊,不僅為消費市場注入強勁動力,其消費偏好與決策將指明2025年消費新趨勢。
02.
理性消費崛起,高質價比得人心
在“理性消費”大趨勢下,中國消費者開始更理性、認真審視自己的消費需求,有意識地衡量消費行為帶來的實際價值。為了將每一分錢花得更合理,他們深入研究,多方比較產品本身的價值,希望能做出明智的消費選擇。
在消費風格的問卷調研中,排名前三位的是理性型、節儉型和綠色型?!靶枰刨I,物盡其用”的理性型消費者和“精打細算,貨比三家”的節儉型消費者占據了主導地位(過半數)。“日常利用大促囤貨”的囤積型消費者、“缺乏規劃,消費時經常頭腦發熱”的沖動型消費者和“不存錢,甚至透支信用卡”的月光型消費者只占少數。
理性消費已成為大促期間的基礎共識。消費意愿調研數據顯示,過半數受訪者選擇結合實際情況按需購買,這能讓他們減少非必要開支。
理性消費讓消費者對價格變得更敏感,他們拒絕無理由的高溢價,這也是消費觀念趨于成熟的表現。調研數據顯示,超過七成受訪者對待溢價的態度為“看具體價值與溢價比例而定”,他們會謹慎考慮溢價因素。僅15.2%的受訪者在喜歡的情況下,無條件接受溢價。
對價格變得敏感并不意味著消費者只買低價產品,貪圖便宜。實際上,他們更注重產品的質量,在影響消費選擇的因素中,質量(75.0%)和價格(72.3%)分列前兩位,大幅領先。
在理性消費的驅動下,消費者對品質有更高的追求,59.6%的受訪者認可選擇高質價比產品的消費觀念。知識型消費觀備受青睞,52.2%的受訪者會主動學習產品知識,為選購決策提供參考。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更多的“產品專家型消費者”出現,可驗證性能參數、功效成分的產品將會變得更暢銷。
目前,超過75%的受訪者表示有信心做出科學理性的消費決策。當更多的消費者具備基礎決策能力,消費市場將由“價格戰”逐漸轉向“價值戰”,高質價比的消費會更得人心。
從調研數據來看,“貨比三家”(66.7%)和“去各個渠道查看優惠信息”(56.5%)構成理性消費雙引擎。延遲決策、試用機制和平替選擇是重要的輔助方式。在理性消費觀念的影響下,消費者會明確自己的消費需要,通過“比質”“比價”去做出消費決策。
超過九成受訪者在消費前,會去非購物平臺搜索產品信息以及口碑評價。去兩個及以上平臺的受訪者有74.1%。很多消費者熱衷于通過小紅書、抖音、知乎等平臺查看產品體驗評價。另外,《消費者報道》注意到比價App的用戶規模不斷增長,用戶逐漸養成“比價”的習慣。
在商品推薦和種草方面,視頻實物講解(51.1%)、專業測評(44.9%)和圖文內容推薦(44.4%)等方式更受消費者歡迎。以視頻為例,其展現形式更直觀,能生動展示商品外觀、功能、使用方法等細節;專業測評則則具有一定權威性和客觀性。在信息洪流的時代,消費者更青睞直觀且具權威性的商品推薦模式。
盡管明星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粉絲基礎,但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越來越理性,不再僅僅因為明星推薦而盲目跟風購買。
消費者愈發趨于理性,曾經根深蒂固的諸多過時消費觀念正逐步被摒棄。
過往那種不假思索便認定 “傳統知名品牌一定比新興品牌好” 的觀念,已不再被消費者奉為圭臬。如今,新興品牌憑借著創新的產品設計、前沿的科技應用以及對消費者需求的精準把握,正不斷嶄露頭角,打破傳統知名品牌的“包圍”。同時,“貴的東西一定比便宜的好” 這一簡單粗暴的價值判斷也漸漸被消費者拋棄。消費者開始更加細致地審視產品的質價比,深入探究產品的品質、功能以及自身實際需求的匹配度,不再單純以價格高低來衡量產品優劣。此外,“外國品牌一定比中國品牌好” 的陳舊觀念也在消費者心中漸漸瓦解。近年來,中國品牌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質量與服務水平,在眾多領域實現彎道超車,以過硬的實力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
消費者持續關注國貨的原因主要有“綜合產品力提升”“價格上更有優勢”“產品設計與品牌理念更符合中國消費者”。以這兩年火爆的AI為例,中國品牌有著“敢為人先”的精神,更早將AI大模型融入到產品設計中,以滿足消費者不同的使用場景和使用訴求。
在2024天貓雙11全周期,有589個品牌成交額破億元人民幣。其中,海爾、美的、華為、小米、波司登、鴨鴨等國貨品牌進入“億元俱樂部”。
值得關注的是,《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也給中國品牌、國貨給予了更多支持。當中明確落實消費品質提升行動,強化消費品牌引領。當中指出聚焦商貿、物流、文旅等服務領域,分類制定提升服務品質政策,打造更多中國服務品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產品設計,支持開發原創知識產權(IP)品牌,促進動漫、游戲、電競及其周邊衍生品等消費,開拓國貨“潮品”國內外增量市場。因地制宜推進首發經濟,鼓勵國內外優質商品和服務品牌開設首店、舉辦首發首秀首展。支持推廣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組織開展“購在中國”系列活動,打造中國消費名品方陣。
下期,我們將在《2025放心消費報告》中分享最新的綠色消費和情緒消費趨勢,期待你的持續關注!
作者:肖道
微信編輯:彭騰歡
責任編輯:肖道
制圖:Judy Chen、Julia
轉載授權、投稿、合作請聯系消道長:
消道長微信:ccrzhushou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