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王氏”被譽為中國第一書法世家,在很多人看來,王羲之是這一家族的第一代書法家,是一位“開拓者”,他的行、草、楷書都是實現了“前無古人”的成就。事實果真如此嗎?如果我們欣賞一下王羲之長輩們的字,就能發現王羲之的成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完成的,與其說是“開拓者”,不如說是“集大成者”。
《淳化閣帖》收錄有王氏十幾位成員的法帖,王羲之曾祖父王覽素以善書聞名,可惜并沒有作品流傳下來。到了他父祖輩,幾乎個個都是頂級書家了,比如父親王曠、伯父王翼、叔父王廙、族叔王導、王敦、王邃等。
王導、王敦權勢滔天,做到了“王與馬,共天下”,他們的字也備受士大夫珍愛。閣帖中收錄有王敦的《蠟節帖》和王導的《省示帖》,這兩幅字均以章草寫成,還保留有明顯的隸意,整體風格與王羲之《十七帖》多有相似,由此我們也能看出右軍對家法的繼承。
王導對書法的熱愛深刻影響了王羲之,據記載“衣冠南渡”之時,王導倉惶過江也不忘把鐘繇《宣示表》縫在衣帶之中,誓言“帖在人在,帖亡人亡”。后來《宣示表》傳給到了羲之手中,他的小楷便是從此帖演化而來。
王廙與衛夫人是王羲之的書法老師,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衛夫人是鐘繇之徒,而鐘繇又是蔡文姬之徒,蔡文姬之父蔡邕是“筆法”的初代傳人。王廙的《祥除帖》《昨表帖》為楷書,已經突破了鐘繇的扁方結體,為“二王”小楷提供了范例。
而他的《二月十六日帖》章草、隸意進一步削弱,筆畫牽絲引帶、妍美縱逸,對比王羲之《大道帖》、王獻之《鴨頭丸帖》,明顯看得出對其影響。族叔王邃的《寒佳帖》包含楷行草三種字體,圓勁靈巧,提按有致,晉人風流充盈紙面。
再看王羲之同輩兄弟王恬、王洽、王劭、王薈等人的作品,我們能發現他們的字與王羲之書法已經非常像了,但在用筆細節上仍是以繼承先輩為主,他們與王羲之相比,繼承多于創新,這也是為什么王羲之能夠成為開宗立派的大師,而他們只能稱為“高手”。
在用筆的高古蒼健上,王羲之不如父輩們,正如網友所說“姜還是老的辣”,但在筆畫、結字的細膩流暢、氣韻的清雅自然上,王羲之勝過前輩,這是因為他減省了一些過于繁瑣、矯飾的處理,如草書的“銀鉤蠆尾”、隸書的“蠶頭雁尾”等。
您認為相比于長輩和同輩們,王羲之的字怎么樣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