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志得意滿的帝王,往往很難拒絕海洋的吸引力。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一共五次巡視天下,其中四次來到了海濱,往往“并海”而行,多經歷燕、齊之地。
一邊是崎嶇不平的大地,一邊是浩渺無垠的海洋,人的情感會在山海之間的奇景中無限迸發,尤其在那個視自然為神明的古老年代。所以濱海的燕齊之地一直都是神仙傳說的土壤,盛產鼓吹神仙術的方士。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在渤海邊(今天的秦皇島附近)看到了高高聳立的“碣石”,一種復雜的情緒產生了。他已經是人世間的帝王,并建立了不朽的功業,卻局限于日漸衰老的生命,這如何能讓人心甘。于是秦始皇將自己的功績刻在了石碑之上,并派遣燕地的方士盧生,去尋那長生不老之藥。
▲秦始皇畫像。圖源:網絡
其實,秦始皇在遼西這片土地留下的印記不止這些。
《漢書》載:“(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作為秦代工程史奇跡之一的馳道,在這里傍海而行,向東北延伸。往內陸走,則是盤踞在山嶺間的燕長城,它與趙長城和秦長城連接為一體,拱衛著秦帝國北部。20世紀,渤海灣也發現了秦行宮的遺址,彰顯著秦朝最高統治者的足跡。
求仙的方士,海邊的石碑,彎曲的馳道,連接的長城,以及被埋葬的行宮……那是一個極具開創性卻又無比短暫的年代。
公元前210年,有志于巡視四海的秦始皇,到了山東的平原津便病倒了,他恐怕也沒想到人生竟然會在旅途中結束。在此之前,他會不會想著再一次巡視遼西,再一次在碣石下眺望神仙的歸處?
或許是在陪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時曾知曉了父王的愿望,或許是為了再一次宣示帝國的威嚴,秦二世也跟隨父親的足跡,巡行至碣石。出巡前,二世對趙高說:“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彊,威服海內。今晏然不巡行,即見弱,毋以臣畜天下。”
他以為,如果不像父王一樣巡行天下,便是示弱,就永遠無法統治天下。但他不知道,華夏大地早已怨聲載道,反叛的火焰很快吞沒了這個不知體恤民力的王朝。
帝國的幻夢逝去之后,遼西之地依然承載了數不盡的欲望和功業。
▲秦皇島的海景。圖源:攝圖網授權
1
這片山海之間的土地,位于雄雞版圖的咽喉部位,被后世稱為“遼西走廊”。
“走廊”往往被用來形容一片能夠連接不同區域、便于交通往來的狹長地帶。遼西走廊便是中國東北方向一條不可忽略的交通大道。
它的北端是肥沃的遼河平原,南端則是遼闊的華北平原,而峰谷參差的燕山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橫插在兩大平原之間。宋代詩人蘇轍曾這樣描述燕山形勢:“燕山如長蛇,千里限夷漢。首銜西山麓,尾掛東海岸。中開哆箕畢,末路牽一線。”崇山峻嶺,幾近與海洋“握手”,將中原和東北兩大地區分隔開來。
北越燕山,分布有老哈河、大凌河、小凌河、青龍河等水系,努魯爾虎山和松嶺兩大山系,山水交錯間,東北—西南走向的河谷谷地形成多條天然廊道。要想出入南北,便要依賴山海之間的曲折通道。
▲西漢時期的遼西形勢圖。圖源:《中國歷史地圖集》
