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可以追求星辰大海,但方向盤必須握在人類手中——至少在法律意義上。
4月16日晚,一則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的會議公告攪動車圈。會議特別強調,汽車生產企業要深刻領會《通知》要求,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切實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這場看似尋常的“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推進會”,實則是中國智駕行業的分水嶺——“自動駕駛”的敘事邏輯被徹底改寫。
車企宣傳詞匯或要大清洗?
根據網絡流傳的相關會議紀要,工信部的此次整頓,直擊的是當前智駕行業的兩大命門:“營銷泡沫”與“技術冒進”。
如果網傳文件屬實,首先,這意味著企業宣傳詞匯表將來個大清洗。內文顯示,“自動駕駛”“智駕”“代客泊車”等“科幻級”話術將被禁用,要求以“(組合)輔助駕駛”等精確表述取代。L2級別輔助駕駛也不能用“接管”一詞,因為這是L3的用語。
“代客泊車”、“一鍵召喚”、“遠程遙控”等名詞也會被禁用,因為該功能不能確保安全;“脫手”、“脫眼”字樣也不能被使用,因為“脫手”違反交通法,只能用“駕駛員運動脫離”和“駕駛員視覺脫離”的說法來表述。
其次,在技術紅線的劃定上,它要求車企從系統底層禁止駕駛員脫離控制,人臉識別、方向盤握力監測等生物認證技術成為標配。
而各種類似“千人團”“萬人團”的公測,也要走公告,明確充分驗證,不能拿用戶做測試。
此外,該通知對于OTA進行了監管收嚴:企業需做好版本的風險管理,驗證充分后再上車。對頻繁OTA的企業,要重點審查。緊急OTA升級需走召回,停產,走市場監管總局審批流程,通過后才能OTA。
方向盤人機博弈,誰是主體?
這場整頓的背后,或已體現監管部門對“人機博弈”的判斷:駕駛席上的必須是人類,而非算法。
對于消費者來說,“駕駛自由”帶來的迷霧也許終于有機會理清。比如,盡管車企在宣傳時使用了各種華麗話術,但當自己真的“脫手”“脫眼”時,才發現購買的或許只是“半成品實驗室數據”,所有責任都要由駕乘者本人承擔。
近期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在其官方公眾號發文,對當前智駕車禍的責任問題進行明確,便是個明顯的信號。
而平安車險也在2025年新條款中明確:開啟智能駕駛功能導致的事故,保險公司保留追償權。這意味著,若事故發生時駕駛員依賴輔助駕駛系統(如NOA),保險公司可能拒絕賠付或向責任方追償。這一調整反映了行業對智能駕駛事故責任歸屬的從嚴界定。
落實到具體城市,例如《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等也規定,輔助駕駛狀態下事故由駕駛員承擔賠償責任。
智駕賽道進入“硬實力”時代
當然,工信部此次整頓并非“一刀切”,也通過動態監管為技術創新保留空間。
比如,從2025年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對《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的解讀就可看出,“沙盒試點”將成為車企的創新空間,車企可以在封閉路段測試L3級以上自動駕駛,通過真實數據優化算法。
其次,智駕分級、數據安全等國家標準的落地,智駕分級制度的統一,也將盡快推薦,結束企業“各自為戰”的局面。從此車企必須清晰界定智駕系統的能力范圍,不能用“自動駕駛”“無人駕駛”等誤導性表述,且需在產品說明書中以易理解方式告知用戶操作限制。
企業也必須強化技術驗證與備案,比如提交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及OTA升級的完整技術參數,并通過工信部準入審查;所有OTA升級活動需向市場監管總局備案,涉及功能變更的需重新審批。這些都讓混水摸魚的企業不再有太多空子可鉆。
此外,《通知》要求車企建立用戶告知和事故追溯機制,這也讓消費者的維權難度降低,可以更清晰理性地使用產品。
盡管上述要求并沒有提及落地期限,但有業內人士認為,沒有期限,其實意味著要馬上執行。
或許在下周,當上海車展的鎂光燈再次亮起時,車企展臺上那些曾被冠以“顛覆”“革命”之名的智駕 demo,終將回歸技術的本來面目:不是替代人類的“上帝之手”,而是輔助駕駛的“忠實副駕”。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胡雯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