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感受
在我的水墨創作歷程中,始終懷揣著對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融合的探索熱情。
從創作理念層面,我認為藝術不應受限于既定的邊界。傳統文人畫的審美體系固然有其深遠價值,但也需要通過新的方式去突破與發展,由此我開啟了這場精妙的“文化褶皺實驗”。我嘗試將民間年畫、戲曲造型的稚拙與西方現代藝術的詭譎相融合,以“怪異”撕裂傳統文人畫的審美繭房,為觀者呈現一個全新的視覺空間。
在藝術手法上,我注重對民間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對于民間藝術,我采用的是“幻覺處理”與“碎片化挪用”。例如在《功夫Ⅲ》中對木版年畫門神輪廓的變形,在《影系列》中對皮影鏤空技法的解構。這種“陌生化”處理,在保留民間藝術原始生命力的同時,注入當代藝術的游戲性,讓傳統元素煥發出新的活力。
天籟之1 198×98cm 紙本水墨 2016
在突破傳統審美過程中,水墨語言的精髓于我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我在作品中通過細線勾勒與水墨潑染,營造出“虛實相生”的張力,延續文人畫“寫心”內核,并疊加“陰濕氣”與“魔幻色彩”,創造出屬于70后的精神圖景。
關于“無主題性”,我在創作中刻意保留這種模糊性。因為在我看來,這不僅能帶來豐富的內涵,更是當代水墨突破語言邊界的嘗試,它引發對水墨藝術本質的思考。
我的創作是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碰撞中尋找平衡,捕捉文化褶皺中的“異質性”火花,以斑斕的筆墨探尋藝術那“言而未盡的意味”。
(文/張衛)
天籟之2 198×98cm 紙本水墨 2016
張衛對民間藝術的汲取并非簡單模仿,而是通過“幻覺處理”與“碎片化挪用”實現創造性轉化。木版年畫的門神輪廓在《功夫Ⅲ》中化作扭曲的肢體語言,皮影的鏤空技法被解構成《影系列》中若隱若現的神秘圖騰。這種對民間造型的“陌生化”處理,既保留了稚拙的原始生命力,又注入了當代藝術的游戲性。正如邵大箴所言,張衛的圖像“信手拈來,未經刻意推敲”,卻以“溫和的荒誕”消解了西方超現實主義的壓迫感。
在突破傳統審美的過程中,張衛并未全然拋棄水墨語言的精髓。其細線勾勒的工筆技法與水墨潑染的氤氳效果,在《天空之門》等作品中形成“虛實相生”的張力。這種對傳統筆墨的現代性改造,既延續了文人畫“寫心”的內核,又通過“陰濕氣”與“魔幻色彩”的疊加,創造出屬于70后的精神圖景。孫克指出,張衛的探索“豐富了未來中國畫的發展道路”,其意義不在于顛覆,而在于在傳統褶皺中拓出新境。
向莫蘭迪致敬之5 紙本水墨 66x44CM 2015
張衛的“無主題性”引發了關于水墨藝術本質的激烈討論。尚輝認為,這種不確定性恰恰賦予作品“內涵的豐富性”,與70后群體的成長經驗密切相關;而梁江則驚嘆于其“模糊性方法”帶來的解讀困境,認為這正是當代水墨突破語言邊界的嘗試。這種爭議本質上是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藝術話語的碰撞,張衛以“折中模板”的姿態,為觀眾提供了多維度的思考路徑。
張衛的水墨世界猶如一座文化熔爐,熔鑄著民間野性、戲曲詭譎與現代觀念。他的創作證明:真正的藝術創新不在于對傳統的徹底反叛,而在于在文化褶皺中捕捉轉瞬即逝的“異質性”火花。當邵大箴感嘆“西方人難以理解中國畫的形式美感與觀念的共生”時,張衛已用斑斕的筆墨給出了東方智慧的答案——藝術的意義,或許正在于那些“言而未盡的意味”。
向莫蘭迪致敬之10 紙本水墨 66x44CM 2015
熒Ⅱ之4 張衛
順德糖廠 張衛
(來源:南通市文聯)
畫家簡介
張衛
1971年11月生于江蘇海安
1994年畢業于南通師專美術系
2002年結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中國畫研究生班
2008年畢業于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農工黨江蘇省委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南通市政協常委、南通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南通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一級美術師。2006年被江蘇省文聯評為江蘇省優秀青年國畫家。曾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今日美術館等機構舉辦個人畫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