燕山以南的華北平原,長期是古代中國人口和財富的密集區。只要是以中原為基底的大一統王朝,都必須掌控華北平原。同時,這片廣袤富庶的平原也是北方民族頻頻南下劫掠的土地。無論是北方民族南下中原,還是中原王朝出擊東北,遼西走廊都是一個十分便捷的通道。因此,圍繞著走廊地帶的爭奪,成為古代中國東北方向政治與軍事的焦點。
戰國時期,燕國將領秦開曾在此地大破東胡,使東胡北退千余里。而燕國在此處設郡縣,基本奠定了此地的格局。秦始皇二十一年,秦軍大破燕太子軍,取薊城,還得到了太子丹的首級。燕王放棄了遼西,逃竄至遼東為國。四年之后,秦始皇派遣王賁通過遼西走廊,進擊遼東,終結了燕國的歷史。漢初,燕王盧綰造反,周勃率軍北上破敵,一路勢如破竹,將分封給諸侯的遼西、遼東之地奪回,再度確立了郡縣制。
頻繁的戰事,郡縣制的反復設立,都顯示出遼西走廊的險要。
元封元年(前110),遼西的碣石又一次迎來了帝王的乘輿。
同樣完成了不世功業的漢武帝,東巡泰山,來到了燕齊之地。澎湃的海景同樣激起了這位帝王的憂思,他也想找到蓬萊,延續自己璀璨的生命。為了追求長生不老,燕齊之地的神仙風氣再一次席卷了朝廷,成群的方士聚集在漢武帝身旁。泰山之游后,漢武帝沿著秦始皇走過的路,并海而行,巡行至遼西,來到了碣石。
這般軌跡,和當年秦始皇的遼西之行有著驚人的一致性。他們的目標也大致相同:示威、求仙、巡視北邊。在海邊的碣石前,兩代帝王的身影似乎完全重疊在一起,他們的心境亦是相通的:掃平宇內的豪邁,以及不得長生的憂愁。
▲漢武帝像。圖源:網絡
當然,漢武帝對于遼西走廊的利用,明顯要更多一些。
武帝曾遣驃騎將軍霍去病擊破匈奴左地,然后把烏桓遷徙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他還開始設置護烏桓校尉,這一職位的主要任務就是使烏桓不得與匈奴交通。這已經不是像秦始皇修長城一樣全然的防御,而是一種帶有民族控制的進取策略。
元封二年,也就是巡行至遼西的第二年,漢武帝聽聞朝鮮襲擊遼東,立馬發動對朝鮮的進攻,遠征軍由海陸兩路分軍合擊。史載,漢武帝“募罪人擊朝鮮。其秋,遣樓船將軍楊仆從齊浮渤海,兵五萬人,左將軍荀彘出遼東,討右渠”。荀彘所部自陸路進擊,必然要經過地勢平坦的遼西走廊。
幾經波折后,漢朝最終平定朝鮮,設四郡,分別是樂浪郡、真番郡、臨屯郡及玄菟郡。中原制度也在遼遠的東北扎下了根。
2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帝國擴張的步伐從未停止。然而,海洋并不總是令人向往,它也隱藏著令人意想不到的風險。
秦皇漢武巡行遼西,以及中原軍隊出擊東北的路線,是一條與海并行的大道,史稱“傍海道”。這條路地勢平坦,依山面海,通行效率最高,是遼西走廊最為便捷的一條通道。但這條路在歷史上相當長時期受到海水淹沒的威脅,以致不得暢行。
《漢書》曾記載:“大司空掾王橫言:……往者,天嘗連雨,東北風,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里,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這就是所謂的“海侵”現象。這種現象也得到了考古學的證明,渤海灣西岸出土的貝殼堤及其他文物遺跡,可以證明海岸的推移。歷史學家譚其驤指出:“發生海侵的年代約當在西漢中葉,距離王橫時代不過百年左右。沿海人民對于這件往事記憶猶新,王橫所說的,就是根據當地父老的傳述。”西漢中期以來,“北海水溢”現象時有發生,一直延續到東漢末年。
