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心理學研究》
出版十周年紀念專輯(代序)
黃希庭 畢重增
ISBN:978-7-5228-4673-6
定價:118元
主編:畢重增
(點擊封面,優惠購書)
從2015年出版第一卷開始,集刊《社區心理學研究》與社區心理學分支學科的建設共同發展,已經有十年的時間。在這十年時間里,社區心理學堅持走中國化道路,在教材建設、人才培養、學術組織建立、研究體系探索等方面做出了系統的努力,初步建立了學科體系:出版了教材《社區心理學導論》,西南大學招收社區心理學方向博士研究生且其順利畢業,全國性學會組織中國心理學會社區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以及對應的省市級分會成立,每年有較多包含社區心理主題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立項。其中最具標志性的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時代中國社區心理學的理論建構與實踐路徑研究”立項。《社區心理學研究》在這十年里發表了學術論文兩百多篇,記錄了社區心理學研究與行動的探索和進展,包括理論建構、實證研究、方法探討等。
值此辦集刊十年之際,我們推出此紀念專輯,收錄的15篇文章簡要介紹如下。
探討社區心理學理論的文章有五篇,兩篇側重理論探討,兩篇發展測量工具,還有一篇深度分析。其中,陳夢妍和黃希庭分析了正義感的界定和發生機制,主張堅持守正創新和實事求是原則發展新理論來理解中國人的正義感。索日根和董洪杰的論文則在梳理社區觀念的價值取向、層次取向和要素取向的源流譜系基礎上,結合美好生活的社區圖景提出了美好社區的社區觀念,該觀念具有鮮明的實踐底蘊與價值指向。韋春麗等編制了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復原力量表,其包括適應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三個維度,并考察了其與社區感、鄰里凝聚力、群體認同的關系。段匯存等則基于深度訪談探析社區氛圍的內涵,編制了包含正義氛圍、和諧氛圍和仁愛氛圍三個維度的城市社區氛圍量表。這兩個量表為相關研究的開展提供了信效度良好的工具。楊艾等立足于當事人視角,從語言概念分析切入,闡釋女性農民工遭受婚姻暴力現象中的“涵旨”與“事件”的關系,分析了女性農民工遭受婚姻暴力的風險因素、可能性與可能的結局,并指出了女性農民工擺脫婚姻暴力的自我提升路徑和如何建立完善社會保障。
有三篇文章探討社區心理服務模式。其中,馬建青等基于案例研究法,提出以政府為主導、社區為主體、社會心理服務機構為輔助的服務模式是提升社區心理服務水平的有效路徑。尹可麗和楊若婷則關注鄉村基層群眾的社區參與,實證分析社區感、集體效能感、個體特征等因素對群眾社區參與的影響,認為日常情境社區參與為風險情境社區參與提供了組織行為基礎和情感基礎,是鄉村基層群眾自治的關鍵要素。于海濤等的論文關注公共服務動機,從修身視角出發,探究中庸思維以及自我意識和道德同一性的作用機制。這些研究從整體模式、具體行為及動機層面豐富了社區心理服務模式的研究。
社區心理服務主題的文章有四篇,兩篇針對孤獨癥兒童的干預,一篇關注老年人運動干預,一篇關注慈善捐贈的發展。陳虞滇等的文章探討了社區環境中孤獨癥兒童干預的方式,分析了社區干預的特殊優勢,提煉出以家長為中介和以相互模仿為策略的社區干預思路,強調了家庭復原力和相互模仿訓練的重要性,并介紹了適用于社區的具體干預方法。丁濤和鄧鑄的文章則關注學齡前孤獨癥兒童融合教育,以個案行動研究提供了一種可推廣的四階段支持計劃,其可明顯改善孤獨癥兒童在家居生活自理、語言溝通、班級常規活動、課程學習、人際互動等方面的表現。劉鈺等的研究探討注意對老年人運動能力的影響,揭示了老年人選擇性注意與運動能力各子成分間存在因果關系,為從運動視角切入老年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提供了基礎性證據。張靜和王俊秀的論文基于中國社會心態調查數據,探討社會心態對慈善捐贈意愿和行為的影響,發現社會心態中對慈善捐贈意愿最重要的是國家認同,對慈善捐贈行為影響最大的是利他主義。這為制定相關的慈善激勵機制提供了依據。
民族社區心理欄目收錄了兩篇文章。張積家等以實驗法考察了語言轉用對蒙古族大學生族群認同的影響,發現語言轉用不影響族群態度,對本族群歸屬感影響較小,但可拉近與轉用語言族群之間的距離,增強對轉用語言族群的信息加工。研究結果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推廣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有重要啟示。李靜和葉家璨的論文關注民族地區易地搬遷社區的社會心理服務,提出完善易地搬遷社區的柔性人文導向、構建互嵌互融的心理環境和激發移民的內生動力。此路徑對于推進民族地區易地搬遷社區的治理實踐具有參考價值。
域外研究文章有一篇。賈林祥的文章梳理了西方影響青少年賦權的主要因素(認知塑造與技能培訓、賦權方式、參與程度以及環境支持等)、行動研究方案(解決青少年問題和促進青少年社會參與),并主張厘清青少年賦權的內涵、開發符合國情的賦權方案和測量工具。
本卷的15篇文章,來自社區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研究單位,在研究方向、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基本代表了當前中國社區心理學的研究狀況。當然,還有若干優秀的備選文章因篇幅原因無法納入,我們將在后續卷期中陸續推出。
