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馬孫熱帶雨林,每一株植物都在爭奪陽光雨露,卻又通過根系網絡共享養分——這片“地球之肺”用億萬年進化證明:唯有開放共生的生態系統,才能抵御物種滅絕的宿命。當關稅壁壘如雨林砍伐般割裂全球供應鏈,當消費品的市場壽命不斷縮短,現代商業正重演著自然界的生存法則:企業要么成為生態構建者,要么淪為生態依附者。
讓人津津樂道的促銷戰、聯名款、直播秒殺,構建起了“短平快”的增長模型,卻也催生了品牌忠誠度的崩塌。當消費品行業經歷周期更迭、消費代際遷徙,有一個品牌始終穩居中國高端消費心智高位。
茅臺的“反常識”之處,在于用慢變量構筑起護城河,在赤水河畔堅守著“端午踩曲、重陽下沙”的千年節律,轉化為不可復制的時間價值。
當行業沉迷流量博弈,真正的頭部玩家正在以開放姿態構建產業生態——用時間沉淀替代短期刺激,讓每一次消費都成為對可持續價值的投票。
在ESG的話語體系里,與世界“干杯”
“回到住地后也是我們工作人員與他一起共進午餐,并一一與我們碰杯、干茅臺酒。”1974年4月,鄧小平率中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次特別會議,中國外交官唐龍彬在回憶錄里寫到這段。
茅臺酒與世界的碰杯聲,早已超越了飲品本身的物理屬性。今天會有藏家為上世紀末的茅臺酒支付溢價,不僅因為酒體本身,更因瓶身承載的時代記憶。若要說起茅臺的出海,藏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怒擲酒瓶的傳奇里,在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點燃酒杯的外交佳話中,在巴黎奧運的干杯聲中。其核心并不是價格標簽,而是穿越周期的價值共識。
2024年,茅臺海外營收為51.89億元,同比2023年(海外營收43.5億元)大增。但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大背景下,今天的消費品如何更好地走向國際市場?尤其是在全球化重構與綠色轉型的雙重浪潮下,ESG正從企業的加分項演變為出海競爭的硬通貨。
就在近日,證監會發布修訂后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以下簡稱《信披辦法》)第六十五條明確提出“上市公司按照證券交易所的規定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該《信披辦法》于2025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不少企業早已摩拳擦掌。
在貴州茅臺《2024年環境、社會及治理(ESG)報告》(以下簡稱“ESG報告”或“報告”)里可以看到,茅臺的ESG披露標準已經開始探索系統性對標國際主流評級和行業優秀實踐。
貴州茅臺2024 年雙重重要性議題矩陣
這里有評級體系的對標突圍。此次報告首次引入“雙重重要性”分析框架。雙重重要性的識別、分析、管理和響應等一系列行動,可幫助企業在當前國際關系、氣候變化、自然資源、社會和技術變遷等風險中更好地看清自己所處的位置、競爭力,以及和周邊的互動關系、未來的風險和機遇等。
茅臺參照歐盟《可持續發展報告準則(ESRS)》與《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14號——可持續發展報告(試行)》中關于雙重重要性的合規要求,披露“治理、戰略、風險管理、指標與目標”四大支柱,將ESG議題與財務績效深度綁定。
貴州茅臺減排目標和核心產品碳足跡測算結果
也有對披露的更加量化。搭建ESG指標體系,以關鍵績效等量化數據呈現,并持續跟蹤。茅臺公布了減排目標,包括2025年和2030年減排目標在2024年ESG報告中已然列出;同時建立了內部的ESG指標體系。茅臺將其核心產品飛天茅臺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測算結果也展示在報告中,從而直觀反映ESG實踐。
綠色釀造:重寫消費品價值的底層代碼
中國人的消費習慣始終在浪潮中迭代。
回望改革開放初期,物質匱乏催生剛需經濟。糧票、布票仍是消費憑證,消費品以“能用”為核心。市場經濟確立后,外資品牌紛紛涌入,那是一個喝可樂就可以代表接軌國際的時髦年代。中國消費品市場的迭代浪潮中,流量催生的網紅品牌平均生命周期已縮短至幾個月,而茅臺在高端白酒市場里占有率持續領跑——其穿越周期的密碼,藏在赤水河畔“綠色釀造”的生態經濟學里。
赤水河畔的晨霧還未散盡,北緯27°的醬酒黃金產區已蘇醒在千年釀造的韻律中。2024年,茅臺完善氣候變化應對治理架構,將氣候風險納入公司整體風險管理。在節能降碳方面,從原材料到配送中心,分別設置了多項舉措。在用水方面,優化水資源管理制度體系,根據2023年全年用水情況修訂水資源消耗標準,明確各單位的用水“定額量”,同時對供應商進行用水管理。
