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縣:以“四大名片”繪就文旅融合新畫卷 包雪瑞 楊強鵬
筆墨丹青繪就一座城,滿城飄香。隴上神泉康養一千年,沁人肺腑。
長征足跡刻下愛國魂,薪火相傳。鋤頭硯臺同耕歲月長,文脈流芳。
近年來,通渭縣以“品通渭書畫、享隴上神泉、訪紅色圣地、游耕讀人家”四大文旅名片為引領,書寫著文化與經濟交融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這座千年古縣,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資源稟賦,將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深度結合,走出了一條“詩與遠方”共生的特色之路。
品通渭書畫:筆墨丹青鑄就“藝術之鄉”
“家中無字畫,不是通渭人”——這句民間俗語道出了通渭人對書畫藝術的執著熱愛。作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通渭的書畫文化早已融入百姓生活的血脈。全縣書畫創作人員超1萬人,中書協、中美協會員63人,民間收藏總量逾280萬件,年交易額突破10億元,形成了全國知名的書畫交易市場和西北最大的文房四寶交易基地。
扛起犁頭是莊稼把式,拿起筆桿是書畫藝人,農民書法家張萬昌深有體會,“書畫產業為農民開辟了新路,過去扛鋤頭,現在握筆桿,藝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張萬昌感慨地說。
在通渭,書畫教育從兒童時期便深入人心。每年寒暑假,小學生陳家琪都要參加書法培訓。“學習書法讓我更耐心,成績也提高了。”像她這樣的孩子,全縣每年有5000余人參與書畫培訓。
近年來,通渭縣通過“書畫+產業”模式,培育文創企業30余家,開發衍生品百余種,年產值達5000萬元。悅心國際書畫村等12個國家級書畫培訓基地吸引800余家畫廊入駐,每年八月舉辦的書畫交流盛會匯聚千余名藝術家,讓通渭成為全國書畫創作的交流樞紐。
“通渭的書畫氛圍獨一無二,每次交流都能激發新靈感。”黑龍江書法家王占英連續十年參與通渭書畫交流盛會,他表示,這里已成為藝術家“以筆會友”的圣地。
“書畫不僅是通渭的文化符號,更是發展的核心動能。”通渭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局長李逢霖表示,未來將深化“文旅名縣”戰略,建設全國書畫信息發布平臺、采風基地及西北最大文房四寶交易中心,推動“書畫名城·康養通渭”品牌走向世界。
為順應時代潮流,通渭縣正打造“書畫數字交易平臺”,推動傳統藝術與電商深度融合。通渭正讓丹青墨香插上科技的翅膀,連接更廣闊的藝術天地。
翰墨飄香 書畫通渭。(陳佰萬 攝)
享隴上神泉:溫泉康養催生“西北第一泉”
“萬壑瓊瑤早雪天,靈泉汨汩泛青煙”——明代詩人王瓚筆下的通渭溫泉,早已在歷史長河中刻下印記。清代《溫泉志》更稱其“浴可醫百病,飲可提神美容”。1937年,長征途中的紅軍曾在此沐浴休整,為這片熱土增添了紅色記憶。
通渭溫泉自古享有“隴上神泉”美譽,其水溫高達113℃,日泛水量6000噸,富含32種礦物質,兼具醫療與康養價值。2025年,總投資18億元的溫泉旅游開發項目全面啟動,規劃建設翰墨文化休閑區、溫泉游樂門戶區等五大板塊,致力打造西北首個溫泉康養基地。
春日的溫泉開發建設項目現場,機器轟鳴、車輛穿梭,生態產業路、農特展銷館等工程正加緊施工。
項目技術負責人王建龍介紹,通渭縣溫泉開發建設項目總占地面積1892畝,項目融合隴原風情、書畫藝術、農耕文化、紅色文旅資源稟賦,為豐富游客體驗,項目計劃引入多元業態。
蘭州市民吳燕感慨:“每兩三個月帶父母來泡一次通渭溫泉,身心疲憊一掃而空。”
近年來,通渭縣人民醫院創新推出“中醫+溫泉”康養模式,建成全省首個縣級中醫溫泉水療中心。康復科主任張曉非表示:“溫泉水中的氟、偏硅酸等成分對銀屑病、風濕性關節炎療效顯著,結合中藥熏蒸、針灸推拿,可快速緩解病痛并提升免疫力。”數據顯示,溫泉療法使患者康復周期平均縮短30%,吸引周邊省市慢性病患者慕名而來。
未來通渭將融合中醫藥資源,推出特色康養服務,延伸“溫泉+文旅+醫療”產業鏈。縣衛健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持續推動溫泉資源與中醫藥結合,發展特色康養旅游。”
2025年,通渭縣已整合各類資金3.2億元,對溫泉旅游資源進行系統改造提升,旨在打造水清、岸美、路暢的游覽通道。門戶區游客服務中心和溫泉公園的建設也同步推進,核心區則重點提升酒店生態園等商服設施,完善景區道路。
通渭縣以溫泉為核心,串聯書畫、紅色、農耕資源,推出“品書畫、泡溫泉、游鄉村”的復合型旅游線路,推動“溫泉經濟”成為縣域增長新引擎。
從“浴療百病”的自然奇觀到“文旅康養”的經濟引擎,通渭溫泉以地熱為墨,繪就了一幅生態與人文交織的振興畫卷。
隴上神泉 康養通渭。(張賽 攝)
訪紅色圣地:賡續長征精神的“紅色熱土”
通渭,一片浸潤著革命精神的紅色熱土。
