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全稱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國際上公認的高質量學術期刊。因此,能夠發表在SCI期刊上的論文往往代表著學術研究的高水平和創新性。
然而,“發論文難,難于上青天”這是很多高校學生的共同心聲。無論是為了保研加分,還是在推免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競爭力,論文發表都可謂是學術道路上的一道“坎”。
但是,這道“坎”對于江南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2021級創新創業訓練營的本科生而言,并不算太難。因為該訓練營的成員已經分別以第一作者發表SCI一區論文2篇、SCI二區論文4篇、SCI三區論文2篇、SCI四區論文2篇,單篇最高影響因子IF=10.7,影響因子累計超52.5。這樣高含金量的科研成就,任誰看了都會忍不住驚嘆。
也正是因為這些SCI論文所凸顯出的創新科研能力,該訓練營11位本科生中,已經有10人被推免至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雙一流”高校,還有1人也成功申請了香港理工大學。他們的畢業去向無一不證實著科研創新能力的強大賦能效應。
而這些平均年齡僅20歲的本科生之所以能在本科四年從“科研小白”逆襲為“科研大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江大所開設的創新創業訓練營。在這11位“科研大神”初入江大校園時,該校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便從2021級本科生中選拔了部分學生加入創新創業訓練營。而在連續三年高強度的科研訓練下,這群本科生養成了特殊的“科研直覺”。
例如李汶芳同學便是刷手機時看到沙漠甲蟲背部結構,當場聯想到利用仿生結構提高織物表面霧水收集能力的思路,這個靈感最終催生了一篇影響因子5.3的論文。這樣從質變到量變的飛躍,正是學生科研能力不斷攀升的證明。
就如劉曉杰同學說:“大一剛入學萌發了轉專業的想法,想要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在學院老師引導和培育下發現我對專業的理解有偏差,導師鼓勵我深化‘紡織+’學科交叉協同創新理念,將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紡織學科結合,在一步步學習探索下我逐漸愛上了紡織,如今科研上取得了一些小成果也完成了兒時的夢想!”
此外,江大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不僅為創新創業訓練營成員一對一配備學術導師,提供科研指導;還鏈接社會資源加大企業導師的選聘力度,打造學術+產業的神仙導師天團,讓科學研究不僅能在實驗室里“開花結果”更要在實際應用中“落地生根”。
綜上所述,江南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創新創業訓練營,通過“學術+產業”雙導師制、學科交叉培養真正實現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質變”。從“科研小白”到頂刊作者,這種模式使得學術資源下沉、產業需求上探,本科階段的創新潛力便能被充分激活。這樣一個發頂刊、保名校的“開掛神器”,哪個考生能不喜歡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