作為“水經濟”典型行業,茅臺持續探索:
流域級水治理。水循環利用率超87%,2024年單位產品耗水較2023年實際降低7.28%,既保障釀酒用水品質,也將水資源管理轉化為成本優勢。
貴州茅臺核心產品水足跡測算圖
水足跡測算跟蹤。2024年首次開展CDP水問卷回復,深化水足跡測算工作并設置了公司層面的短中長期節水目標,并以TCFD框架為基礎詳盡披露氣候變化應對專項內容,制定具體減排目標并跟蹤其進展,以全生命周期角度實施節能降碳計劃,探尋生態增值路徑。
跳出企業自身看行業,會有不一樣的視角。茅臺還以綠色釀造為核心,聯動赤水河產區生態治理、科技創新與共同富裕,帶動社會各界協作參與。
努力探索的同時,茅臺有新的收獲。例如積極開展微生物多樣性評估工作,運用多種組學技術,在全球范圍內首次發現茅臺釀造體系中的兩株全新梭菌菌種,分別命名為“石窖梭菌”和“茅臺梭菌”。
2024年12月,貴州茅臺舉辦首個“零碳”會議
茅臺對保護自然生態、包材及廢棄物管理、產品碳足跡等環境維度的議題也紛紛進行了實踐。例如在包材方面,茅臺開始在多個省市試驗空瓶回收資源化處理,并針對重點包材供應商設置相關目標。
在雙碳目標與消費理性化的雙重倒逼下,茅臺的實踐,其實是嘗試構建生態系統的價值認同。
以創新思維破解ESG治理難題
《尚書》有云,“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AI浪潮正在襲來,就像當下DeepSeek被瘋狂接進各種商業應用里。技術創新會碰撞出新的產品和想法。
茅臺產品自問世至今雖然已是“高齡”,但并沒有做“躺平派”,布局合成生物學、生物基材料等前沿領域。2024年茅臺年報顯示,研發投入顯著增加,同比增加38.76%,用科技賦能傳統工藝。
在ESG治理架構層面,茅臺正在創新和完善治理架構,提升董事會運行有效性,保障決策的科學制定與高效執行。同時,持續優化董事結構,確保董事會的專業性和多元化。持續完善風險與合規管理體系,圍繞價值鏈系統梳理并繪制制度地圖,筑牢商業道德防線。
數據安全與數字化治理成為新戰場。面對“i茅臺”累計注冊用戶7386.3萬人的龐大數據資產,茅臺通過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測評履行網絡安全主體責任。通過“匠品鏈”區塊鏈技術實現“一瓶一碼”溯源,從包裝生產到終端銷售的全鏈路數據存證,構建起消費者與品牌的數字信任紐帶,讓ESG從理念轉化為可觸摸的管理系統。
可以看見的長期主義
在全球機場免稅店的貨架上,茅臺的紅色瓶身總能瞬間喚醒國人的文化親切感。這份跨越地域的品牌認同,不僅源于酒體本身的卓越品質,更來自茅臺對“大企業擔當”的深度詮釋 ——茅臺的社會責任實踐開始走出傳統的慈善范疇。
2024年白酒行業呈現“冰火兩重天”:在批零倒掛、渠道庫存高企的行業困境中,茅臺目前以18.7%的高端市場占有率穩居第一,并構建起“企業 - 產區 - 社會”的共生生態。
上游筑基:守護產區共生系統。在赤水河兩岸,茅臺實施一證、一圖、一地、一庫、一網的“五個一”工程,帶動11萬農戶融入綠色種植體系,其中包括1.4萬余戶脫貧戶。在道真縣打造食用菌產業閉環,帶動1000余戶脫貧,戶均增收5萬元,實現“工業反哺農業”的可持續模型。
中游賦能:構建商業共同體。美美與共是一種智慧。面對大量供應商與經銷商,茅臺打破傳統零和博弈,建立“情感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
下游塑造:建設行業責任風尚。茅臺持續完善營銷管理制度,加強負責任營銷審計與培訓,提升營銷活動合規性。同時推廣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倡導理性飲酒。
莫桑比克貝拉ACC孤兒院捐贈活動
在社會領域的付出,本質是對時間價值的守護與傳遞。“中國茅臺?國之棟梁”公益項目13年投入13億元,資助25萬學子圓夢大學,并探索讓公益善舉成為產業人才的蓄水池。莫桑比克孤兒院捐贈等實踐,則將ESG實踐從赤水河畔延伸至“一帶一路”沿線。
在自身員工的培養上,茅臺將千年的釀造技藝拆解為可復制的成長路徑,深入踐行“工匠八步”培養計劃,提升員工的專業技能水平,鼓勵全體員工傳承并發揚工匠精神。在茅臺看來,員工不僅是生產者,更是文明的傳承者。
不是對抗浪潮,而是成為浪潮的一部分,不是短期溢價,而是長期共生。從大山走向海洋,茅臺的倔強從未改變。站在“雙碳”目標與全球化重構的十字路口,茅臺仍有信心穿越歷史周期前行。
未來會如何?時間自會給出答案。
但可以確定的是:當越來越多的企業領悟“不是征服雨林,而是成為雨林”的生存智慧,商業文明終將迎來真正的可持續時代。奔涌不息,流向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