期待未來十年,中國社區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走向成熟,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社區心理學研究》將繼續為該學科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
社區心理學理論
當代中國人正義感的心理學探析
摘要:公平正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是中國人民一貫的追求和呼喚,也是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個重大課題。心理學關于正義感的已有研究從不同角度、不同研究取向對正義感的界定和發生機制做過一些探索,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因此,未來研究應該以一種更適合解釋當代中國人正義感的概念和理論來描述這一心理與行為現象,對當代中國人正義感的研究要堅持守正創新和實事求是的原則,以求對中國人正義感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關鍵詞:當代中國人 正義感 實事求是 心理學
作者:陳夢妍(西南大學心理學部,西南大學心理學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黃希庭(通訊作者,西南大學資深教授,E-mail:xthuang@swu.edu.cn)
美好社區:社區觀念譜系演進中的話語創新
摘要:社區觀念是人們對于社區情境、制度和過程等諸多維度的解讀認知和態度傾向。本文在梳理社區觀念的價值取向、層次取向和要素取向基礎上,闡釋了社區觀念的譜系演進,進一步提出美好社區的社區觀念。美好社區從社區生活的人民主體視角出發,主張在個體、社區、社會層面實現社區環境的“安全、宜居、生態”價值,實現社區成員的“保障、多樣、民本”價值,實現社區事務的“便利、智能、公正”價值。美好社區是社區觀念的話語創新,具有鮮明的實踐底蘊與價值指向。
關鍵詞:社區觀念 美好社區 觀念譜系 美好社會
作者:索日根(內蒙古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董洪杰(通訊作者,內蒙古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E-mail:donghongjie@aliyun.com)
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復原力的質性探索與量表編制
摘要:易地扶貧搬遷社區面臨社區重組再造的困境,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復原力的建設是當務之急,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點工作,更關乎實現共同富裕的進程。然而,目前國內外缺乏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復原力的標準化測量工具。為此,在文獻分析以及對社區干部、社區居民和專家的深度訪談基礎上,編制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復原力初始量表。通過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驗證性因素分析修訂初始量表,最終形成的正式量表包括適應力、凝聚力和創造力3個維度,共29個項目。此外,還考察了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復原力與社區感、鄰里凝聚力、群體認同等效標變量的關系。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復原力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復原力的有效測量工具。
關鍵詞:易地扶貧搬遷 社區復原力 鄉村振興 共同富裕
作者:韋春麗(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陳紅(通訊作者,西南大學心理學部,西南大學心理學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E-mail:chenhg@swu.edu.cn);李慶慶(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羅一君(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陳娜(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朱琳(西南大學國家治理學院)
基于中國本土文化的城市社區氛圍量表的編制
摘要:基于中國本土文化,首先通過深度訪談從社區居民的實際生活出發,探究中國城市社區氛圍的內涵。其次依據深度訪談結合有關社區氛圍量表,構建城市社區氛圍量表。最后對該工具進行項目分析以及結構效度、重測信度等信效度檢驗。結果發現,所編制的城市社區氛圍量表為三因素結構,分別為正義氛圍、和諧氛圍和仁愛氛圍。該工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未來探究城市社區氛圍對個體的影響以及社區心理發展的機制。
