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時代的立人之道與教學關系,既關乎技術革命對藝術教育的重塑,也指向人文精神在數智時代的傳承與創新。
第八屆(2025)大學通識教育聯盟年會暨第六屆中國藝術教育論壇近日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開幕。在開幕當天舉辦的“中國藝術院校校長論壇”上,來自多所藝術院校的院長校長、專家學者以“人工智能時代的藝術教育:藝科何以貫通,數智如何賦能”為主題,從各自視角探討了新時代與新技術下的藝術教育與創新發展。
當天,中國美術學院院長余旭紅做了主旨發言。他回顧了1924年蔡元培先生在法國斯特拉斯堡的中國第一個最大規模的海外展——中國古代與現代美術展覽會上,給中國藝術教育界提出了兩個洞穿百年的融合的說法:一是東西融合,二是藝科融合。蔡元培先生在即興演講中提到,“在文化史上,科學與美術總是同時發展,美術家獲得科學家的助力,技術愈能進步;科學家得到美術家的助力,研究愈增興趣”。
第六屆中國藝術教育論壇現場
人工智能時代下的藝術教育
在以“人工智能的藝術教育:數字時代的立人之道與教-學關系”的論壇中,?州美術學院院長范勃以“通識何為:作為社會行動的廣美實踐”為題,從領題、破題和解題三個方面,分享了對廣美以大通識為重點的本科人才培養綜合改革的經驗和思考。他以新構建的“灣區藝術創新系統”為例,講述組建社會技術創新、藝術科技產業、藝術城鄉建設、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創意生活、視覺文化傳播等六大動態的創新集群。范勃認為,社會性與實踐性的注入,為今天通識教育發展提供一種新的可能,或是一次社會性的轉向。
廣州美術學院佛山校區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馬賽在發言中說,在人工智能的時代下,人的因素非常重要。2016年,清華大學內部聯合成立智能工程與創意設計(CDIE)項目團隊,這是一個新設計人才的培養試點,面向藝術設計、工程技術等方面。馬賽說,以前的教育更傾向專業型教育,而現在更強調通識性教育,有更大的彈性和可塑性,未來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清華大學新雅書院VR繪畫課
天津美術學院院長邱志杰分享了美術學院的兩門通識課程。首先是覆蓋全校新生的人工智能通識課,并成立了人工智能藝術學院。學院面對人工智能和藝術領域的無人區,搭建了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合作平臺,持續開展覆蓋全校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用人工智能做社會服務。另一門課程是書法通識課,教授有素描功底的非書法專業的學生,把毛筆當作鉛筆和棍子練習書法。此項通識課配合公共空間的展覽,讓書法走進社會、走進生活,打動當代人。山東?藝美術學院院長董占軍以“人工智能時代設計學科發展路徑”為題,講述了設計學科在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與思考。設計學科如何在產教融合中迎接人工智能技術的變革,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青年空間呈現的展覽“春天 剩下的事情 是等待——書法人類學筆記”
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以“AI時代:通識教育中的變與不變”為題,分享其在人工智能時代所感受到的“變”與“不變”。他提出了四個觀點:第一,人工智能是一種青年文化,這種文化性質注定會對高等教育帶來巨大挑戰,尤其對教師群體來說是一個挑戰。第二,人工智能時代替代不了人對知識的儲備或積累,人到目前為止是最高智能體。第三,知識的積累很有必要,哪怕是客觀的語料都很有必要積累,是大模型訓練的基礎。第四,面對人工智能,既要積極擁抱也要保持警惕,注重知識產權和道德倫理問題,警惕對創造性的抹殺甚至走向教育的反面。
新疆藝術學院副院長全立新則結合新疆藝術學院的發展建設情況,分享了在人工智能時代下藝術教育發展路徑的探索,包括與其他美院的聯合課程《色彩語言研究》探討克孜爾石窟壁畫色彩,以及《龜茲樂舞》《木卡姆鑒賞》等在線開放課程等。全立新講述了學院進行著“藝術+科技”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并在課程建設上,向“藝術+科技+產業”逐漸轉變。