建安五年(200),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戰勝袁紹,接著又逐個擊破青州的袁譚和并州的高干。袁紹兩子袁尚和袁熙逃往東北,依附烏桓。
當時烏桓遷入漢境、內附中原久矣,趁著天下大亂,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的烏桓聯合在一起,“略有漢民合十余萬戶”,勢力強大。袁氏兄弟企圖憑借烏桓的力量重整旗鼓、卷土重來,奪回失地。
曹操為統一北方,解除后顧之憂,必定要制服烏桓。可是曹操準備北征烏桓時,諸將意見不一,反對者居多。多數人認為烏桓貪婪無信,袁尚、袁熙只是喪家之犬,烏桓必不會為之賣命。如果率軍北征,許都空虛,萬一劉表趁機偷襲許都,后果不堪設想。
只有郭嘉支持曹操的想法。他認為遼西遙遠,胡人毫無防備,派兵突襲就可一戰而下。而幽冀民心尚未歸附曹氏,袁紹曾有恩于烏桓,如果置之不理,得烏桓相助的袁尚就會乘機進攻河北,冀州會得而復失。
在郭嘉一人的微弱支持下,曹操力排眾議,決心北伐。
▲郭嘉在此次征烏桓行動之后因水土不服而英年早逝。圖源:劇照
建安十二年(207)春三月,曹操自鄴城發兵,一路浩浩蕩蕩殺向遼西的柳城,可迎接他的卻是一場連綿的大雨和一片“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的泥濘之地。大軍停滯不進,一等就是兩個月。
就在曹操一籌莫展的時候,當地人田疇來到曹軍帳下。田疇告訴曹操,這條濱海道夏秋經常積水,不能行軍。但是有一條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的古道可以通往柳城,這條古道雖然多年前已遭廢棄,但還是有跡可循。曹操聽聞大喜,讓田疇做向導,帶大軍出發。
為了迷惑烏桓,曹操假裝已經退兵。他讓士兵在路旁立了一塊木碑,上面寫著“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以此迷惑烏桓放松警惕。而在田疇帶領下,曹軍放棄了輜重,輕裝急行,從盧龍塞向柳城進發。距離柳城還有200里的時候,烏桓才得到消息,可惜為時已晚。
八月,雙方大軍在白狼山相遇。當時烏桓騎兵“甚盛”,而曹軍“披甲者少”,曹操臨危不亂,登上白狼山觀陣,看到烏桓軍陣容不整,果斷下令出擊,命令張遼為先鋒沖擊敵陣。混戰中,烏桓首領蹋頓被張遼斬殺,烏桓軍全面崩潰,曹操軍大獲全勝。
歸來已是九月,曹軍在過“傍海道”時又經歷了一場大旱。當時天寒無水,軍隊又缺乏糧食,曹操只能殺馬數千匹以充饑,再鑿地三十余丈才得到水源。可知這條“傍海道”之極端兇險。進軍與退軍都如此艱難,也難怪后人評價曹操此戰為“僥幸一勝”。
南下途經遼西之碣石,在秦皇漢武曾經眺望的海景前,奮發進取的情緒陡然爆發,曹操寫下了千古名篇《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此戰之后,北方基本已定,天下一統的宏愿又前進了一步。年歲已老的曹操沒有時間沉湎于過往的勝利中,一回到鄴城,他立即訓練水師,為征荊州做準備。征烏桓的第二年,曹操便踏上了南征的旅程。
曹操北征烏桓,也打通了遼西走廊的另一條交通要道——盧龍道。此后,這條路在中原與東北的交通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人員流動和物質交換多經此處,“傍海道”一度荒涼下來。
▲曹操畫像。圖源:網絡
3
隋唐時期,情況開始有所轉變。雖然一般往來仍主要通過盧龍道,但傍海道的地位逐漸上升。