關鍵詞:社區氛圍 正義氛圍 和諧氛圍 仁愛氛圍
作者:段匯存(西南大學心理學部,西南大學心理學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陳紅(通訊作者,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教授,E-mail:chenhg@swu.edu.cn);黃宇鵬(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成都蠶叢路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韋春麗(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
婚姻暴力中的“涵旨”與“事件”分析——以女性農民工的婚姻狀況為例
摘要:在日常語言中,關于婚姻暴力的“涵旨”與“事件”的描述常常被混淆。這種范疇錯誤常常使得受害者自己也難以認識到婚姻暴力的傷害性,也給第三方救助機構的介入與干預造成困難。文章通過分析哲學的技術,從日常語言的概念分析入手,闡釋了婚姻暴力現象中的“涵旨”與“事件”的區別;分析了婚姻暴力對受害者可能造成的直接與次生性傷害;揭示了婚姻暴力不僅與施暴者的個體因素有關,也和社會環境有關;婚姻暴力事件一旦發生,就有反復發生的可能。受害者自身的主動性以及應對方式是阻止婚姻暴力繼續發生的主要內源性因素。婚姻暴力的受害者從“能描述婚姻暴力的事件”轉變為“能理解婚姻暴力的涵旨”,才能激發其主動擺脫婚姻暴力的行動。在外源性因素方面,建立完善的正式社會支持系統是阻止婚姻暴力的重要社會保障。
關鍵詞:婚姻暴力 家庭 女性 農民工
作者:楊艾(溫州醫科大學精神醫學學院);黃佳慧(溫州醫科大學精神醫學學院,共同第一作者);蔣柯(溫州醫科大學精神醫學學院);陳莉(通訊作者,溫州醫科大學精神醫學學院教授,E-mail:psychologychenli@163.com)
社區心理服務模式
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模式與未來發展路徑:基于案例研究法的探討
摘要: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模式的構建有助于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完善。在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模式進行歷史回顧的基礎上,為探索當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模式的類型、特點及未來優化路徑,本文通過文獻資料研究、專家訪談與現場走訪鎖定心理健康服務典型社區,將這些社區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心理健康服務模式進行實地調查和深入分析。結果顯示,當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基本分為政府購買服務模式、社區自助服務模式及綜合模式三種,每種模式各有優勢和不足,共同面臨的問題是心理健康服務專業人員的短缺及相關經費的不足。提升心理健康服務的專業水平、在政府出資的前提下幫助社區進行合理的市場化盈利,是進一步完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促進心理健康服務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社區為主體、社會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為輔助的服務模式是提升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水平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社區 社區心理健康 服務模式 案例研究法
作者:馬建青(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楊幸(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曉娟(通訊作者,浙江財經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教授,E-mail:lxj@zufe.edu.cn)
鄉村基層群眾的社區參與及其心理機制:基于風險關聯日常的視角
摘要:社區參與是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健全和運作良好的重要指標,提升鄉村社會治理水平需要促進基層群眾的社區參與。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考察白族、傣族的村民、村干部在新冠疫情風險情境中的社區抗疫參與行為,分析社區感、集體效能感等因素與社區參與的關系;通過訪談白族村民日常情境中的社區參與行為,討論日常情境與風險情境社區參與行為的關聯性。結果顯示:社區感是新冠疫情風險情境中,白族與傣族村民社區參與的“啟動器”,其能增強集體效能感進而間接影響村民的社區參與。日常情境的社區參與為風險情境的社區參與提供了組織行為基礎和情感基礎,是鄉村社會基層群眾自治的關鍵要素。
關鍵詞:社區參與 社區感 集體效能感 基層自治機制
