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孫小鵬 通訊員柯佳 痛風,是人體內尿酸結晶堆積引發的劇烈關節炎癥,嚴重發作時關節疼痛如刀割、針刺、火燒般深入骨髓,已累及全國超8000萬患者。
日前,南方醫科大學藥學院涂盈鋒教授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Gout management using uricase and sodium citrate hollow mesoporous nanomotor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構建了一種負載有檸檬酸鈉和尿酸酶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納米馬達”,作為可移動的能量轉換器件,用于痛風安全高效的主動治療,也成為全球首個利用二氧化硅“納米馬達”開展痛風主動治療的研究。
據介紹,在摸索研究中,團隊成員偶然注意到蜜蜂采蜜時會釋放信息素引導同伴,形成高效的“群體作業”。這啟發了團隊有了“納米蜂群”的大膽設想:能否設計一種能在人體關節內自主運動的納米顆粒,攜帶人體匱乏的降解尿酸的酶,像一只只小蜜蜂一樣,在關節內自主協作,精準“圍攻”尿酸結晶?于是,可負載檸檬酸鈉和尿酸酶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自驅動納米馬達”的概念誕生了,它就像一臺微型機器人,在人體關節腔內一邊“吃掉”尿酸,一邊將有害的降解產物過氧化氫轉化為無害的水和氧氣,形成自給自足的“能量循環鏈”。
目前,負載檸檬酸鈉和尿酸酶的“納米馬達”在動物實驗模型中已展現卓越療效,關節損傷修復率超90%,且無副作用。下一步,團隊將推進臨床試驗,通過將“納米馬達”注射進人體關節腔,在5年內實現痛風患者 “一針治療”的目標。從更長遠看,“納米馬達”的技術還可拓展至其他代謝性疾病,例如運用葡萄糖驅動的“納米馬達”治療糖尿病,或用膽固醇降解酶對抗動脈粥樣硬化,“主動納米醫療”的時代正在到來。
“每一個微小的突破,終將匯成改變人類健康的洪流。” 涂盈鋒表示。長期以來,涂盈鋒帶領團隊深入開展“自驅動微納米馬達”生物醫學應用等方面研究,專注于開發響應性納米載體(如pH、溫度、光敏感材料),用于腫瘤靶向治療和精準藥物控釋,其研究的微納米機器人在藥物遞送中可突破傳統技術局限,被同行評價為“開拓性研究”。
同時,團隊還以解決實際醫學難題為目標,強調“從實驗室到病床”的轉化理念。聚焦先進生物材料領域,設計了新型生物相容性材料(如水凝膠、高分子聚合物等),應用于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并深入結合材料科學、生物醫學工程與藥學,推動基礎研究向臨床轉化,部分技術已進入動物實驗或合作臨床試驗階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