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0 日 至 12 日,由極客邦旗下 InfoQ 中國主辦的 QCon 全球軟件開發大會 2025在北京成功舉辦。大會吸引了超 1500 位開發者、技術管理者和行業專家齊聚一堂,現場氛圍熱烈,交流深入。
本次大會匯聚了來自騰訊、阿里巴巴、阿里云、百度、華為、快手、字節跳動、小米、餓了么、京東、美團、小紅書、作業幫、螞蟻集團、支付寶、螞蟻數科、嗶哩嗶哩、微軟、美圖、亞馬遜云科技、ProtonBase、Coupang、Seasalt.ai、DCloud、高通、清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無問芯穹、面壁智能、智譜、階躍星辰、新浪微博、久痕科技、融云、貝聯珠貫、凡泰極客、網易、抖音、好未來、Elastic、PingCAP、科大訊飛、達摩院、濤思數據、月之暗面、百川智能、生數科技、三六零集團、基流科技、Datastrato、ONE2X、正馬軟件、菜鳥網絡、藍色光標、句子互動、StarRocks、IBM、焱融科技、明略科技、容聯云、中國工商銀行、北銀金科、中國銀聯、中國聯通、楓清科技、數勢科技、晨章數據、深信服、網易云信、載極數據、伊克羅德信息、天潤聚糧等近百家海內外企業與高校的140 多位專家,帶來了眾多重量級議題,覆蓋 AI 工程生產力、AI 行業落地、SRE、數據智能、AI 搜索、海外 AI 應用等熱門方向。
主題演講精彩放送:面向未來的思考與探索
鄭緯民院士:破解大模型挑戰,推動國產智算生態崛起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鄭緯民院士圍繞“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幾點思考”發表了主題演講。他指出,2025年AI大模型的發展將呈現出更強的生成能力與更廣的應用場景,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對算力與存儲系統前所未有的挑戰。以GPT-4為例,其訓練過程動用了1萬塊A100顯卡持續運轉11個月,可見數據規模與算力需求之巨大。
鄭院士進一步闡述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從數據獲取、預處理、模型訓練、精調再到推理部署的完整生命周期,強調其中任一環節都對系統提出極高要求,尤其是在小文件處理、分布式預處理調度以及大規模模型參數存儲方面。他展示了由其團隊自主研發的SuperFS分布式文件系統和“諸葛弩”數據引擎,顯著提升了小文件存取效率與預處理性能。
在推動國產智算體系建設方面,鄭院士表示,當前亟需補齊軟件生態短板。他介紹道,由團隊牽頭研發的“八卦爐”系統,已在神威、沐曦、摩爾、燧原等國產平臺實現部署,有效釋放硬件潛力。他強調,只要國產AI芯片能達到國外60%的性能配合良好生態,國產化AI將具備極強的市場競爭力,助力中國AI邁入自主可控的新階段。
騰訊安全副總裁、玄武實驗室負責人于旸:大模型正在重新定義世界
騰訊安全副總裁、玄武實驗室負責人于旸(TK)首先就大會主題的變化開門見山:“大家可能還記得 2023 年 QCon 的主題是‘軟件正在重新定義世界’,而今年的主題已經是‘大模型正在重新定義軟件’。這兩句話加在一起,其實就是‘大模型正在重新定義世界’。” 他指出,大模型對 IT 行業的重塑非常驚人,小紅書只用了一個星期就在大模型支持下實現了效果很棒的多國語言翻譯,連摩爾斯電碼和顏文字都能翻譯,這用傳統技術路線是難以想象的。
“最重要的不是大模型今天能做什么,而是明天會發展成什么樣。”于旸談到,大模型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模型能力提升速度驚人,并且正在快速滲透各種業務,這也帶來了安全防護的新命題。當大模型應用從聊天機器人發展到有了訪問網絡、讀寫文件、執行程序的能力,甚至能和物理世界互動,安全問題的嚴重性就會大大增加。而另一方面,大模型也能幫助我們做好安全,在漏洞挖掘、網絡攻防、入侵檢測、安全情報等領域都可以發揮巨大作用,所以我們甚至可以用大模型來解決大模型應用中存在的安全問題。