作者:尹可麗(通訊作者,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E-mail:yinkeli@ynnu.edu.cn);楊若婷(大理大學學生工作處,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修身立德,篤行致遠:中庸思維與公共服務動機的關系研究
摘要:儒家的修身之道為個人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導,是自我完善和道德發展的基石。本研究從修身視角出發,探究中庸思維與公共服務動機的關系以及自我意識和道德同一性在二者之間的中介作用,采用問卷調查對其進行實證檢驗。結果顯示,中庸思維、公共服務動機、自我意識與道德同一性之間均存在顯著正相關,基于私我意識和公我意識的鏈式中介效應顯著,以私我意識為中介的鏈式中介效應量更高。本研究豐富了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公共服務動機研究,對進一步了解和提升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有一定促進作用。
關鍵詞:中庸思維 公共服務動機 私我意識 公我意識 道德同一性
作者:于海濤(通訊作者,溫州大學教授,E-mail:20190011@wzu.edu.cn);原悅(溫州大學教育學院);徐凱(洛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社區心理服務
社區環境中孤獨癥兒童干預:思路與方法
摘要 隨著孤獨癥確診人數的迅速上升,孤獨癥兒童在社區環境中的生活技能學習和社交參與程度存在的差異變大,如何整合社區資源來高效幫助孤獨癥家庭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旨在總結國內外有關研究,探討了社區干預的特殊優勢及可在社區范圍內推廣的干預思路和方法,具體包括:提煉出以家長為中介和以相互模仿為策略的社區干預思路,強調了家庭復原力和相互模仿訓練的重要性;介紹了適用于社區的具體干預方法,即自然發展行為干預、團體游戲大社交干預、親子互動療法和基于視頻反饋的家長培訓。最后,結合當前社區干預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重視早期干預中的非言語提示、推動多學科人員服務與數據收集的整合、促進社區融合與神經多樣性認知等可持續發展建議。
關鍵詞 孤獨癥 社區干預 家長參與 早期干預
作者:陳虞滇(蘇州大學教育學院);侯爽(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劉電芝(通訊作者,蘇州大學教授,E-mail:dianzhiliu@foxmail.com)
學齡前孤獨癥兒童融合教育行動研究
摘要:在學齡前孤獨癥兒童融合教育領域,需要探索和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結合具體個案心理發展水平與行為適應狀況,制訂個別化指導計劃,促進其在普通教育情境中的有效發展。在一項融合教育個案行動研究中,基于系統評估,我們為個案制訂了四階段支持計劃:示范支持并嘗試將其帶入班級活動;鼓勵其自主獨立參與班級活動;加強其對活動的認知理解和提升其在活動中的人際溝通能力;促進其與伙伴的互動融合并拓展活動領域。計劃的實施有效促進研究者、個案所在幼兒園班級教師及伙伴、個案家庭成員等的協同,建立起良好融合教育生態,使個案在家居生活自理、班級常規活動、課程學習、語言溝通、人際互動等多方面得到明顯改善。該融合教育行動計劃具有一定的可推廣性。
關鍵詞:孤獨癥兒童 融合教育 特殊兒童教育
作者:丁濤(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南京海勒之家特殊兒童康復服務中心);鄧鑄(通訊作者,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E-mail:zdeng_psy@163.com)
基于貝葉斯網絡的老年人選擇性注意與運動能力的因果關系分析
摘要:研究通過對老年人不同運動能力與選擇性注意的關系分析,探討注意對老年人運動能力的影響。共招募59歲以上健康老年人53名,采用雙重任務范式對選擇性注意進行測量,采用握力、30秒連續坐起、閉眼單足站立、起立行走計時對運動能力展開測量。結果表明,選擇性注意與各運動能力之間存在相關性;貝葉斯因果分析結果顯示,選擇性注意與運動能力各子成分間存在因果關系,說明運動能力衰退和選擇性注意衰退同步之余也存在因果關系。
關鍵詞:貝葉斯網絡 老年人 雙任務 選擇性注意 運動能力
作者及相關聲明:劉鈺(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貴州民族大學心理學系,負責研究的構思與設計,數據的收取、分析、解釋,以及論文撰寫的主要工作);
蘇瑞(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行為與心理健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負責論文結果解釋、內容修改與格式校對);
蘇彥捷(通訊作者,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E-mail:yjsu@pku.edu.cn,對研究構思與設計進行指導,并負責對本研究的全部過程進行監督與修改);
何衛(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曹春梅(清華大學體育部)、丁宇(清華大學體育部)、李爽(貴州民族大學心理學系),以上四人負責數據采集和內容校對。本文所有作者均無利益沖突。
