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23世界日,除了讓大家更關注閱讀這個事情,也是各大電商平臺圖書促銷的重要時間。每年大象都會準備書單推薦給大家,今年自然也不例外,準備了不同類型的書推薦給大家,可以提前加購,價格劃算的時候統一結賬。
物品、權力與歷史:拉丁美洲的物質文化
聊拉美的書本來就少,能聊拉美物質文化的更好,更不要說好的書。這本書以往對于拉丁美洲的關注多聚焦于政治、思想角度,本書則圍繞食物、衣著、住所和城市規劃等物質生活的核心內容,重新審視了該地域過去五個多世紀的發展變化,并從物品角度出發提供了新的歷史分期方式:
前哥倫布時代的自給自足的物品世界;16世紀歐洲入侵后的“接觸物品”時期;16世紀70年代起的“文明化商品”時期;19世紀拉美大部分地區獨立后的“現代化商品”時期;20世紀初開始的“發展中商品”時期;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全球化商品”時期。
為觀照拉美近現代歷史提供新的視角和路徑,這種方式是近年比較有意思的歷史分析思路。
物質文化在拉丁美洲這種殖民和后殖民過來的國家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話題,因為需要從兩個,甚至三個視角來看待物質參照物。在這些社會中,權力和時尚的參照物往往是由外國人確立的,殖民地或國家內人們的地位和聲望則受到階級和種族拼圖的強烈影響,而階級和種族的磋商由于其模糊性而變得更加重要。
比如食物和衣著在前殖民時代和我們想的完全不一樣,從各種物質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四個相互交織的主題貫穿了過去五個世紀拉丁美洲物質文化和消費的發展:供應和需求;消費與身份的關系;儀式對于消費的重要性;以及殖民與后殖民權力在消費中的關系。
中國政治制度史綱
嚴耕望先生的經典作品之一,這是嚴耕望先生的多位學生據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之嚴先生的授課講義,整理成這部《中國政治制度史綱》。
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嚴耕望先生沒有一部完整的中國政治制度史的術界憾事,《中國政治制度史綱》雖為嚴先生為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授課撰寫的講義,然已足見先生于中國政治制度的思考與研究,亦是嚴先生唯有的一部從上古至清代,完整論述中國政治制度的專著。
因為這個學術話題不屬于顯學,所以版本都比較少,大象選的這個版本是采用豎排繁體排版。
在標點符號上也采用傳統樣式,措辭屬于半文白,閱讀上需要一定的文字基礎。
排版總體來說比較疏松,所以閱讀難度不算高,就算少看豎版的讀者也能接受。算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必讀書目,有興趣的可以關注一下。
大英帝國的興衰
這本書來自日常被罵的斯坦威系列,主打的就是一個淺顯和流水賬。雖然那樣說,但是書的裝幀和紙張都是不錯的,比很多水書要更花心思。不過封面的英國皇家徽章(也是泛義的英國國徽)采用的是1837-1952的版本,可以說是大英帝國最強盛的一百年的版本。
書中以時間線將英國劃分為8個主要歷史階段,展現了英國從史前時期到中世紀、近代早期、喬治王朝統治時期再到維多利亞時代及20世紀后的多彩風貌,將英國的興衰變遷逐一揭示。
從書上我們可以知道其實英國在史前是和歐洲大陸連在一起的,正如黃種人跨過白令海峽到達北美一樣,英國迎來了凱爾特人的時代。
這也多少決定了后面幾千年英國和歐洲之間的羈絆。
往后從羅馬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伴隨著戰爭融合成為大不列顛的共同民族群體。
失去北美其實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英國后來的崛起——工業革命,成就維多利亞時代。再到二戰后英國僅僅保留了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地區,英國的歷史其實一個小國到大國的奮斗史。
風雨平生 馮其庸口述自傳
因為大環境影響,目前自傳類圖書可以說是越來越少了,至于是不是真的難得,是不是真的值得一讀,就見仁見智。本書為著名文史學家馮其庸先生口述,由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錄音后轉換成文;經傳主五次修改、最終定稿,并附加大量彩色、黑白圖片。本書文筆生動,深入淺出,圖文并茂,是一部韻味悠長的口述自傳,更是一幅真實再現中國近百年社會變遷的歷史長卷。
怎么說呢,商務出版社的優點和缺點這本書都齊了,封面不錯,封底讓人恨不得撕下來。
真心希望出版社可以重視一下這個問題,雖然說現在的書都一般都是塑封的,看不到里面的內容,但是也不用印在封底啊。
馮其庸,1924年生,江蘇無錫人,教授,知名學者,紅學家。歷任中國人民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紅樓夢研究所所長,中國紅學會會長,《紅樓夢學刊》主編,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等。
主要著述,除以《紅樓夢》研究著稱于世,尚涉歷史、國學、文學藝術、考古、文物鑒定收藏等諸多領域。其文章、專著、詩詞、評批、文獻加工整理,以及書信、收藏、繪畫、攝影等,均收入三十五卷本《瓜飯樓叢稿》和十五卷本《瓜飯樓外集》。
至于書中的內容,就等大家自己看了自行判斷吧。
珍珠在蒙古帝國:草原、海洋與歐亞交流網絡
這是一本有關政治,歷史和貿易的書。雖然珍珠對于我們的印象是珍貴,可是在歷史觀念中珍珠真的不是一個重點,可能珍珠的藥用價值反而更受重視。
從封面我們就能看出蒙古時期對珍珠的愛,這個其實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后來清朝的朝珠。珍珠的特別之處,最吸引人類的特質是它的光澤、反射率與透明度。這些獨特的光學性質與珍珠的晶體結構和球狀外觀相關。晶體結構本身散射光,而球狀外觀使其反射的光芒看起來像是從珍珠內部發出的。
比如這個投機取巧的橋段,就是利用了珍珠的特性。而從珍珠這個名字我們也能看住對這種物質的“珍視”。
珍珠的貿易可以說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點交易物之一,作者托馬斯·愛爾森檢視了珍珠作為奢侈品和政治投資對于蒙古帝國的重要性(從帝國1206年建立,歷經前所未有的擴張,到1370年分裂和衰落),由此追溯北方草原地區與南方海洋之間形形色色的文化和商業往來。
在本書中,愛爾森首先聚焦于珍珠的獲取、呈現、再分配和政治上的重要性,以此顯示形成如此廣大的游牧帝國的過程中,如何要求對于尊貴商品的大量積聚、管理和移動,以及這一進程如何導致一種大陸性規模的新消費制度的生成。
元史因為其特殊性,研究者偏少,關于這方面的著作也不多,這本透過珍珠貿易來了解元史的書值得一看。
混知漫畫·漫畫中外歷史對照
最后說一本漫畫,來自二混子的團隊。按照時間線,精選200個歷史課本知識點與重大歷史事件做成一本書。
而且是一本非常長的書!
這個長可不只是5000年的事件長度,更是物理意義上的長。
“奏折”的方式展開,足足有五米長,從良渚文化到新中國成立,從蘇美爾文明到北約成立,有著時間的上下對照,讓我們對歷史能有更立體的感知。
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是不錯的讀物。
最后還是那句話,跟大象一起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