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斌
梁啟超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鮮為人知的是,他著文賣錢,理財有方,堪稱清末民初知識界、學術界中的理財大師。
梁啟超創收的第一桶金得益于報紙的股利分紅。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和梁啟超流亡海外,他們以“保皇會”名義,向港澳地區、北美和大洋洲華僑募集資本,于1902年創辦了股份制“廣智書局”和“新民叢報社”。梁啟超高才絕學,以提供文稿的方式“技術入股”,擁有報社三分之一的股份。
《新民叢報》(半月刊)創刊后,宣傳變法維新,倡導民族主義,幾乎每篇主打文章皆出自梁啟超之手,深受青年讀者追捧。青年時期的毛澤東非常喜歡閱讀該報,他曾回憶說:“16歲時,讀到了《新民叢報》,讀了又讀,直到可以背出來。”報紙暢銷大賣,報社獲利頗豐,作為股東,梁啟超僅在1902年至1903年間,就從“新民叢報社”分享到紅利上萬銀元。
1912年,梁啟超又在天津創辦了半月刊《庸言》,創刊號賣了一萬多份,更有數千讀者紛紛續訂。12月18日,梁啟超在家書中寫道:“《庸言報》第一號印一萬份,頃已罄,而續定者尚數千,大約明年二三月間,可望至二萬份,果爾則家計粗足自給矣。若至二萬份,年亦余五六萬金耳。一萬份則僅不虧本,蓋開銷總在五六萬金內外也。”也就是說,該報每期銷量若達到二萬份,則一年就能賺取五六萬銀元。梁啟超因此不僅過上了舒適的生活,還在天津建造了兩棟小洋樓,擬名為“飲冰室”,作為自己晚年的主要居所。
民國初,梁啟超的日常收入主要由任職薪酬和稿費版稅構成。北洋時期,梁啟超曾兩次擔任政府總長,一是1913年任熊希齡內閣的司法總長,二是1917年任段祺瑞內閣的財政總長,雖然時間都不長,但月收入約3000銀元。1925年,梁啟超被聘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月薪約四五百銀元,生活優渥。
梁啟超素以著作等身而聞名于世,作品的稿費和版稅都非常豐厚。他在《東方雜志》上發表文章,稿酬為千字20銀元,遠高于當時的其他名家。他還與商務印書館等出版商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將自己的作品結集出版。1917年,《飲冰室集》再版時,版稅高達一萬多銀元。1922年10月,梁啟超寫信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提到自己的著作《中國歷史研究法》,要求版稅跟以前一樣,仍為40%,令人嘆為觀止。
除了薪酬、演講和稿費、版稅外,梁啟超另外一大收入則來自于審時度勢、開源生財的投資收益。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梁啟超具有超越常人的投資眼光和理財意識,善于管理自己的資產,他通過穩健的手段,進行多元投資。例如,購買公債,投資房地產,持有天津中原公司等實體的股份,分享企業的利潤。他還曾將銀元兌換成5000美金,匯給遠在加拿大的大女兒梁思順、大女婿周希哲(時任民國政府駐加拿大領事),委托他們購買海外的長期公債。
1927年5月4日,他在給大女兒的信中說:“現在因為國內太不安寧……真怕過一兩年,連我這樣大年紀也要餓飯,所以我把所有的現錢湊五千美金匯存你那里,請你們夫婦替我經理著,生一點利息,最好能靠這點利息供給莊莊們(指次女梁思莊等)的學費,本錢便留著作他日不時之需。”結果,這筆海外理財,僅僅幾個月便獲得了不菲的收益。梁啟超不勝欣喜,12月13日和21日,寫信夸贊女兒:“這樣女孩兒,真是比別人家男孩還得力十倍。”對女兒的理財之道給予了高度肯定。
梁啟超晚年居住在天津為主,不僅建造了寬敞、舒適的房屋,而且要維持三十多口人大家庭的生計,還得負擔子女在海外留學的費用,日常生活開支巨大。所幸梁啟超才識卓絕,通過講課、稿費、版稅、投資等多種方式,獲取并積累了充裕的資產,且又精諳理財,因而生活富足,所育的九個子女后來個個學有所成,獨領風騷,名垂史冊。
編輯/張嚴涵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微信號|bqyip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