社會心態對民眾參與慈善捐贈的影響:基于中國社會心態調查(2022)的實證研究
摘要:本文探討了社會心態對中國民眾慈善捐贈意愿和行為的影響,利用中國社會心態調查(2022)的數據,分析了社會情緒、社會認知和社會價值觀三個維度對慈善捐贈的作用。研究發現,社會安全感、社會公平感、社會信任感和國家認同對慈善捐贈意愿有顯著正向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國家認同。社會情緒、社會支持感、生活滿意度、利他主義和共同富裕信念對慈善捐贈意愿和行為都具有顯著影響,其中,對捐贈行為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利他主義。本研究提供了一個框架,綜合分析社會心態的多維屬性如何推動社會的慈善行為,對于提升公眾的慈善意識和參與度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社會心態 慈善 捐贈意愿 捐贈行為
作者:張靜(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社會與民族學院);王俊秀(通訊作者,溫州醫科大學精神醫學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E-mail:wang_jx@cass.org.cn)
民族社區心理
語言轉用對蒙古族大學生族群認同的影響
摘要:通過兩個實驗考察語言轉用對蒙古族大學生族群認同的影響。實驗1包括三個子實驗,實驗1a采用自我-他人重疊量表考察語言轉用對族群歸屬感的影響,實驗1b采用族群溫度評定量表考察語言轉用對族群外顯態度的影響,實驗1c采用族群名稱啟動范式考察語言轉用對族群內隱態度的影響。實驗2采用族群參照范式考察語言轉用對蒙古族大學生族群信息加工的影響。結果發現:語言轉用對本族群歸屬感影響較小,卻拉近與轉用語言族群之間的距離;語言轉用不影響族群態度,無論是外顯態度還是內隱態度均是如此;語言轉用不影響對內群體的信息加工,卻增強對轉用語言族群的信息加工。研究結果符合動態建構理論的預言,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推廣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蒙古族 語言轉用 族群認同
作者:張積家(通訊作者,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E-mail:zhangjj1955@163.com);匡玉英(深圳技術大學附屬中學);王佳佳(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黨校)
民族地區易地搬遷社區適應性發展的社會心理服務路徑
摘要:民族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元的民族構成和復雜的歷史文化,致使區域內易地搬遷后續治理兼具移民脫貧致富、民族團結進步的雙重屬性。作為國家既定規劃范疇內的社區空間和居住格局安排,安置移民本身的主體能動性并非指復原過去的生產方式與社會結構,而是在社區中重建共同體生活場域。立足于社會心理服務的柔性人文策略,以及易地搬遷社區面臨的一系列治理困境,社會心理服務促進易地搬遷社區適應性發展的作用機制在于破除貧困觀念桎梏、克服“消極心態”存續以及化解“客人意識”阻礙的心理困境。并借此突破口,完善易地搬遷社區治理的柔性人文導向、構建易地搬遷社區互嵌互融的心理環境和激發安置移民邁向脫貧振興內生動力的實踐路徑,以期為民族地區易地搬遷社區探索可推廣的治理路徑。
關鍵詞:民族地區 易地搬遷社區 社會心理服務 適應性發展
作者及相關聲明:李靜(通訊作者,蘭州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三亞學院特聘教授,E-mail:jingli@lzu.edu.cn,負責研究的構思與設計,并負責對本研究的全部過程進行監督與修改);葉家璨(蘭州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負責論文撰寫的主要工作,以及論文內容與格式的校對),本文所有作者均無利益沖突。
域外研究
西方青少年賦權的理論與行動研究
摘要: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為青少年賦權就是對未來賦權。青少年賦權可從青少年個體和社會文化環境兩個方面推進。為青少年賦權可有效提升其能力,預防和干預其肥胖、負性情緒等身心問題以及成癮、輟學和攻擊等行為問題,同時還可使其在參與解決社區公共問題的過程中發出自己的聲音,提升其社會責任感、增強其學校聯結感。影響青少年賦權的因素主要有認知塑造與技能培訓、賦權方式、參與程度以及環境支持等。目前西方青少年賦權的行動研究已形成許多有效的方案,主要包括以解決青少年問題為導向的賦權方案和以促進青少年社會參與為導向的賦權方案。未來,應進一步厘清我國社會背景下青少年賦權的內涵,開發符合我國國情的青少年賦權方案和測量工具。
關鍵詞:青少年賦權 社會參與 賦權方案
作者:賈林祥(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E-mail:2370034610@qq.com)
集刊主頁:www.jikan.com.cn/社區心理學研究
整理:ym 審核:hj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