對于隱私和數據安全,于旸分享了“終端小模型+云端大模型”的思路,讓小模型先對用戶數據進行同態脫敏,再將處理后的內容傳到云端進行大模型計算,回傳結果時再由小模型做還原,從而避免向外泄露敏感信息。最后,他呼吁,全行業在擁抱大模型所帶來的顛覆式效率提升時,也應充分重視其中潛在的安全挑戰,努力在高速發展的技術浪潮中實現對風險的有效治理和可控。
亞馬遜云科技大中華區產品技術總監王曉野: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下一代的軟件構建者”
在本次大會上,亞馬遜云科技大中華區產品技術總監王曉野以《生成式 AI 驅動的軟件開發生產力變革》為主題,分享了他對“Vibe Coding”以及生成式 AI 助力軟件開發的深刻洞察。王曉野指出,隨著自然語言與 AI 的結合,越來越多的非專業開發者也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簡單應用的開發,這種“Vibe Coding”方式不僅讓原本不常寫代碼的從業者重新拾起了編程技能,也為全新的開發者群體打開了大門。
在演講中,他展示了使用 Amazon Q Developer CLI 等工具,通過多輪自然語言交互來生成并完善應用程序的案例。王曉野強調,這種新一代的“無代碼”或“低代碼”協作編程模式,正迅速提升軟件開發的效率與普及度,并在重新定義 AI 時代的開發范式。然而,他也提醒專業開發者,在欣喜于大模型“上限”所帶來的各種可能性的同時,更要關注 AI 的“下限”與可控性。如何為生成式 AI 加裝安全與質量監控的“護欄”,如何在工程化流程里持續保證模型輸出的可靠性和可維護性,都是新時代構建者必須重視的課題。
最后,他引用了亞馬遜內部團隊以 AI 提升研發效率、優化運維流程的實踐,倡導開發者要善用生成式 AI 的邏輯推理與自動化特長,騰出更多時間專注于核心業務價值與專業領域的深入探索。王曉野相信,在 AI 和 Vibe Coding 的加持下,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下一代的軟件構建者”,共同推動下一代開發范式的發展
微軟亞太人工智能黑帶團隊技術總經理曾臻:AI應用正從“場景落地”走向“流程重塑”
微軟亞太人工智能黑帶團隊技術總經理曾臻(Vickie)發表題為《AI Vision: Shape the Future》的演講。她分享了微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領域的最新戰略與技術進展,并展望了AI技術當前的關鍵趨勢。
曾臻指出,隨著推理模型、多智能體(Multi-agent AI)、微調(Fine-tuning)等技術日趨成熟,企業的AI應用正從“場景落地”走向“流程重塑”。她強調,未來的每一位開發者,乃至每一位員工,都將可能成為AI應用的構建者。
在技術實踐層面,她系統介紹了微軟云平臺在Agentic AI開發方面的完整能力棧,包括Copilot Studio的低代碼開發環境、多模態檢索引擎、函數工具鏈支持等,幫助企業靈活構建基于自身數據與業務流程的智能體系統。同時,她展示了AI智能體在員工入職、供應鏈管理、電路設計自動校驗等真實場景中的應用成效。
對于AI模型能力的持續提升,曾臻特別提到微調(Fine-tuning)技術的重要性。其通過微軟客戶的真實案例,分享了從數據準備、訓練參數調優,到模型性能驗證的完整流程,展示了如何通過LoRA、鏈式思維(Chain-of-Thought)與數據增強等手段,將小模型調優至媲美大模型的水平。
曾臻最后指出,大模型正在重新定義軟件的開發與使用方式,而微軟致力于構建一個開放、安全、高效的AI開發平臺,助力各行業客戶在下一階段的AI浪潮中實現“能力躍遷”。
久痕科技 CEO 汪源博士:Agent正在重構每一個人的知識工作流