新疆藝術學院的龜茲樂舞表演
哈爾濱音樂學院原院長楊燕迪分享了通識教育理念引發的對音樂學院教育體系的深刻思考。他通過對比揭示了專業音樂學院存在的系統性困境:在高度專業化、技術化的教學體制下,通識教育長期處于邊緣化狀態,這種封閉性嚴重制約了人才培養的深度與廣度。楊燕迪提到,音樂學科的特殊性恰恰要求跨學科的知識儲備。以歌劇和藝術歌曲兩大核心領域為例,前者需要戲劇與音樂的深度融合,后者則涉及文學與音樂的創造性對話。如若缺乏通識教育支撐,學生既難以理解西方經典歌劇的戲劇內核,也無法把握中國當代歌劇創作的文化語境。
廣西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師生在2024年3月參加三青秀山開幕式
此外,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李彤分享了南藝在優化專業方向、優化課程、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舉措與探索;內蒙古藝術學院院長閆艷則談及了學院依托“科技興蒙”行動,以“數智變革”打造邊疆教育新生態;而?西藝術學院副院長謝斌分享了該學院作為民族地區的藝術類院校,面對人工智能重塑的教育生態,也在深刻思考如何以科技賦能守護民族文化根脈,培育面向東盟的創新能力。
學科交叉與知識生產
第二場論壇則以“人工智能與藝術智性:數智社會的學科交叉與知識生產”為議題。其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林茂以跨界、重構、超越為脈絡,分享其對數據時代的育人之道與教育學關系的思考。他認為,立人之本在于精神與價值的不可替代性,跨界之道在于重構藝科融合的知識體系,無論科技如何迭代,藝術教育的核心始終是立人。唯有打破藝與科的認知壁壘,才能培養出既能對話智能技術,又能堅守人文立場的復合型藝術人才。
央美實驗藝術學院畢業生作品
西安美術學院院長朱盡暉介紹了該美術學院近年來通過數字化手段參與的三項代表性工作:一是運用數字技術保護秦嶺生態,并衍生出“關中藝術忙罷節”項目,將藝術賦能鄉村建設;二是參與中國航天第19次飛行任務標識設計,利用數字模擬技術解決航天視覺呈現難題;三是為珠穆朗瑪峰新標高設計紀念標志,通過科技手段克服高海拔環境限制。他強調了在數字時代下的動手實踐在藝術創作中的核心地位,也主張多學科交叉融合,通過“入手—入腦—入心”的教育路徑,實現科技與藝術的有機融合。
“大秦嶺——生態與人文影像全國巡展”海報將在西安美術學院舉辦
湖北美術學院副院長張煉講述了學院于2023年成立創新學院,推進人智交互、人工美學及“生物+藝術”等跨學科課程建設。同時注重楚文化元素的融入,通過書法課程、楚文物造型研究等教學實踐,強化傳統文化傳承;魯迅美術學院副院長胡秉文則闡述了魯迅美術學院在人工智能時代藝術教育的創新實踐。胡秉文強調,藝術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兼具科技能力與人文精神的“完整的人”,需在技術應用中堅守“藝術源于生活”的創作理念。
《愛荊楚·畫文物》學生專題素描特展
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段勝峰則表示,AI藝術的價值不僅在于作品本身,更在于其引發的跨學科知識生產。它打破了藝術與科技、人文與算法的壁壘,促使我們重新審視原創性、主體性等核心概念。從哲學層面看,AI的最大意義在于挑戰人類中心主義——當機器不再以人類邏輯為基準時,藝術的定義和知識體系都將被重構;云南藝術學院院長歐陽俊虎探討了人工智能的崛起改變著藝術教育的形態與藝術創作的邏輯;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彭麗從智性與詩性的角度,闡述了山東藝術學院藝科融合的實踐與思考。
四川美術學院師生承擔的月球車航空器概念設計
四川音樂學院院長文鋒則以《哪吒》導演餃子、作曲家阿鯤等跨學科人才為例,印證了藝科融合對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浙江?樂學院副院長董德君說,“數智時代的立人之道與教學關系”既關乎技術革命對藝術教育的重塑,也指向人文精神在數智時代的傳承與創新。在漫長歷史長河中,音樂是一種超語言的表達方式,一種始終沒有中斷的精神力量,一種無需翻譯的世界語言。站在技術與藝術交融的臨界點,當代音樂家、作曲家要繼續堅守“音樂即人性關懷”的創作初心,更要以開放姿態擁抱數智變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