比較著名的就是隋唐的幾次東征高句麗。以隋大業八年(612)之行為例,士兵與運輸的民夫共計三百萬左右,幾乎是傾全國之力,隊伍“首尾相按,連營漸進”,如果走河谷之間的山路,實在不可思議,必然走的是便捷的“傍海道”。
可惜的是,隋煬帝三次東征,效果并不明顯,反而勞民傷財。第三次東征之后,高句麗國王雖然受降,可是等到隋朝大軍一撤,便立刻變卦,遼東依然不在中原王朝的掌控之中。
歷史上,遼西走廊有著相當復雜的政治生態。南方的農耕文明、遼東的漁獵文明、以及大漠的游牧文明,三種勢力在這里進退分合,誰也無法奈何誰。由于其通道性,這里各族雜居,既有漢人、高麗人、靺鞨人,也有契丹人、奚人、室韋人、粟特人、突厥人、新羅人等。要想在這般魚龍混雜之地立足,便需要一個具有絕對控制力的橋頭堡。
唐朝建立之后,在遼西的營州(今遼寧朝陽)設總管府,這是唐王朝在東北地區設立的唯一內地型府州,也是唐王朝在東北邊疆的軍政重鎮。唐玄宗曾說過: “我國家頃有營州,茲為虜障,此北戎不敢窺覘,東藩由其輯睦者久矣。”
貞觀十八年(644),唐太宗下詔派遣營州都督張儉率領幽、營二州士兵以及契丹、奚、靺鞨等異族軍隊,先擊遼東,試探高麗人的虛實。張儉軍至遼西,遇上遼河泛漲,久而未渡。太宗認為他畏戰,于是將其召回。張儉面陳利害,說明當地的地理情況。聽完之后,太宗仍然任張儉為六軍前鋒。只不過,這一次他決定要御駕親征。
十二月,太宗下《親征高麗詔》,東征高麗。張儉知恥而后勇,率領胡人的騎兵,進渡遼水,大破高麗兵,斬首數千級。太宗也來到前線,親自督戰,唐軍奮勇爭先,一舉拿下了遼東城。可是后來因為戰線拉得太長,加上天氣寒冷,糧草不繼,太宗只能下令撤軍。
此役唐軍損失慘重,太宗自恨重蹈隋之故轍,為安撫民心親赴柳城,為陣亡將士行葬作祭。回朝之際,他同樣來到了碣石處,刻石記功。而他也是最后一個來到碣石的皇帝了。
▲唐太宗像。圖源:網絡
此次東征,營州都督統領胡兵大放異彩,可見唐王朝借助營州掌控北方各族、進一步經略東北亞的戰略意圖。
乾封元年(666),高句麗內亂,唐高宗趁機向東北進軍,這一次營州都督再次充當進攻高句麗的前鋒。唐軍終于打入平壤城,高句麗滅亡。
但是,唐王朝進取東北的趨勢在武則天時期停滯了。
通天元年(696),契丹叛唐,奚、靺鞨等少數部族隨之失控,營州為契丹攻占。唐王朝歷時一年,最終在突厥人的協助下平定叛亂,但營州都督府已名存實亡,唐朝東北邊疆的防御體系基本瓦解。
安史之亂后,東北邊疆陷入戰爭的漩渦,營州也亂成了一鍋粥。大約10萬人遷居山東,營州地區漢族人口大幅減少。原先歸順的各少數部族動了別的心思,或立于墻頭觀望,不響應唐朝的征召,或直接加入叛軍,對抗中央。
寶應二年(763),幽州節度使李懷仙擒殺史朝義,歷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告結束,卻沒有止住唐朝下沉的勢頭,也沒有停住東北叛離的趨勢。藩鎮擁兵割地,分據各方。趁著東北防務空虛,少數民族趁機發展壯大,代之而起的是契丹族遼朝的建立。
4
唐宋之際,是中國歷史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漢唐間,中原王朝的空間結構以“東西關系”為主軸,國都不出關洛。安史之亂后,人口大量南遷,王朝政治空間結構的主軸開始轉換為“南北關系”,王朝定都的地點也移向北京——汴京——南京一線。
遼西走廊不再只是經略東北亞的要道,反而日益成為王朝存亡的生命線。對于遼以后的草原王朝來說,只有掌握遼西,才能有效突破南北農牧界線,形成對中原、草原、東北地區的多方控制。
