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期結腸癌術后輔助化療的必要性,始終是臨床爭議的“火藥桶”。數據顯示,單純手術可治愈80%以上患者,而傳統化療僅能將5年生存率提升3%-5%。更令人費解的是,部分低危患者術后意外復發,而某些高危患者卻實現長期無病生存。如何精準篩選化療獲益人群,成為橫亙在臨床醫生面前的“哥德巴赫猜想”。
液體活檢技術:ctDNA的“分子導航”
近年來,循環腫瘤DNA(ctDNA)作為“腫瘤分子雷達”,通過捕捉血液中游離的腫瘤DNA片段,成為追蹤術后微小殘留病灶(MRD)的“黃金指標”。2022年,DYNAMIC研究首秀即驚艷醫學界:ctDNA指導的化療策略將化療使用率降低近50%,且2年無復發生存率與傳統方案旗鼓相當、。
2025年3月,該研究5年隨訪數據重磅發布,有望徹底改寫II期結腸癌治療范式。研究結果同早期結果一致,再次強調了 ctDNA 指導治療的有效性,即在 ctDNA 的指導下可以減少輔助化療的使用,但不影響患者生存預后,可有效取代傳統治療決策。
DYNAMIC研究:ctDNA“精準制導”化療決策
DYNAMIC研究是一項多中心、隨機對照Ⅲ期臨床試驗,納入459例II期結腸癌(T3/T4,N0,M0)術后患者,按2:1分為兩組:
ctDNA指導組(294例):術后第4、7周動態監測ctDNA,陽性者啟動單藥氟尿嘧啶或奧沙利鉑雙藥化療,陰性者僅觀察;
標準治療組(147例):依據臨床病理特征(如T分期、脈管侵犯等)決定化療。
核心終點:2年無復發生存率(RFS),次要終點涵蓋總生存期(OS)、化療使用率及ctDNA清除率。
5年數據:ctDNA指導組“一箭雙雕”
生存率:與標準治療“平分秋色”
中位隨訪59.7個月后,ctDNA指導組與標準治療組的5年總生存率(OS)分別為93.8% vs 93.3%(HR=1.05),5年無復發生存率(RFS)為88.3% vs 87.2%。這意味著,ctDNA指導治療減少近一半化療使用,卻未增加復發風險。
ctDNA 指導組和標準組的 OS(a)、DSS(b)、RFS(c)
高危亞組:ctDNA“力挽狂瀾”
T4期患者:ctDNA指導組5年RFS率達81.2%,顯著優于標準組的70.0%(HR=1.79);
脈管侵犯陽性患者:ctDNA指導組5年疾病特異性生存率(DSS)為98.3%,與標準組100%無顯著差異。
術后腫瘤突變負荷對臨床預后的影響
ctDNA清除率:預后“生死判官”
雙藥方案“碾壓”單藥:奧沙利鉑聯合化療組ctDNA清除率高達92.3%,單藥氟尿嘧啶組僅78.6%;
生存鴻溝“觸目驚心”:ctDNA清除者5年RFS率達96.8%,未清除者全部復發。
輔助治療結束后 ctDNA 清除率與預后相關性
機制解密:腫瘤基因圖譜的“預警密碼”
突變基因影響ctDNA檢出率
TP53或KRAS突變患者ctDNA檢出率更高(18.1% vs 9.3%;20.5% vs 12.1%);
BRAF V600E突變患者ctDNA檢出率顯著降低(6.4% vs 17.0%)。
腫瘤突變負荷(TMB)的預警價值
術后血液中腫瘤突變分子(TDMM)高負荷患者:
ctDNA清除率更低(75% vs 100%);
5年RFS率驟降至58.9%(低負荷者為95.2%);
總生存率顯著降低(71.8% vs 100%)。
臨床啟示:精準醫療的“四維升級”
拒絕“過度治療”:ctDNA陰性患者可安全豁免化療,減少毒性對生活質量的侵蝕;
動態“預警系統”:術后ctDNA狀態實時反映腫瘤負荷,指導及時干預;
雙藥方案“優先權”:奧沙利鉑聯合化療在清除MRD上更具優勢,尤其適用于高危患者;
基因圖譜“導航”:TP53/KRAS突變、TMB高負荷患者需強化監測,BRAF突變患者或需聯合靶向治療。
未來圖景
隨著ctDNA檢測技術成本下降與普及,結腸癌術后管理將進入“個體化定制”時代。下一步研究將探索ctDNA動態監測聯合新型靶向藥物(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進一步挖掘生存獲益潛力。
參考文獻
1. Tie J, Wang Y, Lo SN, Lahouel K, Cohen JD, Wong R, et al. Circulating tumor DNA analysis guiding adjuvant therapy in stage II colon cancer: 5-year outcomes of the randomized DYNAMIC trial. Nat Med. 2025 Mar 7.
2.André T, et al. N Engl J Med. 2004;
3.Benson AB, et al.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21;
4.Grothey A, et al. Lancet Oncol. 2022;
5.Tie J, et al. Nat Med. 2022;
文章來源:梅斯腫瘤新前沿
聲明:本公眾號旨在幫助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更好地了解相關疾病領域最新進展,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若信息被用于了解資訊以外的目的,本平臺及作者不承擔相關責任。同時,本公眾號所有文章系出于且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可文末留言聯系,我們將盡快進行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