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工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重要傳統優勢產業和民生產業,在穩增長、擴內需、促銷費、惠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了《輕工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其中明確提出,到2030年,規模以上企業普遍實施數字化改造,形成“智改數轉網聯”數字生態,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
那么,想要完成這一轉型目標,加強培養一批在智能控制、工業互聯網、工業機器人等領域具有創新和實踐應用能力的輕工數字化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而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陣地,其專業設置與教學模式直接決定了行業未來的競爭力。特別是在軟科2024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輕工技術與工程學科位居全國第二的華南理工大學,就早已在輕工數字化人才培養方面擁有了完整、成熟的培養體系。
據了解,華工的輕化工程專業始建于1952年該校組建之初,并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克復教授擔任學科帶頭人,因此具備了雄厚的師資力量和頂尖的科研基礎,是我國制漿造紙及其自動化、智能化、清潔低碳、生物質煉制、污水處理等相關領域科研和工程實踐精英人才培養的基地。
目前,該專業其綜合實力不僅在國內位居前列,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是不遑多讓。就拿排名認可度極高的軟科來說,華工輕化工程專業在其2024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獲得了“A+”評級,位居全國第二。這無疑彰顯了華工在輕工業領域的堅實地位,同時也能反映出該校輕化工程專業擁有著非常雄厚的專業建設實力。
而小編之所以認為華工的輕化工程專業能夠呼應《輕工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中培養輕工數字化人的要求,是因為它早已做到了有機融合傳統輕化工程專業和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質煉制、“雙碳”等新興領域知識,將當前植物資源應用技術、工業人工智能技術、清潔低碳技術的最前沿研究貫穿于本科教學。對于學生而言,這樣的教學模式既能讓他們站在輕化工領域的技術“地基”上,又能伸手觸摸到數智時代的“天花板”。
同時,該校輕化工程專業所在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還構建了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平臺,依托1+1導師制精準培養,很多同學從大一開始進入實驗室,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和科技競賽活動,屢次在國內外科研競賽中獲獎,很多本科生在本科階段就已發表專業相關學術論文、申請專利等。
這種“早進實驗室、早接觸科研”的培養模式,讓學生在本科階段就積累了扎實的科研素養和實戰經驗。因而,華工輕化工程專業的升學比例和就業質量都在逐年增高。尤其是近兩年,本科畢業生保研、考研或出國留學的比例超過46%;其他畢業生也是就職國內大型企業單位的居多,代表性就業單位包括維達、玖龍、廣紙等大型知名紙企,廣州印鈔、上海華誼、邦普循環、華為、建發集團、中國電信等。
正所謂,“人才是轉型的第一資源”。在輕工業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下,華工這種既扎根行業需求、又擁抱技術變革的培養模式,無疑讓學子們的每一步都踩在了產業升級的鼓點上。
甚至可以說當行業還在探討如何培養數字化人才時,華工輕化工程學子早已帶著“傳統工藝+數字基因”的雙重烙印,奔跑在輕工業轉型的最前線。所以,如果有考生渴望在輕工業綠色化、智能化的浪潮中搶占先機,華南理工大學這個擁有70余年積淀、始終與行業同頻共振的輕化工程專業,或許正是你實現價值的最佳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