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華國鋒雖然確定了永存毛主席遺體,但有個大問題沒有解決,按照中國人思維,墳墓要建造在偏僻安靜、有樹有水,鳥語花香的地方,那么紀念堂建在哪里最合適呢?
毛主席曾大力推行火葬,破除人們傳統勞民傷財的喪葬方式,對于自己的身后事,毛主席也沒有想過保留遺體,而是帶頭實行火葬。
但是當毛主席離世后,華國鋒等國家領導人決定,要永久保存毛主席的遺體,讓后世瞻仰偉人的儀容。
安葬毛主席的方式,就變成了修建一座紀念堂來放置毛主席的遺體,然而紀念堂的選址卻讓人無法確定。
按照傳統習俗,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是安葬的上上之選,但是開放的紀念堂,跟封閉的墳墓大不相同,要選在哪里放置毛主席的遺體,才最為合適。
大興土木修建高規格的紀念堂,有違毛主席簡樸的生活理念,也不符合毛主席為國為民的特質。
但是要讓人們永遠紀念毛主席,也不能隨隨便便選一個沒有意義的地方蓋紀念堂,全國各地都為這座莊嚴的紀念堂出謀劃策。
一開始選址團隊還是從風水寶地的概念出發,設計方案不是巍峨的大山就是浩瀚的湖泊。
當時設計組考慮了很多風景秀麗的湖水,蘊含著水上日出的意思,象征著毛主席是東方升起的太陽。
這個“水上日出”的方案很恢宏大氣,但是華國鋒等人考慮過后覺得,這個方案不太接地氣,毛主席為了人民群眾奮斗終生,停放毛主席的紀念堂不該孤零零的漂在水上。
既然水上不行,設計團隊又想到了山川,北京有很多風景秀麗的山峰,可是若要建立毛主席的紀念堂,哪一座山看著都差了那么點兒意思。
這些山都無法囊括毛主席波瀾壯闊的一生,人們來此瞻仰毛主席遺容,無法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氣氛。
選址問題把設計團隊難住了,毛主席對國家的意義太重大,紀念堂的選址慎之又慎,因此哪個選址都沒法讓大家信服。
眾人絞盡腦汁、抓耳撓腮之時,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現在的選址,都是按照傳統建造陵墓的思路來的。
可是毛主席是帶領國家和人民走向新時代的人,紀念堂的位置怎么能拘泥于傳統。
于是選址團隊開始把目光轉向北京的“心臟”,毛主席帶領大家從舊時代走向新時代,還有什么地方比天安門廣場更合適的地方嗎?
在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向全國人民宣布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站起來,在天安門廣場前,紀念人民犧牲和奮斗的英雄紀念碑矗立。
把毛主席紀念堂建在這里,代表著毛主席永遠跟國家在一起,永遠跟人民在一起,在人民群眾中間,才是毛主席心之所向的地方。
選址天安門廣場的方案提出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大家摒棄了傳統陵墓的哀思,而是懷著澎拜的心情,為毛主席設計一個莊嚴的紀念堂。
一開始設計的時候,大家想著毛主席偉岸的形象,設計的紀念堂都十分的宏大,但是這種建筑放在天安門廣場中,卻十分的不和諧。
大家又開始修改,在保持紀念堂威嚴的同時,還要讓紀念堂不破壞傳統建筑的格局,把紀念堂的外形融入天安門廣場的建筑群。
一個符合中國傳統美學的中心對稱建筑,又有現代莊嚴肅穆之感的設計方案逐漸形成。
毛主席紀念堂就坐落在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南方,身后是巍峨的正陽門,紀念堂仿佛一道完美的分割線,讓天安門廣場的格局更加有序。
紀念堂的外形開闊大氣,線條古樸簡潔,跟天安門周圍建筑交相輝映,而且在紀念堂周圍留出充足的交通通道,方便人們前來瞻仰懷念紀念堂。
毛主席的水晶棺,就放置在紀念堂中央,在首都北京的“心臟”處,守護著國家的發展和進步。
長安大街上川流不息,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趕往毛主席紀念堂,在莊嚴穩重的建筑中,感受對毛主席的敬仰之情,瞻仰毛主席的遺容。
毛主席紀念堂的每一塊磚石,都寄托了人民對毛主席崇高的敬意。
參考資料:是午門還是瀛臺?揭秘毛主席紀念堂選址經過2009年12月28日09:26《中國青年報》收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