通渭是紅軍長征途經的重要地區,紅色基因深植這片土地。以榜羅鎮會議紀念館為核心,華家嶺阻擊戰遺址等30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支撐,通渭構建了覆蓋全域的紅色教育網絡,年均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
同時,為傳承紅色基因,通渭縣累計投入超千萬元,修繕了紅軍將帥住宿一條街、黨家堡戰斗遺址等遺跡,并建成紀念館,用于陳列珍貴革命文物,如國家一級文物“紅軍宣傳標語門板”,生動再現長征時期的軍民魚水情。
春日的榜羅鎮會議紀念館前,一群游客正在講解員范科蕙的帶領下,重走長征路、聆聽紅色故事。這座被毛澤東稱為“紅軍長征走向勝利轉折點”的紅色圣地,正以歷史與現實交融的筆觸,書寫著新時代長征精神的傳承篇章。
“1935年9月27日,榜羅鎮會議在這里召開,確立了紅軍長征落腳陜北的戰略決策,為中國革命點亮了明燈。”在紀念館內,范科蕙手持擴音器,向游客講述著這段改變中國命運的歷史。她的講解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史料細節,每一處地名、每一個時間都經過反復考證。
“站在這里,看到一件件歷史文物,深刻感受到當年紅軍戰士的艱辛和不易。”游客張先生感慨道。
而在華家嶺阻擊戰遺址,銹跡斑斑的子彈、被歲月侵蝕的戰壕,仍在訴說著1936年紅五軍與國民黨軍的殊死搏斗。那場戰役中,副軍長羅南輝等887名戰士壯烈犧牲,鮮血染紅黃土。“每次觸摸這些彈殼,都能感受到先烈們‘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講解員王珊動情地說。
近年來,通渭縣創新融合,以“紅色基因”為根、“紅色故事”為魂、“紅色文化”為脈,深挖長征歷史資源,創新“紅色+”文旅融合模式,通過“紅色+研學”“紅色+文旅”等模式,推出“如意甘肅‘研’途鄉遇”主題線路,吸引海內外游客參與沉浸式紅色體驗。2025年,榜羅鎮革命遺址景區升級工程啟動,計劃建設長征步道、情景劇場等項目,讓歷史故事“活起來”。
“我們不僅要保護遺址,更要讓紅色資源‘活’起來。”通渭縣文旅局負責人李逢霖說道。
榜羅重鎮 紅色通渭。(陳佰萬 攝)
游耕讀人家:鄉土文化滋養“詩意田園”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通渭人將農耕文明與藝術追求完美融合,形成了“鋤含云水筆含墨”的獨特文化現象。這里的人始終銘記“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的古訓,孕育了“耕讀、堅韌、進取”的通渭精神。
現已70多歲的“剛強兄弟”,是通渭人耕讀傳家真實而生動的寫照。這對孿生兄弟出生于干旱少雨、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的通渭縣榜羅鎮張川村許堡社,他們傾心植樹播綠,憑借50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換來了滿山蒼翠,在榜羅鎮種出400畝“小江南”,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旱塬愚公”。
今年,兄弟倆的植樹清單上又多了一些不知名的樹種。“過兩天有雨,一定要抓緊栽樹,土濕成活率高!”56年來,他們摸索出“雨時栽樹、閑時修路”的智慧,在懸崖邊鑿出旋轉階梯,將南方棕櫚、云杉等20余種樹種引入黃土旱塬,打造出“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松”的生態奇跡。
種樹之余,兩人的藝術人生同樣絢爛。一個會畫畫,一個會做根雕。他們或伏身畫案,揮毫潑墨,或是揮動刻刀,創作根雕,用筆墨和巧手把夢中的家園描繪在紙上。
剛強兄弟的故事正是這片文化厚土的縮影。他們以鋤頭為筆、大地為紙,將“耕以養身,讀以明道”的古訓化作行動。2016年榮獲“CCTV年度三農人物”時,兄弟倆捧著獎杯說:“種樹是咱莊稼人的本分,沒想到能成榜樣!”如今,他們的家庭被評為“耕讀人家”,成為甘肅省鄉村振興的鮮活注腳。
在通渭的各個村落,門匾上“耕讀第”“清平居”的字樣隨處可見。通渭人,將“耕讀傳家”的古訓滲入骨血,讓筆墨丹青成為通渭人精神生活的底色。忙時耕作,閑時作畫,他們以赤誠之心,以質樸為硯、生活為毫,書寫著自己心中的“詩與遠方”,守護著心中的鄉魂。
今日之通渭,正以文化為魂、生態為基、產業為翼,在黃土高原上奏響鄉村振興的壯麗樂章。
通渭縣委書記邵鵬表示:“‘四大名片’既是文化符號,更是發展動能。我們將深化產業鏈條,推動書畫、溫泉、紅色、農耕資源深度融合,書寫新時代的‘通渭答卷’。”
“剛強兄弟”許志剛、許志強忙著種樹。(張賽 攝)
監制:杜金植 編審:李欣君
責編:張隴霞 編輯:李姿霖
法律顧問
甘肅瀛運律師事務所
楊浩 15193158005
曲瑋 1869322099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