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6氪發文稱美團旗下即時零售平臺小象超市(原美團買菜)將在今年重啟線下業務,計劃探索對標盒馬鮮生的大店模式。
目前小象超市線下業務已啟動工程、營運等相關崗位的招聘,其中“輸出全國連鎖門店營運SOP”的中臺相關負責人,招聘畫像是“餐飲、便利店、驛站等全國性連鎖業態的總部人員”。
美團的這一動作迅速引發行業關注,在即時零售競爭白熱化的當下,美團為何選擇重返線下?其能否突破供應鏈、運營成本等核心挑戰,成為新零售市場的“第三極”?
2017年,美團曾推出線下生鮮超市“小象生鮮”,主打“生鮮+餐飲+即時配送”模式,但因供應鏈能力不足、客群定位偏差及線下運營成本過高等問題,最終在2020年關停。如今,再次將線下重啟,到底是復制原歷史呢?還是基于美團當前更成熟的零售生態呢?
此次重啟的線下店型方向,初期對標盒馬NB社區折扣店,但近期轉向類似盒馬鮮生的大店模式。盒馬鮮生以“生鮮超市+餐飲+即時配送”為核心,通過自有商品占比超35%構建差異化壁壘。小象超市或借鑒其“體驗式消費+商品力”邏輯,同時結合美團即時配送網絡(覆蓋2800個縣區),探索“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新模型。
如今,美團快驢已覆蓋全國200+城市的餐飲供應鏈,可支撐線下門店的規模化集采;前置倉模式積累的“城市中心倉-網格倉-門店”三級倉配體系,則為生鮮品類的快速周轉提供保障。
而小象超市當前自有品牌SKU超1000種(如“象大廚”“象優選”),覆蓋速食、糧油、日百等品類,未來或向奧樂齊(ALDI)模式靠攏(自有品牌占比90%),通過精簡SKU、降低加價率提升性價比。
并且,美團騎手日均活躍數超100萬,30分鐘送達的履約能力可復用至線下門店,實現“線上下單-門店揀貨-即時配送”的閉環,與盒馬“店倉一體”模式形成差異化競爭。
但小象超市線下門店的重啟依然要面臨租金、人力、損耗等重成本。盒馬鮮生雖宣稱成熟門店已盈利,但其早期門店平均培育周期達18個月,且部分選址不佳的門店仍虧損。小象超市能否平衡擴張速度與單店模型健康度。
而小象超市將與盒馬和京東七鮮形成正面競爭。盒馬鮮生2024年全年新增72家門店,加速下沉至三四線城市;京東七鮮則以“倉店一體”模式擴張,2025年擬在天津新增20家店。二者均具備強供應鏈和資本優勢,那么,小象超市能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定位嗎?
尤其是,在美團買菜的消費者上多因“低價”和“便利”選擇線上,而線下大店需吸引注重體驗的中高端客群,如何重建用戶認知是一大挑戰。
美團小象超市的線下重啟,既是即時零售競爭深化的必然選擇,也是美團構建本地零售生態的關鍵落子。其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供應鏈和運營能力的突破,更需在用戶心智中建立“品質生鮮”的新認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