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未見的戰友,為了當年借下的15元錢,在雙方均已過古稀之年的今天,以一場闊別已久的相見,見證了一場義舉和深厚的戰友之情。這兩位戰友,一位叫唐紹應,今年80歲,家住舒城縣杭埠鎮;一位叫黃國權,今年74歲,家住舒城縣曉天鎮。
1972年,家住曉天鎮天倉村的黃國權應征入伍,在江蘇某部隊服役,在部隊結識了時任副連長的唐紹應。在同甘共苦的軍旅生涯中,兩人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1977年,黃國權退伍回鄉,在生養自己的小山村從事農業生產,并娶妻生子。1978年,已轉業到地方工作的唐紹應一路打聽著來到曉天鎮,找到黃國權,說有事請求幫忙。
唐紹應的老家在原河南鄉,是當時杭埠鎮下轄的一個區域,距離曉天鎮天倉村90多公里。當時,基礎設施條件落后,交通不便,往來全部步行,更沒有通訊設施,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都是鴻雁傳書或口頭捎信。
果不其然,唐紹應的確是有事相求。其母親突發急病病危,入土的棺木沒有準備,知道老戰友所在的大山區木材豐富,便急急趕了過來。戰友有事相求,自然不在話下。其時山區林木管理較為嚴格,且大都歸村集體所有。黃國權便跟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商議,想辦法從別人家勻出了幾棵杉木,并加工成做棺材的用料。一切辦妥,準備付款時,唐紹應發現隨身帶來的30元錢不夠,還差15塊錢。此時,黃國權二話沒說,從本就拮據的家庭開支中拿出15元錢借給了老戰友。然后,大家伙翻山越嶺,你扛我抬著趕了15公里的山路,用了一個多小時,送到了曉天街道。唐紹應托一輛拉水泥的貨車,帶到了杭埠。剛剛打好棺材,母親就去世了,悲痛中,唐紹應在心里牢牢記住了這位戰友毫不猶豫的出手相助。
人生匆匆,歲月如梭。艱苦的時期,兩位老戰友為了各自的生活和家庭,不停奔波。加上交通和通訊不暢,像其他戰友一樣,唐紹應和黃國權再無謀面。雖然,唐紹應不時感念著老戰友的恩情,卻一直沒法了卻心愿,還上那借下的15元錢。
說來湊巧,今年,唐紹應聽說自己親哥的孫女在曉天鎮政府上班,便突然想起了久未謀面的老戰友。在春暖花開的4月15日,唐紹應夫婦倆由女婿開著車,在鎮村干部的陪同下,來到了曉天鎮天倉村。
溫暖的陽光下,兩位時隔近半個世紀的老戰友重逢了,兩個人早早伸出了手,緊緊地握在一起,拍著彼此的肩膀,打量著,問候著,歲月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從前。如今,都曾經動過手術的兩位老戰友,此刻仿佛突然回到了當年,神情激動地回憶著往昔,暢聊著這幾十年沒有見面的點點滴滴。
交談中,唐紹應拿出一個紅包,交到老戰友手中。“這既是還你當年的借下的錢,也是我的一點心意。”而黃國權無論如何不肯收下,“戰友之間,理應互幫互助,我真的不能收。”兩位雖年邁卻仍然精神抖擻的老人謙讓著,誰也說服不了誰。
在家人的勸說下,黃國權收下了老戰友的心意。而臨別時,黃國權又是剛剛上市的茶葉,又是新鮮的竹筍不停地塞給唐紹應,戰友情在禮輕情義重的一來一往中感動著現場的每一個人。
▌來源:曉天鎮 丁文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