久痕科技 CEO 汪源博士以《Agent 元年,關于知識管理的新思考》為題,探討了 AI 如何深度變革知識工作的方式。他從知識管理的演進出發,深入探討了智能體如何改變知識工作者的生產方式,從工具向“第二大腦”轉變。
在演講中,汪源回顧了從AutoGPT、ChatDev到近期大熱的Manus等通用Agent系統的演進路徑,指出當前的突破不僅僅在于模型本身的提升,更在于具備“記憶能力”“理解上下文”“組合執行力”的Agent系統開始具備“擬人式”的知識協同能力。他特別強調,智能體的核心不在于“會答題”,而在于“能主動調動記憶、做出決策”。
結合久痕科技旗下AI知識助理產品“remio”的落地實踐,汪源展示了一個真實的知識工作者日常:通過remio進行知識收集、結構化歸檔、上下文調用和自動文檔生成,顯著提升效率。他指出,真正的AI助理應該“理解你正在做的事”,并能“在你需要時主動給出建議”,這背后依賴的是系統性的“記憶+認知+行動”的智能體能力,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問答機器人。
最后,汪源強調,Agent不是一個功能,而是一種全新的交互范式與知識協作基礎設施。它不僅改變我們處理信息的方式,也正在重構每一個人的知識工作流。
AI 應用落地進行時:當每個人都能輕松調用AI能力時,真正的產業革命才剛剛開始
本次大會上,極客邦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OO司巧蕾以《AI應用落地進行時》為題進行了分享。司巧蕾指出,2025年標志著AI技術由爆發階段正式邁入產業全面滲透期。
司巧蕾介紹道,從年初的DeepSeek到近期火熱的GPT-4o,“吉卜力”風格引爆行業關注,AI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具體場景,激活技術創新熱潮。同時,她也坦言,AI應用落地過程中面臨著成本適配、工程化能力不足和場景化復雜性等挑戰。
面對這些挑戰與機遇,極客邦科技積極布局,通過InfoQ進行前沿報道,在線直播實測AI工具效果。此外,極客時間提供了完整的線AI學習路和課程,涵蓋基礎理論、核心算法、開發框架、論文解讀到項目實操。并推出包括《AI全棧開發實戰營》等系統化訓練營產品,幫助個人與企業快速提升AI實戰能力。此外,極客邦科技還舉辦多場技術大會和閉門交流會,搭建企業間深度交流平臺,加速AI應用的場景探索和落地。
而在推進企業AI應用落地的過程中,人才培養是關鍵環節。司巧蕾在演講中提到,極客邦科技推出了一套針對企業AI人才培養的系統化方案。該方案根據企業應用AI的不同階段進行需求識別,并基于人才崗位職級實施分層賦能。同時,極客邦科技將企業全年AI人才培養規劃分為四個階段:全員認知升維、分層培養、結合業務場景實踐以及部門深度學習與創新,最終通過AI創新大賽檢驗成果。這一流程旨在助力企業構建高效的人才培養體系,推動AI技術在企業中的落地與創新發展。
司巧蕾表示,“當每個人都能輕松調用AI能力時,真正的產業革命才剛剛開始”,極客邦科技將持續陪伴行業發展,為廣大企業和開發者提供持續助力。
圓桌對話:DeepSeek 時代的 AI 技術與應用生態
大會首日,在主論壇的壓軸圓桌環節中,圍繞“DeepSeek 時代的 AI 技術與應用生態”主題,新浪微博首席科學家及新技術研發負責人張俊林擔任主持,與快手高級副總裁于冰、清華大學副研究員/無問芯穹聯合創始人顏深根 、Coupang 研發 VP 郭東白等三位嘉賓展開了深入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多位嘉賓一致認為,Deepseek 的出現,不僅代表著基礎大模型技術的關鍵突破,更以開源為契機,重塑了整個AI技術生態的活力與邊界
顏深根指出,DeepSeek 的技術創新不僅體現在 MoE(Mixture of Experts)架構的實際落地,以及 GRPO 強化學習方法的推進上,更在于其系統層面的極致工程優化,真正實現了“算法與系統協同設計”的新高度。
