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次全球熊貓愛好者共同參與的盛會,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熊貓家園·大熊貓文化創意大賽”自去年9月正式啟動以來,在海內外掀起了一股“熊貓創意熱潮”。目前,本次大賽已經完成了作品征集和初評等環節,選出210件入圍作品進入線下終評,4月22日將揭曉最終的獲獎情況。
在入圍的作品中,由中央美術學院(公共藝術與體驗設計工作室)大三學生羅音杰和劉文韜創作的潮流玩具作品“雅樂團團—國寶熊貓”風格獨特,萌態十足的熊貓手持古代樂器,身著傳統服飾,十分抓人眼球。
據羅音杰介紹,“雅樂團團”是以國寶熊貓為載體擬人化設計的潮玩盲盒作品,該系列作品中,熊貓身著古代傳統服飾,或撫琴或奏樂。集齊盲盒還可按樂史時間線,拼成立體編鐘矩陣。
“我們設計的靈感源自成都五代前蜀王建墓永陵二十四樂伎浮雕,通過現代潮玩設計語言進行重新演繹。在設計過程中,我們在還原樂器形制、服飾紋樣等細節的基礎上,以熊貓Q萌形象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創意碰撞,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讓沉睡的雅樂文化煥發新生。”羅音杰介紹道。
羅音杰表示,在設計作品的時候,他們參考了大量的古畫、敦煌壁畫、出土文物等歷史資料,力求盡可能地還原樂器和服飾的細節。“比如,擊鼓的這只小熊貓我們參考了《韓熙載夜宴圖》中男樂師的形象,以方便舞蹈動作的缺骻服作為大框架,衣紋上增加象征吉祥的祥云紋,衣領綴卷草紋,表達祥瑞的寓意。另外,鼓面的設計我們參考了敦煌壁畫的藻井紋樣,鼓槌上同樣增加了卷草紋豐富細節。”
為什么采用盲盒的形式進行產品設計?“熊貓是無需翻譯的‘世界語言’,我想,如果能打造出一個觸動大家內心的IP,再加上盲盒這種年輕化且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的產品形式,可以更好地推廣熊貓文化。另外,盲盒的大小也方便大家拿在手上把玩,可以拉近藝術與生活的距離。”羅音杰說,作為一名成都人,她認為自己有責任用藝術語言去講好熊貓故事。
據羅音杰透露,本次參賽的作品精選了琵琶、阮咸等五款代表性樂器造型,后續還將逐步完善二十四樂伎全系列作品。“這對我們來說不僅是一次潮玩設計工作,也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我們希望能用現代的設計語言,讓博物館中的文物真正‘活’起來,奏響跨越千年的華美樂章。”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吳雅婷 圖據 受訪者 編輯 曾雪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