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是讓技術不止停留在論文里,而是用工科硬核工具,解決臨床中真實的‘小問題’。媽媽的康復是醫學的勝利,而未來更多的勝利,或許就藏在我們交叉學科的探索中!”近日,在安徽醫科大學2025年“我的中國夢——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人人演講活動現場,選手柳安琪動情的講述,收獲了一陣陣掌聲。
她的演講題目為《手術室中的萌芽》,源自幫助母親抗癌真實經歷,她的父母也來到現場為她加油鼓勁。去年夏天,高考結束的柳安琪得知母親被確診為惡性淋巴瘤的消息。母親經歷了長達200多天的治療,輾轉廣州、北京等地求醫,決定進行骨髓移植。最終,柳安琪將自己的骨髓血和外周血細胞捐獻給母親。
幾個月來,母親在骨髓移植和靶向治療下病情緩解,柳安琪真正明白了醫學進步的意義——那些曾被視為絕癥的陰影,正在被基因編輯、免疫細胞治療和智能醫療設備一點點驅散。
柳安琪的父母來到現場為女兒加油,比賽后三人在舞臺合影。安徽醫科大學供圖
站在演講舞臺上,柳安琪說:“在醫學和科技交匯的時代,自己學的每一行代碼、做的每一次實驗,都有可能成為別人活下去的希望,讓全天下的母親都能健康,是我今后渴望實現的中國夢。”
當天的比賽中,18位大一學生登臺講述青春奮進、良醫逐夢的愛國情、報國志,將個人發展規劃和醫學生的使命擔當相結合,將個人理想與家國情懷緊密相連。
“每次被咳嗽憋醒,都能看見我奶奶蹲在爐子前熬藥。那個老銅鍋啊,外頭糊的藥垢比鍋底還厚,里頭翻滾著紅棗、黃芪、野山姜,奶奶總拿長柄木勺攪啊攪,熱氣撲在皺紋里,把皺紋都浸潤成了琥珀的顏色。”當天,該校第一臨床醫學院選手王若瑄分享了奶奶的的故事。
小時候,體弱多病的王若瑄時常蜷縮在羊皮褥子里,聽著藥鍋咕嘟咕嘟響,總覺得這苦味要把她“腌透了”。“但誰能想到,正是這苦味,把我一路送到了安徽醫科大學。”她來自內蒙古自治區,高考后,親戚們都勸她學熱門專業,只有奶奶支持她學醫。
求學路上,很多夜晚,王若瑄總是想起那口滿是藥垢的大銅鍋,想起陪伴自己整個童年的苦澀藥香,也想起了在每個咳嗽的夜晚,奶奶拿勺子舀著藥湯哄她的那句話:“等我的小沙棘樹長到云彩里,咳嗽就飛走啦。”如今,在王若瑄的心里,“云彩”就是云端數據庫,而那些熬進藥湯里的期待,也正在這一代青年醫學生的手里重新生長。“我們作為傳統與未來的擺渡人,要讓牧區的炊煙接上5G信號,讓馬背上的智慧走進實驗室。當古老的銅鍋煨煮出新時代的藥香,那些熬藥的煙火氣也就變成了守護生命的數據流。”演講結尾,王若瑄情不自禁地說道。
“8歲那年,我曾看見父親在工地就著涼水吞下胃藥……”該校醫學人文學院學生鄭蔣琦至今記得,高考填報志愿那天,父親把纏著紗布的手藏在桌下,他想起初中課本里那句“醫者父母心”,因此選擇了運動康復專業。
大一,當他第一次觸摸到《解剖學》教材時,恍惚間仿佛觸到了父親變形的指關節。去年冬天,他參加了學院組織的實踐活動,遇到一位因腦卒中偏癱的退伍老兵。當他用新學的關節松動術為對方康復時,老兵突然抓住他的白大褂說:“小伙子,等我康復了,還想再敬個軍禮。”
“那一刻,我終于明白,每個需要康復的生命背后,也許都有一個家庭的守望。”鄭蔣琦說。
據了解,2013年起,安徽醫科大學深耕“青字號”育人品牌建設,以班級團支部為單位,在全體新生中開展“我的中國夢”人人演講活動,每名新生都要走上講臺,接受初賽、復賽、決賽層層選拔,用鮮活的事例和真摯的情感,面向同輩和師長,鄭重宣告自己的青春夢想。
比賽合影。安徽醫科大學供圖
該校團委負責人說,學生們結合自身經歷和專業夢想,通過小切口講述大道理,在深度思考中領悟中國夢的精神內涵,這同樣也是一堂生動的大思政課。(視頻制作:安徽醫科大學團委)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