遼朝取得燕云十六州之后,盡有長城內外。此后,契丹的軍隊便可通過多個關口及多條道路穿越燕山,最為常用的則是從古北口出發的一個通路,史稱“古北道”。雖然好戰是游牧民族的標簽,但對于他們來說,發展經濟明顯更為重要。
原來,古北道險狹崎嶇、山路漫長,通行極為不便。為了開辟新的道路,契丹人沿著古北道創建亭舍、設置驛站,還在古北口建立了一個市場。
▲古北口長城。圖源:攝圖網授權
公元1004年,宋遼締結澶淵盟約,雙方和平友好關系確定。宋使入遼之后,簡直看花了眼。一位名叫路振的使者在游記中這樣記錄:“自白溝至契丹國凡二十驛。近歲以來,中路又添頓館,供帳鮮潔,器用完備,燭臺、炭爐,悉鑄以銅鐵。奚民守館者,皆給土田,以營養焉。”
干凈整潔的“供帳”,工藝精細的燭臺和炭爐,讓他們印象深刻。而且契丹人還安排民戶守館,并給予田土,相當于雇傭農戶開荒,保證不至于路斷人煙。就這樣,一條險峻無比的山路變成了一條生機勃勃的貿易之路。
傍海道則是在金人的手中得以復蘇。
女真人崛起之后,便通過傍海道威脅遼朝的統治。遼天慶七年(1117年),遼朝募集宜州、錦州等地二萬八千余人組成怨軍八營試圖阻擊金軍。蒺藜山之戰,金兵重鎧甲騎兵向怨軍輪番發起沖鋒,輕騎兵百步之外弓箭齊發,無不中者。怨軍在金兵反復兇猛的沖擊下,紛紛潰逃。遼軍大敗,從此喪失了對傍海道的控制。
后來,宋朝也加入對傍海道的爭奪。張覺本是漢人,做過遼國的將領,投降金朝之后成為平州的留守。之后,張覺聯合被遷往東北的漢人起義,并歸降了宋朝。他利用平州的位置控制了傍海道,卻依然擋不住金人的進攻,失敗后逃往燕京。金人立馬向宋朝索要張覺,懦弱的宋王朝懼怕女真人,竟然真的殺了張覺,把人頭送到了金軍的大帳。宋人再不敢對北方有任何想法。
金初,傍海道也被金廷確定為驛道,每隔五十里設置一個驛站。加上當時中國正處于寒冷期,瀕海的位置降雨量銳減,積水現象大為減少。在自然之力和人為之力共同作用下,荒涼無人煙的傍海道,變成了東北與中原之間最為完善的一條道路。
唐宋之變一個最大的產物,就是北方興起了一種二元的統治秩序。以遼代開始,吸收唐宋制度,仍然保持草原特色,所謂“兼制中國,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胡化與漢化,在這片土地不斷交織、糾纏。遼西走廊這些蜿蜒的道路,正是兩種電流碰撞、交流的線路。從此時開始,再沒有一個皇帝前去碣石懷古。大概是因為,遼遠的東北不再是一片需要開拓的土地,它逐漸融入了華夏的秩序之中。
5
對于南方的中原帝國來說,遼西走廊也有了更深的意義。
為了經營漫長的北部防線,明代遷都北京,沿著綿延的長城設下九邊重鎮,并打造一條固若金湯的遼西走廊。在北起錦州、南到山海關這段長近200公里的路線上,衛所占據險地,星羅密布。明英宗還沿遼東至遼西修建了一道邊墻,用來保護遼西走廊,墻內主要是漢族聚居地,墻外則是蒙古、滿洲和朝鮮。
▲山海關的箭樓。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到了明末,明朝與滿洲人更是在遼西對峙了十余年。
明清戰爭爆發后,明朝一敗于撫順,二敗于薩爾滸,三敗于遼沈,四敗于廣寧。遼東被奪,遼西的門戶大開。后來,經過孫承宗四年經營,雖然在遼西頂住了努爾哈赤的攻勢,但是仍然無力收復失地。
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之際,袁崇煥站了出來。他提出修筑城垣,練兵屯田,建立錦州—寧遠防線的構想,并得到孫承宗的支持。
