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預制板房的居民要求“拆掉重建”的呼聲越來越高。所謂預制板房,就是把水泥澆灌進各類建筑構件當中,等風干之后,再運到拖工場地,進行拼接安裝。主要是上世紀70、80年代,由國企、機關事業單位建造,以解決本單位職工居住問題。而預制板房最大的優點是,建房成本低,造房速度快。
不過,預制板房也存在著較多的缺陷:第一,設計壽命短,只有30-40年左右。而現在商品房的設計壽命是70年。顯然,現在很多上世紀70、80年代的預制板房已經過了設計壽命,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第二,制板房由于是用水泥構件拼接而成,存在著保溫、隔音、容易滲水等問題。第三,多數預制板房建造于上世紀70、80年代,房型的設計缺乏人性化。比如,廚房、衛生間沒有窗戶,客廳窄小,光線昏暗等問題。
而對于大量留存下來的預制板房,相關部門并沒有選擇“拆掉重建”,至今還有很多地方的預制板房,看起來破舊不堪,卻遲遲不能對其加以“拆掉重建”,這背后又有什么原因呢?對此,我們采訪了一些相關專業人士,他們給出了5個預制板房不能全部拆掉重建的原因:
第一,老房居民意見并不統一
居住在預制板房里的居民對于“拆除重建”的意見并不統一。像年輕人都希望老房子能“拆除重建”。但是,很多老年人在預制板房里生活了幾十年,對老房子有著很深的感情,反對“拆除重建”。而在居民意見不統一的情況下,預制板房要想全部拆除,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第二,預制板房的質量良莠不齊
預制板房的質量并不一樣。有些預制板房得到很好的保養,經權威機構鑒定下來,可以通過舊改的方式,進行修繕改造,繼續居住。而還有一些預制板房由于建房時偷工減料,又因年久失修,已經成為危房,像這類老房子是可以被列入拆遷的名單之中。
第三,預制板房數量實在太多
我國在上世紀70、80年代建造的預制板房數量較多,如果要在短時間內全部“拆除重建”既不太現實,也會對城市的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現存預制板房屋數量約達1.2億棟,其中城市區域約有8000萬棟,占城市房屋總量的約20%?。顯然,即使要對預制板房全面“拆除重建”,也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四,預制板房重建的資金
通常預制板房的“拆除重建”的資金成為大問題。如果是樓里居民大家共同分擔“拆除重建”的費用,那這個拆除就變得很容易了。但如果居民都不愿意出資,或者意見不統一,那也只好擱置“拆除重建”計劃。
當然,也可以考慮申請政府專項改造基金,或者由開發商投資。但是,在補償方案上會有較大的分歧。一些地區的預制板房居民覺得“拆除重建”的補償方案過低,不如拆遷補償拿到的錢更多。
第五,不同的預制板房的性質不同
有些預制板房產權清晰,只要重建資金到位,對其進行“拆除重建”相對比較容易。而還有一些預制板房,產權歸屬是原來建造的單位,而現在的居住只有居住權。像這樣的預制板房,還要經過原來建造的單位同意,并把老房子的產權轉讓給樓里的居民,這樣才能推動“拆除重建”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