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感冒發燒,沒想到一下子擴心擴那么大。”4月17日,在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的病房,小軒的媽媽回憶起這場變故,聲音有些沙啞,她拉著兒子的手,又說起了后續的接力救治。在百余名醫護人員的幫助下,小軒獲得了左心心內、右心心外的雙心輔助技術治療,48天后,他終于等到供體,成功完成心臟移植,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植入+外掛,團隊“首創”一體內外雙心輔助
小軒今年13歲,在1年前,他被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雖然接受了積極的藥物治療,但病情仍在持續進展,近2個月已經發展到全心衰竭。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名譽院長、心臟中心主任莫緒明介紹,小軒到達醫院時,生命已進入終末期,即使通過呼吸機也難以維持生命。
由于已發展至全心衰竭,單純植入左心輔助裝置(LVAD),并不能維持他的心臟功能,但考慮到縱隔容積有限,沒有空間再植入右心輔助裝置(RVAD)。團隊創新性地使用體外磁懸浮人工心臟(EXTRA-VAD),即通過頸靜脈、經肋間肺動脈插管連接ECMO輔助右心功能。同時避免了傳統ECMO插管方式延遲關胸帶來的感染風險。一個體內、一個體外,雙心輔助,為孩子爭取一線生機。
手術耗時近23小時,百余名醫護全力守護
“一內一外”的方案,解決了心臟難題,但術中的困難依然重重。小軒各臟器功能處在崩潰的邊緣,導致術后凝血機制失控,創面滲血不止,無尿,同時發生了少見的全身血管麻痹綜合征,在利用血液回收技術下輸血六千多毫升、CRRT持續輔助、血管加壓藥等各種治療手段下,小軒的臟器功能才得以恢復,同時緊急啟動院內MDT,綜合制訂各臟器功能恢復的治療方案。
小軒在心臟重癥監護團隊24小時的嚴密監護下,持續通過心臟超聲監測左右心功能,適時調節左右心流量,術后兩周右心功能恢復正常,并順利撤離右心EXTRA-VAD。考慮到小軒術前胃腸道淤血、長期臥床、煩躁焦慮等情況,醫院組織了中醫科、臨床營養科、康復醫學科及心理醫學科,根據患兒體虛疼痛及胃腸功能失調的病情特點,辨證施治,進行中醫經方及藥膳調養,提供全方位的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有效改善了術后胃腸功能紊亂、軀體疼痛、心理焦慮等問題。術后7天即可以下床活動。
用技術換時間,男孩成功過渡至心臟移植手術
莫緒明介紹,左心輔助適用于不同心臟疾病情況,但像小軒這種完全性心臟衰竭患者,只能依靠其爭取心臟移植時間。有了人工心臟續跳,在術后第48天,小軒等到了心臟供體,莫緒明教授團隊聯合南京市第一醫院專家團隊克服二次開胸組織的粘連、長期抗凝出血的風險等挑戰,順利完成了心臟移植手術。經過術后詳密的抗排異、抗感染、改善心功能等方案的實施,小軒恢復迅速。“他之前都不能躺著睡覺,還總是嘔吐,情緒也很差,現在這些癥狀都沒有了,人也開朗了。”小軒的媽媽笑著告訴記者。
據悉,我國每年約有40000例患兒因心衰住院治療,心臟移植被視為心衰晚期的唯一治療手段。然而,我國兒童心臟移植面臨的主要難題是供體極度匱乏,許多兒童不得不依靠機械裝置來等待心臟移植手術。此次兒童雙心室輔助手術的成功開展,將人工心臟在兒童心衰治療中的應用推向了新的高度。
莫緒明表示,目前國外心室輔助裝置價格昂貴,國內雖然近幾年國產人工心臟發展迅速,但價格依然較高,這使得人工心臟在橋接移植中的應用受到一定限制,約25%的患兒在等待移植過程中不幸離世。此次與劉曉程教授團隊“火箭心”的成功合作,將進一步推動植入式心室輔助裝置在心衰患兒中的應用,同時該院已開展人工心臟救助計劃,旨在為終末期心衰患兒帶來希望。
通訊員 張艾萱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梅書華
(通訊員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