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中美貿易摩擦升溫之際,俄羅斯向中國拋出了一記“外交大禮”。
據塔斯社4月12日報道,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魯登科在一場對全球媒體開放的記者會上高調表態:“中國需要多少石油,俄羅斯就準備輸送多少”。
【俄羅斯副外長魯登科】
這個時間點非常敏感——正值美國對中國祭出新一輪高額關稅,同時試圖通過能源限制手段對中國發起“側翼打擊”之際。
不久前,俄媒援引克宮內部消息稱,特朗普特使仍在游說一些盟國配合美國組建所謂“聯合艦隊”,在中東至馬六甲海域展開“清查扣押”行動,名義上是打擊伊朗石油走私,實則瞄準的是中國油輪。
這是典型的“灰色地帶”操作,目標只有一個——破壞中國能源供應,逼迫中國在關稅談判中“就范”。
而在這個關鍵節點,俄羅斯主動站出來,等于是明確告知中國:放心,有我在,你的能源補給線不會斷。這不僅是一次能源合作的加碼,更是一種戰略層面的背書和力挺。
有人可能會問,俄羅斯真有能力支撐“想要多少給多少”這么大的承諾嗎?答案是:有,而且非常扎實。
首先,中俄之間早已建成年輸油能力3000萬噸的跨國管道系統,西伯利亞原油早已源源不斷流入中國東北。再加上近幾年雙方在西伯利亞天然氣管道上的合作升級,整個能源輸送體系正在向“管道+海運”雙通道模式轉型。
其次,北極航道正在成為中俄戰略能源通道的新支柱。這條航線雖然遠離傳統中東航道,卻可以避開美軍控制的關鍵海峽,由俄羅斯海軍負責保護,穩定性遠高于傳統線路。
【中俄天然氣管道運輸量穩步上升】
再者,中俄兩國近年來頻繁開展聯合軍事演習,演練內容幾乎都涉及海上能源運輸安全。這些演訓,表面是軍事合作,實質是在為戰略通道“打前站”,確保一旦出現極端情況,中俄能源線路也不會輕易被切斷。
最近一段時間,特朗普政府幾乎把所有的“火力”集中在了對外貿易關稅上,意圖用強硬手段逼迫中國讓步。然而,從實際效果來看,特朗普政府不但沒討到半點便宜,反倒是把自己逼上了尷尬的十字路口。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直言不諱地指出,特朗普推動的高關稅政策可能會讓美國損失多達200萬個就業崗位,同時平均每個美國家庭的年收入將縮水至少5000美元。這不僅意味著美國普通民眾的生活成本大幅上升,也預示著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正走向“自損八百”。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掀起“能源戰”,顯然是想用控制經濟命脈的方式迫使中方在貿易爭端中讓步或妥協。俄方在這個時候站出來力挺中國,無疑粉碎了特朗普妄圖干擾破壞中國能源供給的圖謀。
另外,特朗普自重返白宮后,就一直試圖拉攏俄羅斯,俄方此舉也是在用實際行動回應特朗普:中俄之間的關系不是可以輕易挑撥的。更重要的是,這也讓國際市場看清——中國并非孤立無援,美國也不是說封鎖誰就能封鎖誰。
【特朗普一直試圖拉攏俄羅斯】
事實上,面對特朗普掀起的“能源戰”,即便俄羅斯沒有做出此承諾,中國也完全有應對準備。當前中國正在逐步擺脫對單一能源來源的依賴,構建起了一個多元、穩定、安全的戰略能源體系。美國如果真想把能源當作“武器”,最后很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不過對于俄羅斯來說,這無疑是一次“報恩”的重要時機。俄烏沖突這幾年,西方對俄羅斯實施了全方位金融與能源制裁。當時,是中國頂住壓力大幅增加對俄能源進口,本幣結算機制迅速替代美元通道,幫助俄羅斯維持住國家經濟運行的“基本盤”。
除了能源,中國還出口了大量生活消費品、機械設備乃至替代芯片,讓俄羅斯在遭遇西方科技封鎖時保留了運轉空間。可以說,在俄羅斯最困難的時候,中國沒有袖手旁觀,而是用實際行動表達了“伙伴精神”。
如今,中美摩擦再起,俄羅斯用一句“要多少給多少”予以回報,不僅體現出中俄關系的溫度,也向外界傳遞出一個強烈信號:中俄合作,是建立在長期互信基礎上的互動,而不是臨時交易。
不難推測,接下來,美國可能還會搞“小動作”,但只要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穩,真心實意的戰略伙伴越來越多,所謂“圍堵”只會越來越徒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