在探討“DeepSeek為何能夠迅速出圈”這一話題時,嘉賓們從多個角度深入分析了這一現象級成功背后的底層邏輯。他們提到幾個關鍵因素,包括純粹的技術理想主義、在資金支持下的專注投入,以及創始人梁文峰所具備的一線工程師思維。與那些以商業目標為導向的大廠和獲得投資的創業公司不同,DeepSeek更注重從問題出發的思維模式,于冰指出:“DeepSeek的成功突破在于他們關注技術的本質問題,而不是僅僅追求商業價值,這使得他們能夠不保守,也不受其他因素干擾,更敢于突破行業定式,專注的把技術做到極致。”
針對“是否能夠復制 DeepSeek 式的成功”這一問題,顏深根認為,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在于是否有“一個既有理想、又有錢、還愿意親自下一線的人”。他強調,技術領軍人物的價值在AI創新中被放大,是不可忽視的“人和”因素。
在關于開源影響的探討中,多位嘉賓指出,DeepSeek 的開放策略極大降低了創業團隊進入 AI 大模型領域的門檻,推動了產品創新與差異化發展。“Deepseek把原本國家級別才能玩得起的東西,變成了個人創業者都能試水的賽道。”郭東白說道。
通過本次圓桌對話,現場嘉賓不僅帶來了前沿洞察,也為 AI 技術生態的建設者、應用者提供了現實的參考與深度思考,共同探索技術驅動下的未來圖景。
26個熱門專題強勢集結:貫穿技術深度與應用廣度
大會首日除了上午的主題演講,下午還特別設置了 8 個專場,涵蓋《多模態大模型及應用》《平臺工程:不只是中臺》《SRE的 “狂飆” 之路》《Lakehouse 架構演進》《越挫越勇的大前端》《大模型驅動的組織管理創新》《從代碼補全到氛圍編程》以及《HarmonyOS NEXT 創新特性與行業實踐》等多個方向展開。從底層架構到上層應用,從團隊管理到個人實踐,為與會者提供了開闊的視野與務實的思考,也預示著在大模型與云原生等浪潮的席卷下,軟件行業仍將不斷迭代、交融與進化。
在第二天議程中,大會安排了 10 個專場,從 AI 研發、應用到成本與架構管理,多角度揭示了大模型技術對 IT 生態和業務發展的多重推動力,提供了具體而豐富的參考范例。這些專題包括《面向 AI 的研發基礎設施》《AI 驅動的工程生產力》《更智能的企業 AI 搜索實踐》《不被 AI 取代的工程師》《海外 AI 應用創新實踐》《云成本優化》《AI 引領數據分析進化》《技術出海的挑戰與實踐》《智能時代的存儲架構》以及解決方案專場《多場景下的 AI 技術實戰與創新》
在第三天,議程繼續深入,共呈現了 8 個專場,涵蓋大模型在技術與業務層面的更多實踐與思考,并在安全、合規與創新之中延伸出多元思路:《反卷“大”模型》《云上業務架構演進》《AI 重塑行業運作模式》《大模型賦能 AIOps》《數字化轉型中的企業架構》《大模型產品如何創新與創收》《全景全棧可觀測性實踐》《大模型安全》
為期三天的 QCon 大會至此圓滿落幕,但這些干貨滿滿的技術議題與實踐經驗依然值得我們持續關注與探討。
打卡技術展區,人氣爆棚
在大會展區,各大合作伙伴和贊助商也紛紛亮相,呈現了各自的前沿技術與實踐方案。亞馬遜云科技、Elastic、數勢科技、濤思數據、字節跳動開源、融云、達摩院、Coupang(酷澎)、ProtonBase、Trae、無問芯穹、IPIP、螞蟻開源、伊克羅德信息、容聯云、騰訊云大數據、網易數智、快手、飛輪科技等企業,為與會者帶來了豐富多元的產品體驗與實時互動。
也正是有了大家共同的努力,QCon 得以持續推動技術生態的繁榮與發展。我們期待未來繼續與各方攜手合作,持續為技術生態注入活力、探尋更多變革與機遇。
下一程精彩即將開啟
伴隨著 QCon 的圓滿落幕,我們也迎來了接下來 AICon 2025 的重磅預告——AICon 2025 將于 5 月登陸上海,6 月亮相北京,雙城聯動,聚焦 AI 技術的前沿突破與產業落地。大會將圍繞 AI Agent、多模態應用、大模型架構創新、推理性能優化、大模型驅動數據創新、AI 產品創新與出海策略等核心議題,呈現技術與應用融合的最新趨勢。歡迎加入我們,共同探索 AI 應用的無限邊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