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婁星區石井鎮雙林村通過堅持實施月度“屋場評比、戶評比”機制,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成效顯著,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參與熱情持續高漲。這一創新舉措以低成本撬動了鄉村治理效能提升,成為基層人居環境整治的生動樣本。
“小評比”撬動“大治理”:喚醒群眾參與意識
“以前靠村里雇保潔員打掃,投入資金不少,效果卻總是反彈。現在村民自己干,不僅節省了開支,環境還更好了!”雙林村支書感慨道。近年來,雙林村探索推行“屋場評比、戶評比”機制,每月組織黨員、村民代表對全村三個屋場和596戶農戶進行打分排名,評選“最美庭院”“清潔戶”,并公開張榜公示。
評比標準涵蓋庭院整潔、垃圾分類、綠化維護等多項指標,采取“黨員帶頭、群眾互評、積分獎勵”模式,將評比結果與文明家庭評選、產業扶持掛鉤。“誰都不想掛‘差評’牌子,大家都爭著把自家院子收拾得漂漂亮亮!”村民張大爺笑著說道。
“積分制”激發“內生力”:從“要我干”到“我要干”
在雙林村,評比結果不僅是“面子”問題,更是“里子”動力。村委會設立“生態積分超市”,村民可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這種“積分變現”機制,讓村民從“旁觀者”變成“主人翁”。如今,村里隨處可見村民自發清理河道、維護公共設施的身影。“以前靠村干部催著干,現在是村民搶著干!”駐村干部介紹,評比機制激活了鄉村治理的“一池春水”。
“低成本”撬動“高效益”:基層治理的“雙林”樣本
“‘評比治村’模式的最大亮點,就是用最小的成本撬動了最大的效能。”雙林村的經驗表明,基層治理不必一味依賴財政投入,關鍵在于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目前,石井鎮已在全鎮19個村推廣“屋場評比、戶評比”機制,并結合各村實際創新推出“紅黑榜”“流動紅旗”等配套措施。以評比促長效,讓鄉村治理“活”起來。從“村里干”到“大家干”,從“一陣風”到“長久治”,雙林村的實踐證明,屋場評比、戶評比不僅是環境整治的“助推器”,更是基層治理的“潤滑劑”。(通訊員 曾令琪 李文)
一審:王星 二審:羅江 三審:劉輝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