明天啟五年(1625),努爾哈赤渡過遼河,向寧遠殺來。袁崇煥一面堅壁清野,一面準備紅夷大炮。后金大軍在攻城之時,遭到了炮火的猛烈轟擊,就連努爾哈赤本人也被擊傷。雙方相持二十余日,后金軍隊見破城無望,便退回沈陽,努爾哈赤不久去世。此后,明軍再次如法炮制了一出“寧錦大捷”。
兩次失利,暴露了滿洲人攻城力量不強和無力長期作戰等弱點,再加上朝鮮、蒙古威脅著后金的側翼,剛剛即位的皇太極急需調整軍事部署。而明朝這邊更是一灘爛泥,國內的流民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崇禎皇帝剛剛即位,與魏忠賢正欲進行一番搏斗。
于是雙方心照不宣保持了停戰。袁崇煥還派人去后金吊喪,打探情報,順便提出歸還遼東、稱臣的議和要求。皇太極借議和之機,向朝鮮發兵,強迫其簽訂兄弟之盟。袁崇煥也想借議和重修城池,但是沒等城池修完,皇太極已揮師遼西,將大凌城徹底摧毀。一來一回,明朝吃了大虧。
遼西對峙期間,雙方多次進行議和。但其實大家心里都清楚,議和是假,完成自己的戰略部署是真。只不過,最后的結果基本上都是明廷吃虧,后金得利。因為明朝上下十分忌諱議和。文臣只會動口舌,而武將不敢擔責任。袁崇煥之死,又成了議和者之戒。
▲袁崇煥像。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軍事實力明顯不足,談判桌上又無法取得實惠,明朝只能看著滿洲人一步步蠶食掉自己的遼西防線。
明崇禎十三年(1640),皇太極吸取過去強攻寧遠、錦州受挫的教訓,制定了長圍久困、圍點打援的作戰計劃。洪承疇率領13萬明軍去救援,皇太極直接與明軍在松山決戰。明軍完全沒有展現出應有的戰斗力,反而越戰越膽怯,最后洪承疇被俘,松山、錦州陷落,遼西盡在清軍掌握之中。
丟掉遼西走廊之后,北京的防線便只剩下一個光禿禿的山海關。
再之后,吳三桂降清,清軍入關,華夏大地迎來了最后一個王朝。
清王朝繼承了遼、金、元三個北族王朝的歷史記憶,以及明朝的典章制度,打造了一個復合多元的帝國。硝煙散盡之后,最大的邊界消失了,遼西走廊回到了商路的角色,不同人群、不同民族在這里產生文化碰撞,成為充實“中華秩序”的養料。當然,它還得時不時回到硝煙之中,比如民國時期的兩次直奉大戰以及遼沈戰役等。
海風席卷遼西走廊的歷史風塵,無數人從此地經過,有人胸懷天下,有人僅僅為了生計,有人眺望浩瀚無垠的海洋,有人只是默默回望自己的家鄉。這便是走廊的意義,它面向的永遠是穿梭并掙扎于兩個世界的人:東北還是中原,游牧還是農耕,未開墾的黑土地還是發大水的黃土地,國家的需要還是個人的得失……
出關入關,人潮涌動,便是這里的歷史。
參考文獻:
崔向東:《論遼西地域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年第1期
王子今:《論秦漢遼西并海交通》,《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辛德勇:《論宋金以前東北與中原之間的交通》,《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4年第2期
葉秋菊:《曹操北征三郡烏桓述論》,《秦漢研究》,2011年第1期
宋卿:《試論營州在唐代東北邊疆的地位與作用》,《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邊昊、吳鳳霞:《論遼金對遼西走廊交通的經營》,《北方文物》,2019年第4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