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劉是個剛入門的錢幣愛好者,最初只是單純喜歡古錢幣的歷史韻味和文化價值。他以為收藏就是低價買入、高價賣出,慢慢積累。既能滿足愛好,又能賺點小錢,可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
他第一次吃虧是在買 弘治通寶 的時候。在群里看到一個賣家標價320元,覺得價格合適就入手了。
差品弘治通寶
結果收到貨才發現,這枚錢幣品相較差,銹蝕嚴重,字口模糊,市場上類似的品相甚至只要80~100元。他這才意識到,錢幣收藏里,"品相"二字有多重要。
于是,他開始關注品相更好的錢幣,卻發現價格早已不在他的承受范圍內。黃亮大氣的 弘治通寶 起步價2500元,字口深 峻、銹色漂亮的甚至要3000元以上。
品相差異帶來的價格差距,竟然能相差幾十倍!這讓他有點懵,自己預算有限,難道只能玩普品爛品?
好品弘治 某平臺成交:2747元
不甘心只玩低端錢幣,小劉決定拓寬收藏范圍。他花了400元買了枚漢元通寶背下月,又花600多元買了永昌通寶,還湊了1000多元集齊三國魏蜀吳錢幣:曹魏五銖、定平一百、大泉五百。
為了跟上常見品種,他又買了周元通寶、唐國通寶、大順通寶,前前后后花了兩個多月的工資。
他安慰自己,雖然買了一些假幣,但總算有點小收獲。可當他想要轉手時,問題來了,他買的這些錢幣,大多品相一般,市場流通性差。要么降價甩賣,要么花時間經營人脈慢慢找買家。他這才明白,收藏和做生意完全是兩碼事。
稍微好看一點的永昌都要兩千以上
買錢幣時,小劉的心態是純粹的,研究版別、欣賞銹色、琢磨歷史,樂在其中。可一旦開始賣錢幣,他就發現這個市場的水太深了。
舉幾個例子,首先是真假混賣:有人拿修補過的錢幣當原狀態賣,甚至直接賣假幣。然后是隱瞞瑕疵:裂補、漏裂、字口磨損,賣家往往不會主動說明。
還有文字游戲:"水坑"可能是洗過的,"傳世"可能是盤過的,"黃亮"可能是打磨過的。
至于價格操縱那是司空見慣:普品加價賣,好品翻幾倍賣,甚至有人找托抬價。
“銅金皮”大泉五百 市場價4000以上
更讓他糾結的是,當他自己手里有一枚價格較高的錢幣,但存在不易察覺的瑕疵時,他也會猶豫,是說清楚降價賣,還是裝作不知道按市場價出?
他發現,很多人選擇了后者。"誰會和錢過不去?"一位老玩家這樣告訴他。
小劉這才意識到,不涉及利益時,大家都是文化愛好者。一旦涉及買賣,人性就開始接受考驗。
雍正寶南局小平 市價快1萬了
好不容易賣掉幾枚錢幣,小劉想換藏更好的品相,卻發現真正的好錢幣都被藏家囤著,市場上流通的大多是普品,稍微好一點的都被迅速買走。剩下的要么是天價,要么是坑。
熱門品種(如銀元、清錢)價格飛漲,而冷門品種(如秦漢、三國)流動性差,想換藏都難。
更讓他郁悶的是,有些藏家甚至嘲諷他:"你這些錢幣,我一枚黃亮雍正就秒殺你!"小劉既不甘心跟風炒熱門,又放不下對歷代錢幣的喜愛,可預算有限,進退兩難。
北周永通萬國、五銖
想買的買不到,想賣的賣不掉!拍賣行有組北周永通萬國和五銖,品相確實好,小劉饞了很久,但小兩萬的價格讓他望而卻步,也擔心咬牙真買下來以后會不會跌。
他開始反思一個問題,自己最初只是喜歡錢幣的歷史價值,為什么現在卻陷入買賣的焦慮中?這個現實的問題,誰能幫他解答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