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 前 言 ?
古時候,很多帝王和貴族會在臨終前,挑選眾多妃嬪與仆人一同隨他們進入另一個世界。他們堅信死后會抵達另一個空間,在那里,這些隨行的妃嬪和仆人依舊需要繼續伺候他們。
這些妃嬪往往比帝王更早離開人世,而那些活著被送進陵墓的仆人們,又能在里面存活多久呢?這個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
? 殉葬的起源 ?
實際上,殉葬習俗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當時的人們對神靈崇拜非常虔誠,經常通過祭祀來表達敬意或祈求祝福,甚至預測天氣變化也依賴于神靈啟示。只要涉及祭祀活動,就必須準備祭品。
起初,祭品多為食物和水果等物品,后來逐漸發展為牲畜作為祭物,再往后則出現了最高級別的祭品——人類。這種形式為后續的殉葬制度奠定了基礎。
到了商朝,殉葬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商朝人相信,死亡并非終結,而是靈魂前往另一個世界的開始。為了確保在那個世界里依然能夠享受尊貴的生活,他們會將仆人、妃嬪等一同下葬。
商朝是各個朝代中殉葬人數最多的時期。例如,在殷墟侯家莊的一座商王大墓中,考古學家發現了164具尸骨,其中大部分為女性和兒童,這充分展示了殉葬制度的殘酷性。
進入秦漢時期,雖然活人殉葬現象有所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兵馬俑等替代品,但陵墓修建完成后,仍有大量工匠被迫留在墓中陪葬。
到了漢代,劉邦曾下令禁止殉葬,表面上這一陋習消失了,但實際上仍有不少權貴私下延續此傳統。宋元時期,隨著少數民族涌入中原,殉葬制度再度盛行,尤其在元朝時,政府甚至公開鼓勵民眾殉葬。
直到明清時期,殉葬制度才真正被廢除。明英宗和康熙皇帝先后頒布法令,徹底取消了這一殘忍習俗,標志著這一不良傳統正式結束。
? 殉葬方式 ?
古代的殉葬方式多種多樣,其中最常見的便是活埋。殉葬者會被綁起來扔進土坑,幾乎沒有掙扎的機會,只能在泥土覆蓋下慢慢窒息而亡。
另外兩種常見的方式是上吊和毒殺。在帝王即將離世之際,殉葬者通常會被命令自行了斷。一些妃嬪選擇上吊,另一些則選擇服毒。她們常常被灌注水銀或者服用毒藥,因為在她們看來,這種方式相對較為體面。
例如,朱元璋去世后,有38名未曾生育的妃嬪為其殉葬,她們大多選擇了上吊或服毒自盡,隨后尸體被帶入朱元璋陵墓中陪葬。
面對這樣的命運,有些妃嬪不愿被動等待死亡,當得知自己將成為殉葬對象時,她們會選擇提前自殺。這樣做既是為了保持尊嚴,也是為了避免死后遭受非人的待遇。
歷史上還有一些更為殘忍的殉葬方式,比如將殉葬者的頭顱與身體分離,并按特定順序擺放在墓室中,以此彰顯君王的威嚴。
此外,還有用鐵釘將人固定在墻上的做法,這種手段多見于商周時期。值得注意的是,殉葬對象不僅限于妃嬪和仆人,還包括一些無辜的孩童。這些孩子通常會被砍斷四肢后放入小棺材中,死因多為窒息或失血過多。
了解了這些殉葬方式后,大家可能會好奇,那些活著進入陵墓的殉葬者究竟能存活多久?接下來,我將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 殉葬者能活多久 ?
我們知道,人在正常情況下需要氧氣、食物和水分才能生存。但在陵墓中,除了這些基本條件外,還必須考慮人心的復雜性。
在密閉環境中,人們的心理狀態極易受到影響,焦慮和恐懼情緒蔓延。如果再加上缺水少糧的情況,殉葬者之間很可能發生沖突甚至自相殘殺。
從氧氣角度來看,陵墓內的人數直接決定了氧氣消耗速度。人數越多,氧氣耗盡得越快;反之,則存活時間較長。
據研究顯示,若一座陵墓面積為300平方米,可容納約30萬升氧氣。假設里面有100人,他們大約能存活5天左右。然而,有些陵墓會人為切斷氧氣供應,導致氧氣迅速減少,從而加速殉葬者的死亡,通常只能維持3至4天。
除了氧氣,食物和水分同樣至關重要。研究表明,人在完全不進食的情況下可存活一周,但如果同時缺乏水分,則只能堅持3至4天。水分對人體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在這種極端環境下,殉葬者之間可能為了爭奪有限資源而互相傷害,試圖延長自己的生命。然而,這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因為陵墓內部布滿機關,即使僥幸逃脫機關陷阱,門外也有重兵把守,根本無法逃離。
幸運的是,隨著社會進步,殉葬這種陋習逐漸被淘汰,最終被徹底廢除。如今,人們更加珍視生命,尊重個體價值,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信息來源:澎湃新聞-循跡-2023-02-14-《老祖宗的殉葬制度,是什么時候才徹底廢止的? | 循跡曉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